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遇虎《况义》
山中遇虎 明代《况义》 【原文】 一老翁与少年友。 一日偕出,道由山中,遇虎咆哮前来。 少年急缘树上避之。 老翁彷徨莫措,偃卧佯死,虎环回嗅且疑,遂弃去。 其少年异而叩曰:“何为者耶?迫而嗅,迟疑不食尔。” 老翁笑曰:“非嗅非疑,只为我密语:'若等切勿与交。'” 【今译】 一位老人与一位青年人交了朋友(一老翁与少年友)。 有一天(一日),两人同出(偕出),路过山中(道由山中),他们进入大山中,在山林里遇见一只老虎咆哮着向他们扑过来(遇虎咆哮前来)。 这位青年人(少年)急忙沿着树干爬上去(急缘树上)躲避老虎(避之)。 老人(老翁)犹豫间(彷徨)手足无措(莫措),便就地躺下僵卧在地上(偃卧),装死(佯死),老虎环绕着老人边走边嗅(虎环回嗅),疑疑惑惑(且疑),慢慢终于放弃老人走开(遂弃去)。 这位青年人(其少年)惊异地向老人询问说(异而叩曰):“那老虎为什么会这样呢(何为者耶)?挨近您嗅了又嗅(迫而嗅),却迟迟疑疑不吃掉您(迟疑不食尔)。” 老人笑着回答说(老翁笑曰):“它不是嗅我疑我(非嗅非疑),只是对着我悄悄地说(只为我密语):'这种人(若等)切莫(切勿)与他交朋友(与交)。'” 【赏析】 本则寓言是在说明,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