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论剧场 • 国美电影学院知识点【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2023-04-07 17:13 作者:琢木考研中心  | 我要投稿

:: 2 0 2 3   ::

R  E  S  H  A  P  E 

重 塑

「  精准聚焦;研学深耕  」
WELCOME ZUMUER/ 欢迎大家和琢木一起探索设计∞可能 /

-#About Godard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国美电影学院考研 - 理论剧场//

作为第七大艺术的电影是唯一可以追溯到其具体诞生时间的,既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售票放映他们的影片。法国这座浪漫的国度见证了电影的诞生与成长。即便在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部分国家的电影为了商业化而趋向好莱坞的运作模式、影片类型化模式,法国电影仍坚持自己独有的艺术追求,表现出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图一《火车进站》

卢米埃尔兄弟这离不开法国大众与影视制作者的选择,他们认为电影首先是一种艺术而非商品,需完成自己的文化价值与艺术创造性的使命,而非仅仅是娱乐大众。这也可以料想电影史上著名的电影运动和流派多发生于这个自由浪漫的国度。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便是在欧洲先锋派与法国新浪潮之间,不但有着自身独自的魅力,同时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有的影片制作都发生于某种社会环境之中。” 任何艺术作品的含义都受外部条件影响,电影更直接快速的展现特定的时代背景,如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民精神状态。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大环境背景下,且经济萧条比其他国家持续时间更久,摆在大众面前的时如何生存的现实问题。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围绕法国下层人们的生活为题材,用诗情画意的方式表现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让经历苦难生活的人们心灵上一丝慰藉

这一时期主要代表导演及影片有:擅长贵族阶级题材的让·雷诺阿《大幻灭》《游戏规则》、擅长刻画普通人的题材的让·维果《操行零分》、富有幽默精神的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描写罪犯心理的卡内尔《雾码头》等,由这些大师创造形成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法国特色的一个流派。电影工作者与具体的影片构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电影史,分析具有影响力的影片与作者所是我们剖析任何电影流派的必经之路,只有认识了创作者及其作品,我们才算摸到该流派真正的品格。在此也强调学习电影不能仅看他人的评价,也要自己反复观摩影片,进行比较与总结。这里着重分析让·雷诺阿与让·雨果两位大师。

图二《游戏规则》

让·维果让·雷诺阿的创作了35部左右作品,是一位极具创作力的作者,他不同时期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他的镜头美学在早期受印象派的影响,以光影塑造氛围、渲染人物心理,追求画面视觉表现力,这种美学在他之后的创作也得以发挥。雷诺阿的创作至《娼妇》后,追求现实的批判性,对准了底层社会“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人,镜头美学从早期的柔美、明朗的印象派风格,变成阴暗冷调。这一阶段作品有:《娼妇》、《布杜落水遇救记》、《托尼》、《兰基先生的罪行》……“诗意”、“现实”在他的作品中共存,形成他独特个人风格。如《托尼》选取的是社会真实事件:一名意大利移民至法国做矿工的男人,因情感问题终中弹死亡的新闻。即便电影依托于社会真实事件,雷诺阿的手法也使得影片具有“诗意”,生出独特的“让·雷诺阿”风格。

图三《大幻灭》让·雷阿诺让·雷诺阿《大幻灭》、《游戏规则》更是他创作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十年以来《游戏规则》始终居于英国《iShgt&Sollnd》所评的世界十大佳片的排行之中,《游戏规则》无论从主题还是拍摄上,在电影史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作者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世界电影史上一座丰碑。但由于影片扎破了充满谎言与骗局的世界,对法国的战争结局的预示等,放映后遭到了统治阶级的叫停,票房与在当时的评论界口碑都惨淡收场,而在二战结束重新上映,却座无虚席,他精湛的拍摄技巧与引人深思的主题思想都有的不朽艺术价值。

图四《游戏规则》

让·雷阿诺同样从先锋派转至诗意现实主义创作的作者让·维果,早期《尼斯印象》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诗意的关注,这部先锋派时期创作的与“电影眼睛派”拍摄方式、美学风格等趋同。单万里分析《尼斯印象》影片,提及“既能在它之中看到超现实主义的痕迹,又能发现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子。”
超现实主义意象在让·维果作品中经常出现,他擅长使用升格镜头、大角度进行拍摄,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现实。在让·维果的《操行零分》中,最后的重头戏——展现孩子们对寄宿学校的反抗,作者通过慢镜头,拍摄羽毛四溅的枕头大战场景,营造了充满幻想色彩的诗意氛围,同时传递了深刻的反叛精神。让·维果镜头美学含蓄,作品主题常附着于现实,刻画了悲凉色彩的诗意人物,是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

图五《操行零分》让·维果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顺时代自然而然的发生,并没有口号、宣言等,在电影美学创作上,继承与发展了法国浪漫主义的创作美学,即注重光影处理人物内心情感。同时实现“上镜头性”,用电影手法将生活中富有诗意的状态呈现在银幕之上。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为同样刻画悲观基调的社会底层人物,前者带有“粉饰”的色彩,无论是《操行零分》中飞舞的羽毛,还是《雾码头》缭绕的烟雾,都一定程度上削弱现实的残酷性,有种想要把镜头对准鸡毛蒜皮的现实生活,却没有勇气直视现实的残酷,以诗意的方式进行“粉饰”。


图六《操行零分》


让·维果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诞生在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受众多美学影响,使得作者创作带有不确定和犹豫性,却也丰富了电影的美学内涵,是世界电影史独特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法 ] 雷米 • 富尼耶 • 郎佐尼,《法国电影——从诞生到现在》,王之光译,商务印书馆 2009 年版。

[2][ 美 ] 罗伯特 •C• 艾伦、道格拉斯 • 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年插图修订版。

[3](美)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73.

以上就是国美电影学院理论剧场有关“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解析的全部内容。关于电影学院的干货还有更多内容要和大家分享,请持续关注…

注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要准备考研的同学,建议从现在开始,大量的阅读与积累,培养个人思维与见解,夯实电影学院理论基础~

理论剧场 • 国美电影学院知识点【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