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红楼梦|28 终身误解读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终身误】中的金玉良姻,有的写作金玉良缘,看着改的很好,其实有违作者原意。缘有因果巧合关系,如机缘、姻缘,有命里注定,主动结合的意味。而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下结合的婚姻,有被动接受的含义。宝玉宝钗前世没有结下缘,今生却巧结了姻,姻缘的一字之差,让故事的含义有了天壤之别。
相较于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这几个早期抄本,现在版本在第一回,第五条凡例后面,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后面加上了‘自护己短’四个字。
曹雪芹对曾经的闺阁女子怀着无比崇敬之心,怎么能叫护短呢?就这么四个字,把整本书的意蕴完全破坏了。这样《红楼梦》便成了讲家族衰败的故事,书中的那些荒唐就成了对曾经家族的哀叹和讽刺了。
作书人和批书人反复说,这本书一个字都不能改,不是没有道理。若要了解《红楼梦》,只能看最接近作者原意的早期抄本。然而因为传抄疏漏,及后人增添删改的原因,使我们现在能了解的信息太繁乱。了解的太多未必是件好事,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毕竟有限,过度摄取而不加分析筛检,必然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糊涂。
程本续书就等于在蒙娜丽莎脸上,添上了二郎神的眼睛,变的神不神,鬼不鬼的。当然不管怎么说,程伟元和高鹗对《红楼梦》的传播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没有他们帮助删改修补,后人能否见到这本书都是个未知数。我并非要否认续书的价值,只是续书对理解全书的思想造成很大障碍。
贾政明明是个迂腐守旧的严父,对宝玉轻骂重打,第八十一回突然变成个慈爱和善的儒父。贾家明明已经快要支离破碎,分崩瓦解,却紧接着写四美钓游鱼的闲情逸致,故事色彩反差实在太大。无形的故事变成了有形的流水账,失去了原有的意蕴,让人困惑的同时,也扭曲了整本书连贯的情节和思想。
曹雪芹用词十分准确,其实‘缘’字放在木石上面更为合适。木石前缘不正对应了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结下的灌溉之缘么。
黛玉初见宝玉时,心想着倒不见这蠢物也罢了,但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而宝玉看罢黛玉形容也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作者用甄士隐入梦的方式,引出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前世因缘,僧道二仙师又说玄机不可预泄,可知其中必有深意。
书里写道: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三生是佛家讲的前生、今生与来生。那些相爱的人似乎前生就曾见过,今生相爱后又期待来世能够再续前缘,因此这三生石也成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象征。

宝玉黛玉前世结下灌溉因缘,今生再次相见时候,又似曾相识,他们之间似乎有种魔力在吸引着彼此。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盟字,而不用缘呢?姻缘不也正对应了金玉良姻?若是这样想那可就太俗套了。
盟通常指一种牢固关系,指相互之间递下的盟约誓言。可见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前世就已经有过一段姻缘,许下了海誓山盟,而这些故事是僧道二仙师所不知的,因而只交代了果而没有交代其因由。一个‘盟’字说尽了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不知多少的深情蜜意与悲苦哀愁,这一个字就可顶他人的万字千言。
脂批中提到的‘三生石上旧精魂’,取自唐朝袁郊所作的传奇小说《甘泽谣》。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如果把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比作他们的今生,黛玉和宝玉就是他们的来世,那么前世就是曹雪芹与崇祯的君臣之恩了。
看官莫笑,古代文人经常以恋人或夫妻来比作君臣间的关系。
这或许只是曹雪芹的一番心愿,他希望能够辅佐明君,去补苍天,扶国家于危难之际,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可惜他生不逢时,无才补天。后因思念凡尘,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相助投胎转世为一位无事公子,在这尘世中受享了几年。
神话传说中,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一怒之下撞向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不满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日月为明,日月星辰移焉,不正是大明江山的覆灭么?
提到甄家故事时,书里写道:
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而水潦就是泛滥肆虐的洪水,与满清的意向相关。曹雪芹交代甄家故事时,先写当日地陷东南,因地陷东南,水潦尘埃前来填埋,这寓意满清入主中原,甄家则成了阊门一二等人家。
故而把天塌西北,看作汉家天下的灭亡,地陷东南,看作甄家的覆灭并非牵强。
补天顽石的遗憾也有两种,一是苍天的坍塌,一是甄家的地陷,他既不能补天,也不能供人垫脚歇息,因而自称‘蠢物’。
贾宝玉只是一块在人间体验悲欢的无用顽石。与他最亲密的人遭受苦难的时候,宝玉什么都没有做,也什么都做不了,也从没想过试图挽留,想要为她们争取过什么,他只念着自己的一片痴心,那些对他最好的人,偏偏都是因他惨死。如果各位看官不了解这点,又怎能体会作者那种愧疚和悔恨之心?
当绛珠草一生的眼泪还尽,魂归离恨天时,她的心中何尝不是充满了对故园和宝玉深深的思念和哀怨。相恋的人最终没有在一起,宝玉最后辜负了宝钗也辜负了黛玉,但其中是非因由岂是辜负二字说的清的。正如紫鹃说的 “岂不是宝玉只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 。感情的事,说不清道不明,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每个人都逃不了它的魔爪。
理解了曹雪芹这等愧悔之心,以及黛玉身上的一层象征寓意,已经可以窥见他们最后会如何选择了。黛玉最后可能是因为某种误会,负气离开了贾家。

如前面探春管家时,节省开支,拮据度日,预示了贾家最后的衰败,如甄家姑娘带三小姐进京,预示了探春远嫁异国他乡;宝玉的梦中之梦,则像一面镜子对应了甄家与贾家的故事;如紫鹃告诉宝玉黛玉要返回姑苏老家时,宝玉听了就发起了痴狂病,这些很可能是最后故事的预演。
宝玉和黛玉的争吵一次胜过一次,爱的也更深,更加痴迷其中,最后也因为陷得太深,反受其害。黛玉孤僻执拗的性子为她最后的选择埋下了伏笔,她的出走也许是贾家后来的纷争愈演愈烈,已经无法再照顾她,也许是因为无人为自己做主感到伤心绝望,也许是因为担心自己辜负了宝玉,想着这是对宝玉的好。到后面贾家势尽,薛家财败,此时也需要联姻来巩固家族地位,长辈的势利,宝玉的无能,黛玉的多心,诸如此等原因,继而引发一系列误会,导致黛玉出走他乡。
从家国的隐喻层面来看,黛玉最后选择也对应了崇祯对家国的愧疚和对群臣的怨怼。
我理解的通灵宝玉是一种爱国之志,忠君之情,也是自己纯真的精神家园。后来通灵宝玉的丢失,也象征了曹雪芹一段浑浑噩噩的世俗生活,青年时代的曹雪芹一样也曾沉沦,也曾迷茫,但最终他还是找回了自己的通灵宝玉。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块属于自己的通灵宝玉。甄宝玉还玉则象征了曹公重新找回了深植在心中的爱国之心,和自由纯洁的精神家园。
绛珠还泪则是对故国和故园的哀思和追忆。绛珠仙子心中缠绵了一段与神瑛侍者的怨愁,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这与《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句式何其相似。

木石前盟可指黛玉与宝玉的海誓山盟,也可指对前明故国的深深眷恋。木指绛珠草,批书人说: “岂非血泪乎?” 。黛玉也隐寓了对前明的血泪,和崇祯对百姓的愧对。
石指神瑛侍者,是曹雪芹理想志向的化身。他幻想有一天能辅佐明君,而神瑛侍者就是英明神武君王的侍者,这君主自然是指崇祯。
终身误这首仙曲,看似是在写误了宝钗,其实也在写作者自己。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宝玉忘不了林妹妹,和宝钗成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他原本不信这天命,可在沉重的命运面前他是那么的无力,由不得他不相信。这世间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又何必那么执着。
他曾经也是个少年,心中也憧憬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但当这一切都慢慢离开他的时候,他虽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宝钗纵然是齐眉举案,宝玉心中终归是忘不了曾经的那个林妹妹。
如今的人为满汉相融感到欣喜,但俺只念着前明王朝。天下虽平,百姓依然十分困苦,现实的世界到处都是冷漠和背叛、欺骗与狡诈。
多希望有一天能够人人平等,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也能和大家一起游戏生活。即便现在生活无忧,但人们被压迫被蒙蔽着,不能发出一点声音,只能凄凉惨淡的活着,与其在这浑浊黑暗的世界里浑浑噩噩,不如躲进山林才是干净。
宝黛的爱情故事,象征了曹雪芹对故国,对汉文化的眷恋和惋惜。宝钗这首终身误代表了作者一生志向和理想的远去,其背后则隐含的是对当时黑暗封建世界的不屑,及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