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志书编者的自身修养

2021-07-05 08:00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谈志书编者的自身修养

王照伦

 

  每当读到古今志书精品的时候,不仅被书中的字字珠玑所吸引,而且从心底升起一股对编者的敬佩之情。不禁反复思考,编者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写出如此高品位的志书来?萦绕心头的这个疑团在10年的修志实践中逐步被解开:高质量的志书,必然出自文学修养、方志学修养、哲学修养和品德修养水准较高的人之手。没有编者自身修养的高水平,就不会有志书质量的高层次。

  一、文学修养

  文学修养在这里就是编者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这是地方志编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别说向社会推出一部佳志了,就连做方志编者的资格也不具备。不论新旧志书,所记事物主要靠文字去表述。因此,志书的文采是任何一位方志编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古人在“辞章之学”中已有深入的探讨,其重要性为历代志家所公认。志书作为一种地情信息载体,必须占有大量详实可靠的资料。但资料和志书之间不能划等号,好资料和好志书更不是一回事。这如同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不等于高质量的建筑物一样。志书编者有了较高的文字水平和驾驭资料的能力,才能使上下几千年、纵横数百里的历史资料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成为志书精品。

  志书编者的文学修养,在志书中反映为语言问题。志书对语言的要求向来十分严格。我认为,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地方志有向社会传播信息的使命。所载信息是否有价值,就看记述这些信息的语言是否准确;所含信息是否易于被人们所利用,就看记录这类信息的语言是否规范;能不能使利用信息的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就看其语言是否具有可读性。所以说,志书编者应自觉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使志书在记人述事时避免不确定、不确切、不明确和说反的语言,并在志书中尽力消灭文白夹杂、书面语口语夹杂、普通话方言夹杂和中外文夹杂的现象。同时要注意力戒生僻、慎用辞格和精炼文字等方面的问题,向严、简、赅、雅的水准看齐。

  随着修志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方志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志书编者的文学修养亦应不断有所提高。把这一问题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去认识,应当成为志书编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这不仅是志书编者的一种境界,也应成为方志学批评和志书评论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志书语言的美学要求,使志书编者的文学修养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对于这一问题,我在《对地方志的美学思考》(载《宁夏史志研究》1993年第3期)一文中把美学对志书语言的要求概括为“真实美、质朴美、简洁美、动态美、含蓄美、力量美、准确美、规范美、生动美和流畅美”10个方面,并把志书的语言美视为志书美的载体。因为语言美是志书美感和美因的集中体现,自然也就构成了志书编者文学修养的基本标志。

  然而,刻意追求文采,以文害意为历代志家所共贬。方志学不同于文学,志书同小说、影视剧本也不是一回事。前者要求用准确、规范的文字记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既不能移花接木使所记述的事物具有典型性格,又不能无中生有使所志人和事具备戏剧效果。而后者则可以创造典型环境,利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树立一种文学形象。志书语言的文学化不是志书编者文学修养高的标志,而恰恰相反。有些志书编者为了使所志事物生动,但又不愿对入志资料做艰苦细致的消化吸收工作,而是大量使用华丽的辞藻、生动的形容和复杂的句式去处理入志事物,结果记述确实是生动感人了,但所记事物与其本来面目已相去甚远,也就不能称之为地方志,而变成另外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了。这就要求志书编者下大力气研究地方志的语言特点,从中找到它记人述事的规律。力争用简短、明晰、准确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并将深邃的思想寓于对史实的记述之中。化平凡为崇高,变腐朽为神奇,是志书编者文学修养的最高境界。

  二、方志学修养

  尽管方志学仍处于见仁见智的不定性阶段,但作为志书编者却不能不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很难设想一个不知方志学为何物和对方志学领域里的基本问题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能编出高品位的志书来。因此,志书编者不仅要熟知应用方志学(或称实用方志学、方志编纂学)方面的问题,而且要掌握理论方志学、方志学史、方志史和比较方志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志书编者的方志学修养,也就是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这是地方志对编者在学识上的要求。

  地方志包罗万象的特性,决定了志书编者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方志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方志编纂实践和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年代学、职官学、地理学、目录学这4把钥匙,以及编辑学、出版学、史学、年鉴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要以雄厚的中外历史知识做基础,还应在方志学的某些领域有深厚的造诣。因此,要解决好志书编者博与专的矛盾。历史上的地方志学者,无不博学多才。没有学识的广博,不可能对形形色色的事物作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的记述。有人称方志工作者为“杂家”,是有一定道理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志书记述的门类也就越来越多。古代方志有几个或十几个门类就足够了,而新编地方志要有几十个(中、小编结构的志书一般要有20~40个)门类才行。我们不能要求志书编者是所有领域里的行家里手,但是,如果对所记领域一无所知,即使占有了详实可靠的资料,也难以取舍和下笔。这就要求地方志的编者对社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起码要知道大多数领域里的历史和现状的一般情况,才能避免记述的无序性和取舍的盲目性。

  对于志书编者的专,我认为是就志书编纂的具体问题而言的。一个方志工作者,对于资料征集、结构设计、志书语言、专志编写、志书总纂、装帧设计、出版发行等方面的知识要有深入的研究,必须是以上诸方面的内行才行。如果这些知识不专不精,编不出高质量的志书来。试想,叫一个不知道如何征集入志资料的人去搞资料征集工作,他很可能把毫无价值的资料当至宝抓住不放,而把很珍贵的资料当垃圾扔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来了一堆信息量很少或根本不含信息的东西,用这些所谓的资料编出来的志书,其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同样,一个不懂结构设计的人搞出来的志书篇目,难有逻辑性和规范性。分类标准不统一、种属关系不恰当、编排格式混乱、标题内涵不清、标题用词不当等问题会比比皆是,这种志书资料再充实、语言再精美也难称佳志。依次类推,专志编写、志书总纂、装帧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成为志书编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缺一不可,愈专愈好。一个称职的志书编者,应当成为这些领域里的专家。

可见,博与专,是志书编者学识的两个方面,必须兼而有之。只有将广博的知识和专门的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志书编纂实践和方志理论研究中融会贯通、左右逢源、居高临下、得心应手。这样的志书编者才有可能推出志书精品,向社会提供说理透彻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哲学修养

  哲学作为对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地方志的编纂中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新编地方志的编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哲学修养,才能对所志事物进行科学的记述。

  在这里,志书编者的哲学修养就是古人所说的识见、义理。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志书编者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对入志资料所含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和使用,从而使所志事物是非分明、得失清楚、规律明显,叫使用志书的人得出科学的结论来。新编地方志的编者寓记述之中的观点,要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反映所志事物的基本社会特征。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志书编纂的指导思想问题。正如志界有些朋友指出的那样,指导思想不必写入方志的凡例之中,也无须在志书记人述事时处处标榜以什么样的思想作指导。但不论什么样的志书,都不可能没有一定的思想作指导。社会主义新一代地方志,其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只要把这一思想贯穿于志书的编纂之中就行了,不能用指导思想代替编者对入志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志书编者中的“政治化倾向”不是编者哲学修养高的体现,而是哲学修养不足的反映。以论代志,为历代志家所不齿。因此,志书编者要自觉提高自己的哲学修养,克服教条主义的弊端,发扬方志寓观点于叙事之中的优良传统。

  四、品德修养

  志书编者的品德修养,就是志界同仁常说的志德问题。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把它称之为“心术”,正是历代志家所追求的历史真实的正直品德。因为志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于是就有了普遍意义上的志德和特殊意义上的志德。

  普遍意义上的志德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志书编者所共有的品德修养,在中国方志编纂史上形成的“秉笔直书”的传统,可以说是它的核心。无中生有、歪曲事实、主观臆断、任意取舍,为历代志家所共忌。两千年来,地方志代代不息,至今已成蓬勃之势,无不与其客观地记述了一地历史有关。如果地方志没有“直书”的品性,旧方志不可能流传,新方志更不可能在当今传播媒介如林且日趋现代化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因此,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不仅是志书的生命,而且构成了方志编者品德修养的基础。

  由于阶级利益所限,所有的“直书”都是相对的。否则,就变成自然主义的记事手法了。旧志编者所标榜的“直书”,是在不损害专制统治阶级利益基础上的“直书”。我们从众多旧志编者对有利于专制统治阶级的事物大书特书,对不利于专制统治阶级的人和事点到为止或避而不谈中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多数旧志编者把镇压人民起义的刽子手当作英雄去记述,把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统治者当上帝去歌颂。这些站在专制社会统治者的立场上看都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否则,编者的头将不保,志书也会胎死腹中。新编地方志的编者,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立言,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于客观记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自觉地在取舍、褒贬等方面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的社会职能。通过对正面人物的记述,总结人们创造历史的经验,给今人和后人以有益的启迪。同时,不应回避反面的东西。记消极的事物要使之成为反面教材,给人们一面避免错误、少走弯路的镜子。客观、全面地反映一地的历史和现状,是方志编者品德高尚的重要标志。因此,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向社会提供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新编地方志,应当成为当代志书编者高层次的追求。

  当然,志书编者的自身修养不仅仅局限于这4个方面。但是,文学、方志学、哲学和品德修养是编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几个方面的修养同时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方志工作者各有所长和各有其短,只有扬长补短,使志书编者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有志书总体质量的提高。

 

新疆地方志,1994,(2):24~26.

 

收入《中国知网》,文章网址:http://202.106.125.35/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5&DbCode=CJFQ&dbname=CJFD9498&filename=XJDF199402008

被《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收藏,网址:http://find.nlc.cn/search/doSearch?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secQuery=&actual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searchType=2&docType=%E5%85%A8%E9%83%A8&isGroup=isGroup&targetFieldLog=%E5%85%A8%E9%83%A8%E5%AD%97%E6%AE%B5&fromHome=true#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7C%7CsecQuery--%7C%7Cactual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7C%7CpageNo--1%7C%7CorderBy--RELATIVE%7C%7CqueryField--%7C%7CfldText--%E5%85%A8%E9%83%A8%E6%A3%80%E7%B4%A2%E5%AD%97%E6%AE%B5%7C%7CisGroup--isGroup%7C%7Cshowcount--0%7C%7CdocType--%E5%85%A8%E9%83%A8%7C%7CtargetField--%7C%7CtargetFieldLog--%E5%85%A8%E9%83%A8%E5%AD%97%E6%AE%B5%7C%7Corgin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

收入《百度学术》,网址: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dc9b628324d6d673ee9d5f53462948b2&site=xueshu_se

 


谈志书编者的自身修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