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庄子,战国第一清流:宁愿拖着尾巴在泥里自由自在

一口气看完庄子
他是从不焦虑拒绝内卷的大心脏选手,是山间田野的浪漫主义哲学家,有人却说他很“装”,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庄子的一生。
公元前369年,庄子出生于宋国,他到底是安徽蒙城人还是河南商丘人,到现在都是一个谜,庄子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但是因为吴起变法的失败,他的父辈为了躲避祸患逃到了隔壁宋国,庄子就在这里出生长大,他在宋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骨子里还有着身为楚国贵族之后的傲气,不太能瞧得起宋人,所以庄子还经常在文章里对宋国人进行地图炮,嘲讽他们智商低,不过楚文化新奇叛逆的底色确实给了他最好的精神基因,为庄子后来的思想突围提供了丰富的动力基础,在楚文化影响下的人充崇尚自由率真淳朴,出现的都是原生、自由、新奇、叛逆的思想者,老子、庄子、屈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逍遥游》被称为庄子版《离骚》可能也有这个原因,前半生的庄子也曾有过一段接地气的生活,和我们一样,为了五斗米而奋斗,按部就班地娶妻生子,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日子,他在政府部门当了一个小小的公务员,漆园吏,漆园吏是干嘛的呢?放到现在就是一种技术工种,在当时的社会就是管理漆树园生产的官,一个月也就3500块的工资,而且油漆这个东西既不环保对身体也不好,有精神洁癖的庄子那怎么能受得了这个,直接就爽快的裸辞,把老板开了自我领悟去了,这是庄子人生中唯一的一段工作经历,这以后他就在山间田野之中开始了他的躺平之路。
庄子生活在一个天地巨变的大时代,延续了上千年的贵族政治崩坏,像吕不韦这样的商人阶层上位,几乎掌握了全部的社会财富,商鞅大力破坏井田制,奖励军功,几乎人人都变成了国家战争的机器,生死、名利困扰着每一个人,但是庄子不喜欢做官,不喜欢参与这些世界的纷争,就喜欢到处溜达,他自然情结浓厚,看鱼看鸟看蝴蝶,反正就是不干正事,地也种不好,裸辞以后自然就没有收入来源了,有的时候连一顿饱饭也吃不上,这惨烈程度真是谁听了都得哭两下,但是真的不得不说圣人就是圣人,庄子即使穷到这种地步也要视金钱为粪土,因为庄子学识渊博,有丰富的游学经验,对当时的各种学派都有研究,当时的君主楚威王就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试想一下,一位小小的基层公务员突然就被聘请去做国家总理,这不是天上掉金子的大好事吗?但是庄子就给这使者讲了一个故事: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3000多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里,供在庙堂上,你们说,这只龟是希望死后得到这样的尊贵呢,还是更想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自由自在呢?二位使者说:当然是自由自在地活着好啊,庄子说:既然这样二位请回吧,我也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自由自在的走来走去,“不做死鳖挂堂上,宁为活龟戏泥中”,庄子为了自己的精神自由,甘愿搁浅于困苦的环境之中,因为内在精神世界富足,所以即使物质条件有所缺失,庄子也非常快乐。
庄子还有一个好基友惠子,他和惠子相爱相杀,互相抬杠的辩论日常,可能是现实生活带给他的少有的欢乐,庄子性格乖张,放荡不羁,不愿意和混迹于上层社会的人交朋友,但却意外的和惠施擦出了友情的火花,虽然这段友情是掐架掐出来的,庄子是文科艺术生,浪漫又有想象力,惠子呢是严谨的理科选手,什么事儿都要找找逻辑,打破砂锅问到底,照今天来看,惠子其人妥妥的就是一个全自动抬杠机器人,不反驳你两句就像嘴痒痒,这俩人著名的那场辩论赛,语文课本里的钉子户《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大家都学过吧?
庄子喜欢观察大自然,看到游鱼感慨道,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立马发动嘲讽技能,说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反应也快,直接回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是寸步不让,“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直接转移话题: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虽然这场辩论并没有分出胜负,但是两人的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还是能看得出来,这时候的庄子完全是以艺术的心态去看待外物的,人当下内心的体验在他看来才是最重要的。有一天,庄子的妻子因病去世了,惠子知道这个消息以后连忙前来吊唁,到了庄子家,却发现他正盘腿坐在地上敲着盆子唱歌(鼓盆而歌),惠子那个不理解呀,觉得这人真是个大渣男,你妻子为你生儿育女和你一起过了几十年,现在不幸去世了,看把你给高兴的,你还是不是人啊,但是在庄子看来,生老病死就像是四季交替一样,是很正常的生死轮转,没什么好伤心的,这就是庄子著名的“生死观”,出生和死亡就像两个结点,将每个人的人生都拉成了一条直线,我们恐惧死亡,但是也知道死亡必将到来,何不学着像庄子一样看淡生死,努力过好每一天,只要过一天就算一天,放松心态,快乐重要。
公元前286年,庄子去世,终年84岁,庄子的子孙和弟子按照他的遗嘱把他葬在了老子墓附近,这让两位道家先驱成了邻居,在道家看来,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生一世千姿百态,最后一切烦恼都化为泥土,随着一把火归于天道,岂不美哉?庄子一生只上了一次班,其余时间,都是在进行自我突围的路上,他留下了许多的哲学作品,他的作品风格和他的思想一样,不走寻常路,想象力丰富,将深奥的哲学和浪漫主义的文学结合在了一起,被称为文学中的哲学,哲学中的文学,“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一书以此开篇,乘着六月的大风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鸟,反映出了一个人对于道的永无止境的追寻,但是大鹏鸟的展翅飞翔靠的是风,庄子推崇的是“无所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做到顺应自然,忘掉自己,最后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这个无字,讲的就是人要去除自我的束缚,在当下网络上有两个热议的词,“服美役”以及“容貌焦虑”,人是具有形体和意识的,但当一个人过度的关注自己的形体和意识,往往就会让自己陷入某种偏执,以至于对自己产生无形的捆绑,清空物欲,提升境界,达到精神上的自由,这就是庄子所崇尚的“逍遥游”,这也是我想说的,现在比以前更需要庄子,庄子一生都窝在一个小小的宋国没有出去,他远离政治,远离尘世,在山间田野成功找到了自己,庄子作为长红几千年的哲学家,真爱粉无数,许多人到现在都在研究庄子,但真正领悟了庄子思想的人反倒很难说出来他到底哪里好,有人说,庄子的思想就是阿q精神,是逃避世界的精神胜利法,在我看来,阿q是有所求的自我安慰,但是庄子的思想是无所求的自我解放,在现在这个内卷严重自我内耗严重的时代,我们不妨偶尔停下来歇歇脚,或许能看到今天的花开得很美,当你想不明白的时候就放空大脑,先停一停,没准儿下一秒就灵光乍现了呢,不管怎么样,快乐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