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丽心理咨询师:节后心理调适不可少,警惕心理失衡和抑郁!
外出旅游、狂饮海吃、宅在家中、熬夜网游……又一个春节长假的即将结束,让不少人沾上了“节日病”,出现了消化不良、四肢乏力、情绪烦躁等情况。这就是临床上所说的节后综合症!
节后综合症是人们在大假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表现。如在节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那么,经历了七天狂欢后,要怎么调整出节后的“健康符号”?

节后心理失衡与上述节日心理失调相对应的是节后抑郁。有些人会因从节日的玩乐中突然回到平静而出现失眠、胸闷、心中空空如也、失落、抑郁等现象。通俗地说,这是因为人们不能“收心”,无法学会自我调节以适应原有的平静状态。
要预防这种现象,就要注意心理的平稳过渡,节后及时“找事干”,避免突然“急刹车”。如果条件允许,采用想象放松法也可达到较好的调适效果。
节后抑郁一连几天的长假结束,许多人都可能会有以下一两种体验:假期结束前的一两晚,想到节日过完马上就要上班,突然感到心神不定,或是失眠、胡思乱想,无法入睡;脑海里还在回放着节日里和亲朋好友们尽情欢聚的情景,放纵的心情怎么也收不回来;节后两三天里总是感到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出现抑郁、失落、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有不明原因的恶心、晕眩、肠胃不适、皮肤过敏、神经性厌食、神经衰弱等反应……
也许不仅仅自己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身边的家人可能也有各种与平常不同的反应:老人难以适应突然恢复的清静日子;孩子无法安心下来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做准备等等。这就是所谓“节日综合症”的典型表现。
每当长假、黄金周过后,总有不少人因为节日期间的生活方式与平日相差过大,节后又不注意心理保健和自我调节而出现类似“节日综合症”的心理失调表现。

调整作息 起居有序
春节放假期间,探亲访友、频繁出游、聚会娱乐等导致上班族规律的生物钟严重打乱,引起人过度疲劳或过度放松。恢复上班后,加上假日堆积的工作,坐在办公桌前,很多人都提不起精神,头昏脑涨,感觉很疲倦,心情烦躁。怎样消除疲劳感呢?
专家称,最好的方法就是调整作息、早睡早起,养成规律的生物钟,晚上11点之前要上床睡觉,中午适当午休,做到起居有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如果晚上难以入睡,可洗热水澡、热水泡脚有助于睡眠;睡前喝一杯热牛奶,听一段舒缓的音乐,可宁心静志有利入眠;晚饭后散步、睡前轻按头部缓解不适。上班前可洗个热水澡,能消除体表代谢的排泄物,使毛细血管扩张,有效消除疲劳。

饮食清淡 调整肠胃
节日期间难免会跟朋友聚会,进食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肠胃一时承受不了“重压”就会出现便秘或腹泻等胃肠道不适。
专家提醒,节后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定时饮食、多喝茶、多吃水果、多吃新鲜绿叶蔬菜等“清火”食品,还可适当吃一些消积食品,如山楂片,加快胃肠道新陈代谢,减轻肥甘厚腻带来的胃肠道负担。
在调理肠胃方面可按摩穴位、摩腹保健。每天用拇指按揉中脘穴、梁门穴和足三里穴各3分钟。摩腹5分钟,摩腹时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将手掌叠放于上腹部并施加一定压力,以肚脐为中心做环形揉动,动作要缓慢、均匀,以腹内有热感、舒适为宜。摩腹与按揉穴位合用有助于快速消除胃部症状,缓解胃脘不适。

适度运动 缓解压力
节后提不起精神、没有胃口怎么办?对于久坐不动的上班族而言,适度的运动不仅有助于缓解疲劳感和紧张情绪,还能获得更多新的活力。
因此不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下班后做喜欢的运动如慢跑、游泳、跳舞、打羽毛球等,让人精神愉快,增强免疫力,使体力得到恢复,促进代谢等,但是运动后要注意休息,运动时间不要离睡眠太近。

情绪乐观 积极面对
除了注意睡眠、饮食、运动等身体方面的调节,心理上的调适也很重要。节后短时间内不宜安排强度过大的工作,应循序渐进,先把必要的工作做完,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与此同时,可以做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假期已经结束,静心思考一下未来的工作安排,把心态调整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白天工作时可以喝点茶、咖啡提神,也可以在工作间隙进行慢而深的呼吸,吐故纳新,舒缓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