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一、朱权
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和贾仲铭的《录鬼簿续编》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的价值。
《太和正音谱》对元代重要杂剧作家和明代十六位杂剧作家作了评价,均以四字形象比喻其作品的艺术风貌,并对元代12位著名的剧作家写了较详细的评语。
二、贾仲明
就钟嗣成《录鬼簿》作了增订,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等八十余人补写了挽词。
他对关汉卿的评价很高,在挽词中赞扬其作品字字珠玑、玲珑透彻,有自然天成之美。称颂王实甫《西厢记》“天下夺魁”。
他很重视杂剧作家的“风调才情”,也很重视杂剧情节、结构。
三、嘉靖、隆庆时期,戏曲文学思想的中心是提倡“本色”
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中说,传说戏曲是以词为主体的,与诗不同,词有自己的“本色”。
何良俊:“盖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提倡精炼朴素的本色美。
徐渭,著《南词叙录》,认为戏曲创作以从“人心流出”、“无规矩可循”为高。南戏最大特点是“句句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
四、两大戏曲流派的观点(重音律、重意趣)
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
①沈璟主张戏曲创作必须严格尊重传统戏曲的音律规定,能够充分合乎舞台演唱的要求,认为这才是戏曲的本色。
②吕天成,戏曲理论批评代表作是《曲品》,吸收了吴江派和临川派的观点,重视戏曲音律,又要求自然流畅的天籁之美。
临川派:代表人物汤显祖。
①汤显祖强调戏曲作品神情意趣,而不太注重音律。他的戏曲重在意趣神色,他说的 “意趣神色”是从情中流露出来的。
②汤显祖对戏曲作品的整体美相当重视,强调戏剧结构的“串插”、“关目宛转”,善于“意外设奇”,对曲词和宾白都相当重视。
五、王骥德
明代后期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批评家,著《曲律》,与吕天成《曲品》齐名。
他的戏曲美学思想受徐渭、汤显祖影响,重在自然本色之美,强调戏曲作家的天赋才情,又兼及词藻婉丽、音韵和谐,折中调和了吴江派、临川派的观点,但更倾向临川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