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读红楼梦|31 曹雪芹与高启

2023-04-01 06:12 作者:同读红楼梦  | 我要投稿


钗黛判曲中,曹雪芹以山中高士,和世外仙姝来形容宝钗黛玉,这里引用的是明朝诗人高启所做《咏梅九首》的第一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主席看到这首诗后,在后面批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第三十七回众人做的《咏海棠诗》中也借用了高启《咏梅九首》中的诗句。

比如宝钗的“愁多焉得玉无痕”,化用了第七首的“肯为愁多减玉辉?” 

黛玉的“月窟仙人缝缟袂”,则是引用的第二首中的“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其二中的“秦人若解当时种”,也对应秦钟的名字。

其三的“冷香狼籍倩谁收”,对应宝钗做的冷香丸。

其四的“销来肯信玉为魂”,对应“捧心西子玉为魂”。

再有第二十三回宝玉做的即事诗里也有相似的意境。

如春夜即事中的, “霞绡云幄任铺陈”和其四的“谁施绡帐护香温”

夏夜即事中的, “帘卷朱楼罢晚妆”与其九的“妆罢深宫览镜时”

《咏梅九首》中出现的冷香、绡帐、玉为魂、掩门、断魂,也都与书中的诗词意向对应。


而曹雪芹为什么要引用高启的诗呢,难道是他水平不够嘛?其实不然,这些诗句在我们看来别有韵致,但在曹公眼里都是些信手拈来的诗文游戏,用黛玉的话说,这样的诗,要想写一百首也不值当的。

有人认为《红楼梦》的诗并不怎么样,也不讲究平仄什么的。要知道这些诗词在不影响故事的前提下融入了很多隐藏信息,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曹雪芹的诗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神不神的问题。他诗才如鬼,变化莫测,一些浅显的诗句中往往蕴含着特别的深意,不能等闲视之。

古诗里的借鉴引用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有相似的地方也很正常,但是事不过三,更何况有几处还是十分明显的,这些相似的语句和意向,不能说全是巧合。

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了。要明白曹雪芹为什么要引用高启的诗,还需要了解《咏梅九首》的创作背景。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诗人。明太祖洪武二年,高启应诏进京纂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在朱元璋统治初期,也采取极为残酷的高压管控手段,对文人要么为我所用,要么就赶尽杀绝。

那些文人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人人自危,稍有不慎就可能获罪。高启为人孤高正直,他看不惯朱元璋自大冷血的作法,次年《元史》修成,朱元璋想给他升官,让他作户部右侍郎,又赐予重金,高启坚决不受,称自己年少不堪重任,恳求辞官。

这下惹怒了朱元璋,高启给他的死对头张士诚做过幕僚,他是刀枪剑雨中淘汰下来的主,性格残暴又爱记仇,打心底里是看不上这些无用文人,早就想杀之而后快。可恨高启很有先见之明,回到家里就隐居山林,悄悄躲了起来再也不出来。然而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洪武七年终于让他抓住了把柄。在高启受当地官员邀请,为地方一所大楼作的《郡治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的字眼,这犯了朱元璋的大忌,这所大楼建在张士诚原来的官邸之上,你把张士诚住的地方称为“龙蟠虎踞”,至他这个真龙于何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罗织罪名还不简单?

高启就这样被关进大牢,判处腰斩这等惨酷的刑罚。朱元璋亲自监斩,亲眼看着他被活活腰斩成八段。

据高启学生吕勉回忆高启被执送南京时, “众汹惧丧魄,先生独不乱。临行在途吟哦不绝”。高启身上有中华民族的傲然风骨,而朱元璋偏要斩断他的脊梁。

“明初四杰”的死状可谓一个惨过一个。洪武七年杨基被人陷害罢官,累死在工棚里。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大军征讨洮岷,军队过境时,徐贲因犒劳不及时,被打入监牢。两年后,以“犒师不周”被砍头。洪武十八年张羽犯事被流放到岭南,走到一半被召回,被人偷偷绑起来扔进江里淹死。

《咏梅九首》就是在高启辞官不授,隐居山林的日子里创作的。这九首诗有一个特点,虽然是咏梅,但是每一首都与明月有关,营造了一朵孤高清洁的梅花在皎洁的月光下绽放的意境。梅花虽然忧愁寂寞,但是自由高洁,不改本性。这隐含的意思,自然是对朱元璋,对明初残暴政策的不满。


曹雪芹和高启,他们二人的心境和处境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拒绝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拒绝为他们粉饰,为他们的皇权正名;他们都隐居山林,过着凄清寂寞的生活;他们都反对统治者的酷政,反对禁闭思想的文禁,喜欢讥讽时事;他们都傲然孤高,蔑视权贵,十分同情底层劳动人民,拒绝做欺压奴役百姓的帮凶。

《红楼梦》书中存在很多禁忌之语,任意一条可都是死罪。但曹雪芹毫不畏惧,这本书起初只在一个小圈子中传抄评阅,这期间,曹公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大量删改。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世事洞明的心理学家,这种隐喻让人抓不到把柄,又觉得心里别扭,强行挑刺,又怕人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就这样,这本千古奇书,经过程伟元和高鄂大量增删下,终于保存了下来。曹公看清了封建统治者贪婪虚伪的面孔,表面上堂皇正大,背地里却十分卑鄙龌龊,又喜爱装斯文,靠封建迷信愚弄百姓。这莫须有的罪名想给你安上,你就有罪,不想给你安,你就是高举火炬的圣贤。

《咏梅九首》写的是高启的志向和品行,也是曹雪芹一生的真实写照。他胆识如铁,傲岸孤高,在一个小山村里默默创作,犹如在凄厉的冰霜中孤独绽放的梅花。


明初的文字狱比清初不遑多让,朱元璋是战场上淘汰下来的主,杀人不眨眼,人送绰号“屠夫皇帝”。张士诚对高启有知遇之恩,和朱元璋相比没那么嗜杀,对百姓也比较宽仁,免去了许多苛捐杂税,在他的治下,江南百姓过了一段平和安定的日子。他拒绝为朱元璋服务,也是因为不满他那套残暴嗜杀的手段。

或许在朱元璋看来,当元朝残暴统治奴役百姓的时候,当他们一家都要饿死在饥荒中时,这些文人什么也做不了,只知道舞文弄墨。生于乱世如果都像他们多愁善感,妇人之仁,恐怕早就被人砍得稀巴烂了,所以他向来看不起这些自负清高的文人。诚然,在乱世中讲仁义甚是荒唐,但其情其义却令人感服。

在落后愚昧的年代,他们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他们仍然可以为世界带来一丝希望,人总要有希望不是嘛?若事事以成败论英雄,那也凝聚不了人心,这样的世界,迟早毁于自杀自灭之中。历史就是如此,然而人类却从未汲取到任何教训。不同于别国用宗教神学来凝聚人心,中华民族靠的就是仁义和忠贞。这也是中华文明千万年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是源自人类与生俱来的智慧人性。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他们对元末明初的苦难百姓,怀有同情怜悯之心,又因为暗讽统治者都落得悲惨结局。曹雪芹悼念崇祯,但他同样看不上残忍暴虐大兴文禁的朱元璋,他对明对清,对所有残暴冷血的封建统治者都是一个态度,这是何其伟大的精神啊!

每次易朝换代的背后,都有无数黎民百姓家毁人亡,都是无数血泪的延续。他痛恨冷血残暴的帝王,钦佩那些孤傲不屈的文人。曹雪芹频频引用高启的诗句,暗讽烧丹炼汞的嘉靖,称赞有情有义的顺治与董鄂。

他更看重的是情义而非礼法,他憎恶洪武嘉靖和雍正的冷血无情,他们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也限制思想交流,阻碍了文明进步。凡让人极尽溢美之词夸赞的多半是个暴君,而容得下批评的往往都是仁君,不因为别的,缺什么补什么,这就是人性。

或许历史比的就是谁比谁更加残忍自私,谁比谁更加的不择手段,冷血狡诈,这是人类文明在自然法则筛选下所给出的答案。但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在和平年代,人们更想有尊严,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在酒足饭饱之后,精神世界也更加丰富。这也是天下文人心中苦苦追求的智慧人性,不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充满欺骗和狡诈,永远充满背叛和冷漠,永远生活在弱肉强食,你争我夺的动乱之中。

明初四杰与曹雪芹的处境是相同的,他们都思念前朝,眷恋故土,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他们都向往着一个自由平等,仁义和平的有情世界。

曹雪芹频频引用高启的诗句,自然也是对他的同情与敬佩。谁说身为皇家包衣出身的曹雪芹就不能悼明了?谁说他就不能悼念崇祯,就不能挖苦讽刺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者了?曹雪芹在书中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要以成败论英雄,不要以出身论英雄,更不要以性别限制她人的发展,老鸹窝里也能飞出凤凰来。


同读红楼梦|31 曹雪芹与高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