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概况

地理位置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南望伏牛,伊洛瀍涧四河蜿蜒其中。古人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又因古代城区位于洛水之阳而得名。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居天下之洛中,九州腹地”的美誉。
历史
洛阳历史上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史长达1500多年,所以洛阳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天下名都。洛阳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因此很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也有许多重要人物活动都在这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行政区划
洛阳下辖7县7区,总面积15230㎞²,常住人口706.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56.8万人。洛阳市多民族聚集地,其中超过1000人的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
洛阳三土
第一土就是洛阳牡丹,洛阳牡丹始于隋,胜于唐,甲天下于宋,纵观古今花谱,佳丽360多种,牡丹由于其花色花型雍容华贵,被世人称为花中之王,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是对当时赏花胜景的真实写照,而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记载“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下奇”更是对洛阳的气候地质的一种赞叹,洛阳邙山位于黄河岸边,更是黄土高坡的余脉,土质不干不燥,潮湿有度,适宜种植,山上原住居民历代多以种植牡丹为生,直到现在山上仍有洛阳牡丹园-国花园-中国牡丹基因库三大牡丹园和多处牡丹苗圃,随着科技的发展,牡丹也正以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秋来不相关的姿态成为了洛阳的美学徽章。

另一土就是当年曾贵为国礼的唐三彩了!洛阳邙山的南石村盛产高岭土和瓷土,这是制作陶器和磁器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洛阳人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唐三彩这种流动的火焰,运用两步锻烧,滴采点釉的人为手段结合自然流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原理,创造出来了唐三彩扣之有瓮罄声,兼具磁的开片和陶的坚实等特点,更使得这种工艺美术作品成为了居家装饰的好材料,当年之有皇室才能使用把玩的专用品,现在也进入到了我们平常百姓家。以黄-绿一白为主色调,诞生于唐代的这种工艺品,现在已经销往海外,由水火土所凝结的这件器物正可称的上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第三土就是洛阳铲,生于苏杭,葬于北邙。在邙山这无卧牛之地拥有着数不清的古墓葬群落,由民间盗墓工具所演变过来的洛阳铲,不单单是考古者的好工具,更为洛阳发掘除了大量的古墓葬群落,从而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以收藏古墓葬为主题的古墓博物馆,大大小小的铲子将一个个深埋在地下的历史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与此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个震惊世界的传奇。

洛阳二水
第一水就是人们所钟爱的一酒,“把酒红尘度欢时,千杯万盏轮回间”问枭雄,看市井,为男子,谁不对酒有着一种情结,而洛阳地区的汝阳,正是被人称为“酒祖”杜康发迹的地方甘醇的杜康酒被周王室嘉封为“仙酒”,让刘伶醉了三年,更让中外宾客在口中回味着“酒祖”的妙手酿制的“仙酒”。
第二水便是洛阳水席,据说当年女皇武则天创立武周王朝,重臣袁天罡算出女皇执政,将会在唐-永隆元年至唐-神龙元年起落24年时间,为了暗示女皇武则天“维政者善”,便命令御厨制成了此宴,这道筵席以武则天的把大喜好:服-礼-韬-欲-艺文-禅-政,为主题制成8种荤素不同的凉菜,又以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为主题制成16道热菜,更采用带子上朝,以“粥”换唐等上菜顺序,行云流水一样的上菜方式,衔接筵席空缺。它不但是现在中国传统筵席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以其独特的上菜方式成为豫式菜肴的鳌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