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碧学习实验Ep13】50天学习挑战day13:学习打卡+学习法解密之思维导图全解读(上)

2019-04-24 10:50 作者:躺坑老碧的学习瞎记  | 我要投稿

Hello,老碧又来学习打卡了,虽然晚了一点,但是坚持到第13天,真的感觉很欣慰啊!未来可期,未来可期!

自学最重要的永远是习惯养成,而非急功近利,所以文章内容我会尽我所能精简为上,先照例打卡:

进度

《微积分学教程》:103~110页;

《法理学》:79~82页;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12~13页习题处理中; 

《普通心理学》:70~77页。 

遇到的问题

困得特别厉害,效率变低了许多,犯错率也提升了许多。

反思

睡眠质量低下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增加小睡时间。

次日计划(周三计划)

四篇读书笔记+一个视频

一篇打卡文章。

一沾到床的老碧~Zzzzzz……

今天按计划来聊聊,一种被各大学霸媒体争相推崇的学习法——“思维导图”。在介绍思维导图涉及到的原理之前,我们先说说看,“思维导图”是什么?
老碧有幸收藏了“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的两套书,在书中,他是这么介绍“思维导图”的步骤的:

  1. ”把一张白纸由中心斜向对折“;——”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

  2. ”用一副图像表现你的中心思想“;

  3. ”始终都使用色彩“;

  4. ”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

  5. ”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

  6. ”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

  7. ”自始至终使用图形“。

多用图形和色彩啊?!记住了~~~

我们先来看看,每一步对传统的笔记做了哪些革新,又分别意味着什么?——

  1. 传统笔记往往是像老碧的文章一样,从上到下的顺序,大标题——小标题1——正文1——小标题2——正文2——……,但是,思维导图选择把最核心的概念”大标题“写在白纸的最中间,四周留白,而书上做出的解释是,这样可以更好地让思维向各个方向延伸。

    关键词:发散思维——在老碧昨晚上传的视频《【零基础学经济:平新乔十八讲阅读笔记Ep4】补第一个休息日的自学闲谈:关于《学习之道》+自学利弊分析》里,老碧提到了两本非常优秀的关于学习的书,名字都叫《学习之道》,分别从自身经验和从专业理论方面阐释了,学习究竟需要什么。

    老碧同时也指出,这两本书的内容有许多重合的部分,比如Josh提到的“软区域”,与Barbara提到的“发散模式”,其实指代的是一样东西;老碧阐释了,其实无论是“软区域”还是“发散模式”核心都在于潜意识的调动,而意识往往是刻板的,潜意识是具有创造力和变通的——

    我们摄取信息时更多使用的是意识,即“专注思维”,我们对信息的精加工和内化,更多用到的便是潜意识,即“发散思维”

  2. 传统笔记乃至课本是以文字主导的,可能连翻五六页看不到一张图,思维导图则是以图像为主导,更确切的说,以图像思维取代文字思维的一种模式,书中的解释是,图像能让大脑兴奋。

    关键词:图像思维——在老碧之前的文章提到过,人从本能上来说,是厌恶抽象的,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人对不熟悉事物的自然排斥,也可能是因为抽象事物的理解不能从现实世界直接找到对应,而是要依靠想象力,自己在脑中构造一个模型,比较麻烦。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研究者喜欢抽象的数学呢?

    原因在于,喜欢抽象事物的人,往往并不是真的喜欢抽象本身,而是他们善于建构实体化模型去理解抽象的事物,而在你眼中的一个死气沉沉的数据,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一个穿着彩色裙子跳舞的小菇凉;图像思维可以看作一种给思维减负的方式——

    人的天性排斥抽象,例如文字,而图像思维则直接绕开了“抽象思维”,从人性的偏好出发,提高了人对一件事物的印象与理解

  3. 传统笔记颜色往往单一的蓝色、黑色、红色,排版相对规整紧凑,思维导图则强调要自始至终地使用色彩,可以是要点与要点之间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也可以是主干与分支之间以色彩区分,原因在于会让大脑更兴奋,并且很有趣。

    关键词:色彩大脑——传统教科书的编纂或者传统课堂设计往往围绕着一个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降低注意力的分散,所以会要求教师穿着尽可能朴素,板书尽可能规整,排版尽可能紧凑。

    诚然,这些方式确实降低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其他因素,却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注意力质量的评估不仅仅存在在“集中”和“分散”这一个层面上,还在于“持续时间”这个问题,单调呆板的课堂与教材;确实让学生更加找不到别的东西去注意,但是他们在选择“注意什么"之前,还有一个关键的步骤是“我要不要去注意什么”:

    相当多的学生,因为觉得上课无聊,看书无聊,而选择上课放空,看书走神,脑子里面波澜万丈,表面上却仿佛在认真听课,努力学习,最后学习的效果不好,归因于,“我不如别人聪明”或者“我家孩子不优秀”等等,老碧看来,恐怕都是学生和家长逃避面对问题的一种方式罢了(不好意思,毒舌又犯了)!

    解决这个问题,不妨从让课堂让教科书更有趣更多彩开始,充满色彩的笔记,能够激发脑中负责记忆的“边缘系统”起作用,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值得借鉴的记忆方式——

    单调的课堂教材确实让人找不到什么别的东西去分散注意力,然而学习者可以选择放松,什么都不去注意,积极使用色彩,能让学习过程更有趣,并且能够刺激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

今天先说到这里,下一次,我们继续解读“思维导图”的原理与启示,以及最重要的,适用范围,我们不见不散!

【老碧学习实验Ep13】50天学习挑战day13:学习打卡+学习法解密之思维导图全解读(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