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难 第三节 成长的矛盾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流民军政府除开各自掌控军事要职的李特兄弟外,六郡的流民首领以及李特的妹夫李含、李特的儿子李始、李荡、李雄等人也都参与其中,不同于之前靠抢一把就走的过日子办法,他们开始打算将益州据为己有,有了过长期日子的准备。因此,他们的身份和任务都面临着转型——由转战四方的流寇变成益州的主人。
因此,他们改变了之前转战四方,四处劫掠的做法,和百姓们约法三章,严肃军纪,并开仓放粮,赈济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并且,受汉化影响颇深的他们还仿照汉晋的官制,初步建立了政府的雏形。
对比罗尚和辛冉的贪婪无度,巴蜀人民对经过整顿的军纪的流民集团产生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李特尚可,罗尚杀我”,这是巴蜀人民流传的歌谣,可见就算是抢掠过成都的李特,相对攫取无度的罗尚而言,仍然算是稍好的一方,巴蜀人民们遭受的严苛统治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对于益州的地头蛇们来说,他们现在对李特的感情更为复杂。蜀汉亡国之后,有强大军事实力的荆州帮和东州帮都被迁离了益州,这些地头蛇们在蜀汉时期一直没有经历过武装的过程,虽然他们联合起来结成了坞堡,但仍然抵御不住流民们的不断侵袭,因此他们需要依靠朝廷的力量来抵御流民,许多巴蜀大姓成为罗尚的僚属,便是体现。
但罗尚初战不利,他们也要为自己考虑后路,因此这些地头蛇们也和李特演一演表面功夫,两头下注。
说白了,谁赢,他们就帮谁。
为了进一步收取人心,也为了给流民军政府寻找政权的合法性,同时也让朝廷减少对流民军的征讨,李特授意六郡中的汉人豪强联合上书,引用东汉初年军阀窦融的例子,表示流民军只是据守益州自保,等天下稳定后就和窦融一样归顺朝廷。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流民军并没有停止进攻的步伐,他们首先将目标对准了辛冉驻守的广汉。罗尚派出了李苾和费远前去救援辛冉,但他们都害怕李特,不敢进兵,辛冉只能孤军奋战。几战下来,辛冉都被李特打的大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战败的锅甩给了属下,自己逃往德阳。
几年后,贪婪的辛冉辗转到了荆州都督刘弘的手下为官,他将刘弘也看做罗尚那样自私自利为自己打算的人,劝刘弘割据荆州,惹得刘弘大怒,将他处死。
人和人的境界,确实是有区别的。
拿下了广汉后,李特任命李超为新任广汉太守,并自称益州牧、都督益梁二军事,开始向成都进军。罗尚打仗打不过,气愤之下便写信给阎式,说我不是答应你们延期的要求了吗?你们怎么说话不算话?
阎式义正言辞驳斥了罗尚的嘴脸,表示:“之前就告诉过您辛冉、曾元、李苾这些人专权自重,不可信任,你偏偏不听,也和你说过关于流民处置的正确办法,要体谅他们的难处,宽限时间,你还是不听。现在流民们被逼得没有活路了,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变乱。如果当初接受我的意见,放宽期限让流民能够从容准备完毕,九月过完就可以全部聚集,十月就可以上路返乡,怎么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在和李特的交战中,罗尚节节败退,但作为罗宪的侄子,尽管他没有学到罗宪防守战术的精髓,却也受到了一定的熏陶。他发现流民军最大的弱点便是没有水军,便沿着成都东侧的郫江沿江布防,建立了一条绵延数百里的军事防线,与李特夹江对峙,并向邻近的梁州和宁州请求救兵。
梁州方面派出了前任广汉太守张微率领的军队,驻扎在德阳,同时关中的司马颙也派出了衙博率领的军队,驻扎在梓潼,和罗尚的属下张龟在繁城驻扎的军队对李特形成了包围态势。
李特派儿子李荡去对付衙博,自己亲自对付张龟,两路军队都取得了大胜,梓潼太守逃走,其余的部众全部投降,李荡甚至将衙博赶过了葭萌关,接着,两路流民军便转头去对付德阳的张微。
相对前两个草包,张微就不白给了,他依仗险峻的地势和李特相持了很久,并观察到李特的营寨空虚,于是派出一小队步兵绕过山梁去偷袭李特。
李特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四周都是险峻的山脉,逃也没处逃,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劝李特先撤退,但李特明白山路狭窄,就算撤退也逃不了多远,到时候军队士气崩溃,等自己的就只有一个死。他把希望放在了儿子李荡的身上,相信李荡必定会来救他,决定坚决抵抗。
李荡确实来救父亲了,但张微的部众越来越多,山路十分狭窄,只能容纳一两个人通过,李荡的军队被死死堵在路口,李荡下定决心,对一边的司马王辛说:“父亲在敌人的重围中,今天我就是拼死也要救出他!”于是他穿上双重盔甲,手持长矛,大喊一声向前冲锋,所到之处,阻拦他的人都必死无疑。
主将不要命,属下们自然也跟着一起拼了,李荡一连杀十多人后,张微的军队终于支撑不住,溃败了下去,李特这才幸免于难。
逃出生天的李特准备撤退回涪城,在李荡和王辛的极力坚持下,流民军继续咬牙进攻张微,将他彻底击败并杀死后,流民军攻陷了德阳。
眼看李特将主要力量放在了德阳,罗尚便向驻守毗桥(今成都市新都区)的李骧军发起了进攻,打算偷鸡一把。但罗尚防守还行,进攻实在一言难尽,连作为偏师的李骧都拿不下来,李骧甚至和李流配合,在击败了罗尚的进攻后,还反推到了成都以北,多亏新任梁州刺史许雄继续向益州派遣援兵,牵制了李特的力量,才让罗尚稳住了防线。

但梁州方面也承担了不小的压力,巴西、梓潼两个郡都落入了流民军手中,梁州逐渐组织不起足够的力量反攻。罗尚只能将希望放在了宁州方面,但他不知道,宁州刺史面对的矛盾,比他还要麻烦。
宁州便是南中地区,从汉武帝开始,中原朝廷便将一部分豪强迁徙到南中,形成了爨、孟、李、董、雍、毛、朱、吕等大姓。这些大姓和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互相通婚,形成了南中的地方势力以对抗压迫愈来愈深的中央。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其实便是和当地的汉人豪强以及少数民族首领形成的共同体作战,鉴于中原王朝长期以来对夷人的压迫政策造成南中屡次反叛,诸葛亮采取怀柔政策收取了南中地区的物资与人心,为北伐提供了不少支持。
到了西晋时期,南中地区再一次陷入了中原王朝的压迫之中。当地的汉人和夷人除开每年固定的纳贡之外,还得给各级官员上供,连在当地仕途上的特权也被剥夺得干干净净。
就在李特拿下广汉时,不堪压迫的南中大姓们组织了几万人的起义,和李特遥相呼应。
镇压的南中校尉好不容易收拾了局势,但脑袋短路的他出尔反尔杀掉了投降的南中汉人豪强,便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夷帅反晋运动。
自然,宁州是抽不出力量去支援罗尚了。非但如此,南中还遭受了饥荒和瘟疫,在这场大型的天灾人祸中死了十余万人、动荡的南中,也成为了晋王朝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梁州和宁州都指望不上,罗尚只能靠自己了,他建立的郫江防线抵挡了李特接近一年,最终还是力量不支,被李特所攻破,兵锋直至成都而来。
眼见局势不妙,少城的军事长官蜀郡太守率众投降,罗尚只能退守太城。
和上次攻陷成都不同,李特只下令获取马匹以供军资,对其他的物资没有采取劫掠的办法,很取得了一波人心。这时候的流民集团已经从带有流寇属性的纯军事集团,向有政治目标的割据建国集团开始转变了。
看李特没有露出破绽,罗尚只能派出使者商讨和谈,以赢得喘息时间。
局势发展到这里,李特的形势不能说一片大好,但也绝对是一片光明,益州的豪强们纷纷送来降表,大喊李特大佬牛逼,带带我们!

他的儿子李流却认为形势没有这么简单:这些流民无非是见风使舵,还不能完全信任,不如将他们的儿子羁押在营中充当人质。
但李特已经有些膨胀了,他认为扣押人质显得对这些人不信任,不如分兵进驻这些豪强们的坞堡,近距离对他们进行军事威慑,就地取食还能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
所谓的“就地取食”,显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去坞堡做客,人家管饭。毕竟几张嘴十几张嘴好说,多出来几百张嘴可就没那么好管了,而且要是没粮吃,流民们可不会善罢甘休,他们手中有强劲的军事力量,不给,就直接抢。
这就将流民军和益州土著们的矛盾彻底激化了。本来就是配合一下意思意思,还蹬鼻子上脸了?你算什么东西?益州土著们十分不满。
李特收买人心的举动,只是缓和了流民和土著们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流民军的排外性十分强,到目前为止,军政府的主要官职都是由六郡流民所担任的,益州的土著们并没有被纳入统治集团,他们对流民军政府,自然也不会产生认可感。
朝廷并没准备让罗尚一个人坚持,他们很快又派来了援军,这次,援军是从荆州而来的,由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率领,所带领的军队都是荆州强劲的水军,足足有三万之众。这支军队很快到达了德阳,李特派出李荡和新任蜀郡太守李璜前去支援德阳太守,双方在德阳僵持不下。
眼见朝廷的军力强大,益州的豪强们又纷纷活动了心思,这个动向被罗尚的属下任睿所察觉到,他向罗尚提出:“李特让部众分散就地取食,这些人一定骄傲懈怠没有防备,这是上天要让他灭亡。我们可以与各坞堡秘密约定时间,到时候同时内外夹攻,一定能够击溃他。”
罗尚采纳了他的建议。
半夜里,任睿用绳子从城上溜下前去李特的大营假装投降,一方面确保与各村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也是刺探李特的军情。。李特问他:“城里的情况如何?”任睿假意回答:“城里的粮食都快吃完了,只剩一些钱和布匹而已。”
李特非常高兴,任睿趁机提出请求出营去看望家人,得到允许后,任睿得以方便前往各坞堡,秘密和他们商议,约定在二月十日这天共同发起攻击,暗号为:在彼扬水。
二月十日夜里,随着“在彼扬水”的暗号在各坞堡传开,豪强们按约起兵,在各自的坞堡里对前来就食的流民军痛下杀手,罗尚也派兵前去袭击李特的兵营。
在这个漆黑的长夜,益州豪强们终于找到了宣泄的机会,得以向这些可恨的外来人发动血腥的清洗。许多流民军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所有的坞堡都躺满了尸体。两天后,李特以及他的大哥李辅等人死在了乱军之中,流民军兵败如山倒,被迫撤离了少城,连李特的尸体都来不及带走。
罗尚找到了李特的尸体,将他的首级砍了下来,送到洛阳,继而将尸身一把火烧干净,他可算是解决掉了一个难缠的对手。
流民军的残余部队由李特的儿子李荡、李雄收容,退守到赤祖,编为了北营,主力则由李特的四弟李流统领,编为东营,等待着下一步的行动。
随着李特的死亡,之前积压在流民军内部的重重矛盾便一个个凸显出来,首先便是流民军内部的民族矛盾。
流民军政府从建立初就是一个由六郡大姓掌握的政权,政权中的核心领导人大多是六郡大姓,并没有氐、羌的首领。虽然李氏一族是賨人,但他们汉化已久,和一般的汉人豪强并无二致。
论贡献,氐人和羌人并不比汉人少,例如苻成、隗伯这样的人,更是一开始就跟着李特打天下,但他们在流民军政府中并没有被重用,不满的种子也就因此而种下。在李特在世时,还能靠着他领军能力强、威望高的能力镇压住这些矛盾。而在李特死后,军心不稳,人心思动,这些氐羌首领和六郡大姓之间的矛盾也就越加明显了。
罗尚和荆州军的联合进攻将流民军的矛盾全部暴露了出来。就在李特死后的第二个月,罗尚派遣张龟、何冲、常深等人驻守繁城,迫降了流民军的大本营绵竹,进而向李流的北大营进攻。常深击败了李骧,斩杀了李攀,流民军陷入一片混乱。此时涪陵的豪强药绅、杜阿也趁机起兵进攻李流,李流让李荡和李雄抵抗药绅,自己则和弟弟李骧出兵对付常深,北大营便空了出来。何冲见此机会攻打北大营,营中的氐羌首领苻成和隗伯早已不满,借机在营中倒戈投降了何冲。
就在形势极端严峻的时候,一位女战神站了出来,她便是李荡的母亲罗氏。她身穿甲胄,迎战叛变的隗伯,隗伯一刀砍伤了她的眼睛,女战神非但没有被吓倒,反而越战越勇,气势更盛。就在大营即将被攻破时,出击的流民军击败了常深和药绅,及时返回了大营,大破何冲军,这才挽回了局势。
苻成和隗伯率领部众突围冲出,投奔罗尚,李流乘胜追击直达成都城下,罗尚被迫闭门坚守,就在流民军扭转局势时,他们又得知了一个噩耗:英勇的战将李荡因为追击逃敌,不慎被长矛击中而死。为了安定人心,李雄和罗氏秘不发丧,悄悄带回了李荡的尸体,此时,朝廷再次派遣刘沈统领罗尚、许雄的益、梁二州的兵,以协调讨伐李流,只是由于刘沈被司马颙留下,而另派人前往。
局势越来越恶化,流民军内部另外一个重大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这就是关于领导权的矛盾。这个矛盾主要聚焦于一个问题:是继续作战呢?还是投降呢?
由于荆州军声势浩大,新一任领导李流在妹夫李含出劝说下,打算趁荆州军到来前先行投降,李骧和李特的儿子李雄认为不可,最终李流决定派出自己的儿子李世和李含的儿子李胡到孙阜的军中做人质。
李含的儿子李离这时候正担任梓潼太守,他也不赞同投降的主意,便从梓潼出发前往李流的大营劝说,但还是晚了一步。
于是李离转而去找李雄商量如何解决目前的危机,两个人商议过后,认为偷袭孙阜是最好的办法。
但李雄提出了一个问题:“李流和李含他们不同意,怎么办?”
李离是李流的外甥,也是李含的儿子,李雄这个问题,是想借机观察李离的态度。
李离回答得很坚决:“如果他们不同意,就劫持他们,以成大事!”

李雄十分高兴:要的就是你这个态度!他们便一同对流民们表示:“我们过去曾经残暴地对待过益州百姓,现在一旦束手投降,就会成为他们任其宰割的鱼肉,只有同心协力袭击孙阜,才能确保我们的富贵!”
“言之有理!”流民们的不少人放弃了投降的念头,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在他们的带领下向孙阜发起了突袭,大破孙阜军。此时恰好宗岱也在进军的途中在垫江因病死亡,荆州军至此撤退,流民们的危机也随之解除。
这一战后,李雄的声望大振,李流也非常明白自己实质上已经被李雄所架空,自己其实已经失去了继续统领流民的可能。他便就坡下驴,提出将主要的权力交由李雄所掌管,至此,流民军完成了一次平稳的权力交接。

流民军迎来了新的首领,他们在重重矛盾中继续前行,也将在重重矛盾中继续成长,最终他们会成为什么样呢?


参考资料
[1]房玄龄(唐)等·《晋书》
[2]常璩(晋)·《华阳国志》
[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4]崔鸿(北魏)·《十六国春秋》
[5]司马光(宋)·《资治通鉴》
[6]赵晨韵·《成汉的政权建设研究》
[7]高然,范双双·《成汉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