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四大县城
颍上
颍上历史悠久,人文蔚盛。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阜阳市唯一一座千年古县。
颍上县文化积淀丰厚。春秋时期的管仲、鲍叔牙,战国时期的甘茂、甘罗,当代著名学者常任侠,作家戴厚英,两院院士陈国良、郑守仁等都是颍上的杰出代表。
这是一片管仲文化厚植的沃土。在管仲文化馆,展示着“千古管相”管子的生平脉络,从管仲出生到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十几组雕塑作品说着从前的故事。
管子的治国思想历经数千年,仍被后人世代沿袭。管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代颍上人奋发向上,也造就了颍上民康物阜的盛况。
登上九合塔,极目远眺,清风拂面,思过往,行当下,明未来。近在咫尺的是河洲书院,春日也是读书日,桃花依旧笑春风。
颍上花鼓灯艺术是最早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类目。这是一种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 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
花鼓灯最早源于宋代,它是淮河流域一些艺术品种的根脉。这种由劳动人民创造且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产生于淮河流域广大农村,主要流行于淮河沿岸的颍上、凤台等地。
产生于花鼓灯后场小戏的推剧,则被评为省级非遗,属于稀有剧种,又名“四句推子”。随着推剧艺术的发展和丰富,后来出现了折子戏。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推剧剧目多为歌颂新中国成立和各类英雄人物以及社会建设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小戏层出不穷,《新春对歌》等常在民间传唱。
推剧广泛吸收地方民歌精华,对民间歌舞的演变和戏曲唱腔的研究,以及对影响其他剧种音乐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推剧艺术的风格热情奔放、诙谐幽默,体现了淮河人民歌舞的特点,具有浓烈的地方特征和乡土气息。
颍上水系发达,“七十二湖遍颍上”,地肥水美,物产富饶,绵延的水脉滋养着一代代颍上人。
这里是皖北地区的鱼米之乡,早餐店里,煎饼面筋、颍上卷馍是当地一绝,阜阳粉鸡、八里河柴火炕鱼让南方人觉得不虚此行。夜晚的管仲老街,小吃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挑拨着游客们的味蕾。从麦田到餐桌,各类面食慰藉着食客的一日三餐,敦厚、踏实,是最有情的家乡味。
临泉
临泉县被称为“中国民间杂技之乡”
临泉民间杂技文化起源于西周,兴盛于汉,20世纪50年代临泉出土的西汉文物陶楼,证明了汉时临泉杂技活动的兴盛,到了明朝临泉开始出现专业杂技团体。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临泉民间杂技文化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民间杂技艺人纷纷组建杂技团体,奔赴全国各地巡演。临泉杂技已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部列入重点扶植的区域文化品牌。
临泉毛笔文化,大约有五百年历史,以临潭笔庄和文德堂制笔为代表,其制笔用材毛韧经用、制作技艺先进,毛笔亦刚亦柔,书写畅行无滞,古往今来广受赞誉,临泉也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临泉肘阁、抬阁文化,源于明,是融合了服装、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多种艺术的地域特色艺术文化。该艺术形式新鲜、奇巧、灵活,节目多为戏剧故事和传说,演出时伴以民族器乐演奏的民间小调、地方戏曲音乐,喜庆、欢乐、奔放,散发着醇厚的临泉地域文化气息。临泉葫芦烙画文化,始于清朝末期,风格粗犷古拙、浑实简约、大气丰满,内容多反映临泉的生活风俗、文化艺术、思想信仰等。因其工艺精深、地域特征突出而备受文化爱好者的青睐,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
临泉剪纸文化汲各地剪纸艺术之长,形成了淳朴简洁、豪放粗犷的地域特点。临泉剪纸构图题材多样、图形丰满敦厚,洋溢着浓郁的乡土地域文化气息,深受百姓喜爱。
阜南
红灯舞在阜南流行已久,据老艺人代代相传,红灯艺人贡唐王为师祖,相传当年唐王李世民前线惨败,退守谷河南岸的项延城,采纳了谋士的意见,利用当地玩灯的习俗,和大臣们换上百姓的服装,由唐王扮演红灯的伞把,大臣们敲锣打鼓,大摇大摆出城玩灯,成功逃出乱军的包围。后来,唐王做了皇帝,封玩红灯的“伞把”为“灯主”,特赐黄马褂,到哪里玩灯,都被尊为“上艺”,“红灯伞”可以放到堂屋当中“敬着”,艺人可以在堂屋里吃饭。在旧社会,一般的“戏子”没有这个待遇,这就是淮河阜南沿岸玩“红灯”的艺人把唐明皇敬为“师祖”的缘故。
红灯舞一般由9人组成,伞把手持红灯伞,指挥并带领队员变换队形,掌握节奏;四个蜡花,皆为旦角扮像,左手拿手帕,右手持彩扇;随着铿锵锣鼓翩翩起舞;两个挎鼓,皆为丑角扮像,身背花鼓,两手均持鼓棒,边舞边敲鼓。红灯舞表演朴实自然,说唱幽默、恢谐,用锣鼓伴奏,演员们踩着锣鼓点翩翩起舞,锣鼓一停,便即兴演唱或望风说柳或托物言志或借景唱情,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太和
太和县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太和书画组织健全,形成了县城、集镇、乡村三级书画网络。 书画活动丰富多样,书画展览异彩纷呈。 书画交流频繁,书画联谊强盛。
随着太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改变,人们富而思文、富而兴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悄然变化,昔日被誉为阳春白雪的书画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今天太和普通群众的爱好和追求。广大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求字索画当旁观者,染指丹青,涉足书画成为一大嗜好。
从城市到乡村,无论是高楼华屋的大雅之堂,还是竹篱茅舍的陋室;无论是文人雅士的居所还是普通民众的家庭,几乎都悬挂中堂、条幅等字画。成千上万的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参与到书画队伍之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支庞大的、生机勃勃的书画队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称赞太和书画是“大众书画、盛世奇观”。
太和县杂技以洪山杂技团和飞车走壁团比较有名。洪山杂技团成立于50年代,有演员20余人。马2匹,常演节目有马戏、刀山、杂耍等。1979年挂名为太和县杂技团。飞车走壁团组建于1982年,演职员20余人,设备有大型铁制球体,两辆日本产摩托和10辆国产自行车。常演节目有自行车1—7人飞、交叉飞、上下翻飞。摩托车单人飞、双人飞,360度大翻飞,属惊险节目。
李兴一带有传统耍猴,玩猴人携狗带猴,窜街游乡,演出猴爬竿、猴窜圈,有时借以招徕妇女儿童、卖针线、糖果等物。
唢呐是居民喜爱的吹奏乐,流传广远。工此艺者多为理发工人,演出时五、六人为一班。乐器有唢呐、笙、笛、铜鼓、梆子、锣。传统节目有诸宫调、官笛、百鸟朝凤等。由于唢呐本身曲调较少,又有较好的表现能力,所以还吹奏当地群众喜爱的梆子戏、坠子戏和一些流行歌曲。唢呐演出的机会为庙会、重大节日及民间嫁娶丧葬。据近年调查,全县现有唢呐班24个,演奏者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