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讲王阳明传习录】全150课,第八课 王门四句教

p8 王门四句教
我们开始了对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传习录这部经典作品的阅读。
我们说重点就是在习。这里不是来增加知识,
关于中国哲学发展到王阳明这个阶段 ,这个哲学是一个怎样的
理论,怎样的体系,这并不是我们要关注的。也不是王阳明希望
我们关注的。
大学里的哲学系,中国哲学的专业,有诸多学者一辈子研究
王阳明心学,写了那么多的论文,王德峰偶尔也看几篇,
平心而论,虽然不能贬低他们的努力,但是与我们之名族,
与中国人当下的生命实践毫无关联。 那是一种思想史的研究罢了,
所以我们在这里强调的,就是王阳明想要强调的,本体与功夫
不能脱离。
脱离功夫讲本体,哲学学者的事情。一个习字最为关键,
所以我们都传习录,就是读一组一组的对话,
所问是如此的恳切,急切,非解此疑不可,所答是如此的真切,
切中要害。这叫心之行也。这个心之行要积累,那叫孟子讲的
“吾养吾浩然之气” 那叫涵养。涵养在实践中涵养,有事的时候
在涵养,没事的时候呢讲求。
闲暇的时候读一点书,那叫讲求。讲求也是涵养之功夫,又不二。
所以我们读读书,读读想想,那叫讲求。 那是闲的时候,
那闲的时候的讲求不会无用。在做事的时候变成涵养。这叫养气。
讲求的根据在日常我们已经有了涵养,或多或少每个人都有一点。
否则不知讲求的是什么?我们不是讲那个学术,我们上次课还说了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读王阳明心学他里面的话,
王阳明先生的话,实际上就是在听一个什么?儒家中的慧能
在说话。就是外儒内佛之人。
首先是不二法门的。佛法是不二法门的,不要有二元的对立。
做学问跟生命实践不能二元对立。善与恶也非二元对立。
慧能让慧明悟了是吧,慧明追上来一定要把衣钵夺回去,
然后这衣钵慧能就把他放在一块石头上。自己躲在草丛里
跟慧明讲这衣你搬不动,后来果然搬不动,那叫神通,
搬不动了,慧明没办法,我不为衣来,我为法来,
我是来求佛法而来,然后慧能就走出来跟他讲叫他坐下
屏息诸念,良久。
于是慧能开口说话,两句话,不思善,不思恶。
超越善恶,人间许多纷争,由于停留在二元对立上,
而遗忘了事情的根本,这个不思善不思恶,超越善恶的对立。
佛法是不二法门,就排除二元对立, 这第一句话就来了。
那么第二句话是正与么时,哪个时名上座本来面目,
在佛家叫本来面目,在王阳明那里叫良知。
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什么?
到王阳明那里就转化为什么?
良知,良知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这本来面目的根据是什么?叫心之体是吧?
所以王门四句教都背的出来吧。
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念起来是不是,
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话。
致良知这一部分就不是讲了四句教么?
为善为恶是格物对了,格叫正也。格这个动词,应该可以理解
成什么啊,正。格物就是正物。正是动词的意思,是个动词。
这个格物致知是《大学》里的话,然后朱熹加以解释,
这个八条目是吧,起步是格物是吧?那么格物怎么格呢?
朱熹所描述的这个格物就是外物了,然后天天格吧,
比方说我面对一个竹子是吧,就是王阳明面对竹子叫格竹子,
从竹子当中要领会到竹子之所以竹子是竹子,而不是那颗果树,
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别,竹子有竹子的理,苹果树有苹果树的理,
是吧,有点像柏拉图哲学了吧?
苹果树的材料叫material,中国哲学称他为气是吧,气都一样,
用植物学的角度来讲,苹果树跟竹子都是由什么,细胞组成的吧?
植物细胞。那么它的这些都叫什么?material。质料。
那为什么同样的气形成了不同的东西呢?此为苹果树,那位竹子。
因为有那个理在,气聚的时候,看它被哪一种理所支配。
被竹子的理所支配,就称其为竹子,柏拉图思想在中国人
那里来了,就是朱熹。
那么我们上午讲王阳明的少年的时候的一个愿望是什么?
是学做圣人对吧。后来朱熹指点的一条路,他发现哦圣人时能学的。
一步步来,按照大学的步骤先格物,然后格出毛病来了,后来
幡然醒悟,格物致知不是向外求,求那个物理对吧?而是我们
自心具备,自心就是佛家讲的什么?自性。
竹子也罢,苹果树也罢,他们各自的真实意义只向我们的什么?
本心呈现,不能放下我们的心去看它是什么东西。而且把竹子
当物看是狭窄了,王阳明所说心中所领会到的格物的物并不是
那个object,那个事物,而是事,事情的事。
格物乃是什么?正事。把事情本身的道理领会到,凡事各有自己的
正义。
做生意该怎么做,做生意是一件事情,什么叫格物啊?
领会到做生意这件事情的什么?理在哪里? 天理在哪里?
所以这四句话一层层来,根据在哪里?
我们人之所以不同于他物,也不同于动物也不同于植物,
因为我们有那个什么?无善无恶之心之体也。
然后他这是心之体,天理跟此体,跟此心不分。
并没有在心外有那个自在的天理。没这件事。
良知是我们的心,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
故良知即是天理。
当然良知这里还不作为体来说了,在那句话里,
其实是什么?先是一个心之体,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陆九渊就陆象山的话,宇宙分什么善恶呢?
白蚂蚁把人的房子毁掉了,成群的,无数白蚁足以把我们的
木屋毁掉是吧?这里边有善恶吗?本无善恶,但是它威胁到
人的生存了,于是要除去那白蚂蚁。
我们先不要从善恶上区分,先从宇宙来看,所以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个心之体,心一起用,心的启用叫意来了,佛家讲叫念起来,
叫起念,这里就有了,有善有恶了。
心之体,本体对吧? 还有一个叫什么?体用。所以意念是什么?
体之用也。体用关系。灯之体照放出它的光芒来,叫灯光对吧?
那光就是他的用。我们心之体起念就启用了,就光芒来了就好像
灯放出光芒,当然没有时间上前后的。不放光的也不叫灯,
叫something。只要他放出光他就灯对吧?但是光肯定来自灯吗?
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这就叫做体用关系,是吧?
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千万别说现有一个不发光的灯,后来它发了光。
我们心在意就在。没有时间上先后,但是它两者的关系是体和用的
关系,同意吧?我们不会发现一个赤裸裸的太阳,我们发现太阳
一定是通过什么?感受到阳光,知道阳光才进而知道太阳。
你不能说阳光就是太阳,各位同意吧? 先搞清楚这个,没有太阳
就没有阳光,但是不是说现有太阳,后来出来阳光。它本身就自带
阳光,这个是没有时间上先后的。 太阳乃是阳光的根据,是
根据上的先后,因有太阳之体,故有阳光之用。这种因果关系不是
时间上前因后果,不是时间上前因后果的关系我们称其为什么?
体用。 先把握这一点,如果是前因后果,就在一个process里面,
就过程里面,有时间在里面是吧?那里有体用吗?没体用。
炉火煮沸了一壶水,炉火在燃烧,前因。水终于经过一段时间沸腾了,
后果对吧?所以我们不能说炉火是体,水开了是用,可以这样讲吗?
不相干,炉火还可以烧煮熟一个鸭子是吧?或者烤焦一个什么东西。
这里面没有体用关系,叫前因后果。
所以我们知道有两类因果关系了,假如没有时间上先后的因果一定是
什么?体用。这是一个由于佛学输入中国,中国思想才区分体用,
佛学中国化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关重要,体用关系是西方人懂的,
西方哲学有的,我们中国哲学本无此观念,由于佛学中国化,
那么原儒和原来的道家的思想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领会。
就体和用,然后新儒家来。各位我就用短短几句话把大家在中国
哲学史上最大的关键,关键的事情,大关键说出来,我有点自豪。
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是西方哲学。本不相干,
谁构架的桥梁?佛学。佛学拿什么让我们懂了?拿体用。
这个观念让我们中国人懂了然后来来近代开始学西方哲学就学得了了。
体用关系的理解,这是最关键的事情,那么僧肇写的宝藏论对吧,
说有人进入了一个金器库,这个仓库里面全是金器。什么戒指,
项链,什么金条,金碗,金筷子等等对吧。他说它不赌众相,
常观金体,对吧?一个体字来了,体就是金子本身在这里,
常观金体,金体就是金子,金子本身你本看不到,就像太阳
本身你看不到 ,你看到的是阳光,你看到的是什么金戒指,
金项链,种种之器也。器者,用也。
用金子本身打造出项链来挂在脖子上,是不是他的用。你把这个
体单独拿出来,它没任何用处,你拿的到吧?你这个金子要么
是项链,要么是戒指,要么是碗了,要么是筷子,所以僧肇是
中国大和尚,他写的这篇东西就是把佛学里边的一个体用的关系
的哲学说出来。那么让我们去修,修什么修呢?我们在处理各种相的
世界里活着。活在项链和戒指的差别中,也活在金碗和金筷子的
差别中,然后修佛是什么?把这个差别拿到,扬弃掉。
常观金体,你就不着相了吧,非要你项链不可,戒指不算,他也是
金子你知道吧,修佛的道路中国人明白了,就体用。
没有禅宗,也就是没有佛学中国化,哪有王阳明说的出这样的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之动就是什么?就是用,
用来了吧,这叫体和用。
那么用会用出种种吧,智慧是什么?烦恼又是什么?
是心的不同用法,心还是那个心,心之体,
它如此用,用出烦恼来 。 另一种用法又是什么?智慧来。
你一定要把烦恼和智慧对立起来,你就把他们看成是两个体,
其实他们有个总根源,心之体。就看你怎么用了。用了不同就有
善和恶的区分了,此用为善,那用为什么?恶。有善有恶,也有
智慧和烦恼的区分。
为什么神秀那个偈句有毛病?对吧?
身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事实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把心跟什么,跟尘,灰尘对立起来,灰尘就是烦恼了,对吧?
为什么这个现实世界叫尘世,灰尘的世界,或者说叫烦恼的世界?
人生真是到处烦恼,无一处不烦恼。就无一处不是灰,后来王阳明
还说了你今天扫过灰了,明天就没灰了?我今天扫了,明天地上
又积层灰是吧。你别慌,明天扫吧。尘就是烦恼,那么烦恼来自哪里?
心。但是居然神秀就把这个心跟烦恼对立起来,这叫两个体之间的
对立,但是烦恼如何是体呢?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个心要擦,把灰尘改掉,但是他殊不知灰尘就来自你这个所谓
明镜般的心。同出一元。这样我们能理解了吧,理解什么?
慧能悟了佛法之后说了一句话,烦恼即菩提。菩提不就是智慧的
象征吗?烦恼即菩提,就看你怎么用。你这个心之体怎么用,
怎么启用。
好,不同的用法来了吧,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你怎么办?
下面来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回到你跟天理一致的心,良知
即是天理,就知善知恶了,这知善知恶难道是仅仅是我们头脑里
懂道理了吗?它的功夫是什么?格物。什么叫格物?正事。
什么叫正事?每一次都合适的做事,这叫什么?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是什么?叫实践,叫做事。就是这个意思。
由体到意,由意到知,由知到什么?格。 格者,正也。
这就是王门四句教。为善去恶是格物,恶也不是它纯然叫恶,
恶是什么?私心遮蔽,遮蔽。那些以功利为目标的事情做失败了,
每每认为是知识经验不足,判断有误,这都没抓到事情的根本。
你带兵打仗要战胜敌人对吧?多大的功利上的目标,扔不能以
私心来蔽,我们只知道四个字叫兵不厌诈。实际上不知道根本
道理。用兵贵于诚,诚才是根本。用兵之道在一个诚字,信不信?
这件事情我们是真的有疑问的。我们先没看文本,咱们就是有疑
必答。
用兵者无不知,彼此在对方彼此在相互之间所谓斗智是吧?
然后诸葛亮怎么好,对吧,怎么充满军事上的智谋,
三国演义都写着了,我们初以为只是智谋,而且还把它例举为
三十六计。中国人讲三十六计是吧。什么金蝉脱壳,什么
围魏救赵,什么声东击西。诸如此类,现在很多人要学
兵法,拿它用来商战,对吧?末技而已。假如你被人家的计谋,
你是中了他人的计是吧?中了敌方的计,根本原因在哪?
你收到了诱惑,同意吧?
近代史你以为是比的计谋和狡猾吗,错了.
第一你不会上当这是关键的,你一个诚字,你知道你有多大的实力。
敌强我弱,你看清楚了吧?看清楚就好了。你以为你可以侥幸吗?
不可以。好敌强那么他就气势汹汹的,充满信心的来玩你的了。
毛的态度是什么? 全局的观点,全局上我是劣势是吧,
我可以在局部上变成什么?优势。那这仗赢是怎么赢得?
五倍乃至十倍的兵力打你的。
我用一个师来吃掉你一个营可以把?老实吧?
老老实实干。别以为我们是什么三头六臂的超人,
我们也没有三头六臂。诚字入手,还有更大的诚,
他们的论点为什么不一样?
J说谁控制了这五个城市,谁就能做定江山。上海,北京,南京,
广州,武汉。毛主席听了微微一笑,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了天下。
也是个诚字,就这仗为什么而打?要正事吧,你要做事先要正了。
这是王阳明讲的格物。跟朱熹讲的大小不同。境界完全不是一回事。
事先要正好,打仗如此, 其他也一样。
我们先大致的吧这个四句教讲了一下是吧。
我们抓住了一个基本认识。就是为什么会有新儒学。因为禅宗。
中国思想史上面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禅宗我们领会了佛学里边
讲的体用关系。然后在体上用功夫。因为我们区分了体,
在体上用功夫,它是什么?不是脱离用的。每一步用都是体的体现。
所以这是一个基本认识。必须先讲一讲。然后读这个传习录就
比较顺。体用不二,虽然有体和用的区分,但不二。
又要不二啊,好像体归体用归用,那不对。诚意的功夫,
就诚意的效果体现在哪里?格物上的。
这个中午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学员问的真好,
好像是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就我们修心,
这个目标标准究竟在哪里,对吧?什么叫修好了?就这个意思吧。
你说你意正意诚了,怎么看得出来?在做事情上看出来,
格物是什么?格物是诚意的功夫。在这里诚意是体,格物是用,
你如何发现自己的意诚了呢?当然这个发源处是我们的意诚是吧,
诚意是最关键的。那么诚意就是一个人坐在家里诚吗?
如何诚得了?在做事情中诚。
此一次格物没格成,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让它成为正,叫格。
正其不正使之正也。那叫格,那叫实践。
你每一次都正不了,何谈诚意,诚意在哪里做,哪里实现,
哪里体现?我们知道王阳明诚意吗?如何知道?后来知道了,
看他一生的事迹。顿悟之后的王阳明生平的事迹。
无一不表明他格物格的好,他每做一事总能正之,正而后有成。
就成功的成,对吧?然后他说起来多简单,扫荡那些什么盗贼,
扫荡那些宁王,如什么?扫荡一些鼠窃之辈,何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