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8.33 物质观

2023-07-06 10:0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33、物质观


  是指对物质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哲学派别对物质持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甚至根本对立的观点。由于对物质和精神关系这一哲学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也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精神;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主张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并且不是真实地存在着的。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者,把物质的某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或者某种特性当作物质。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的。古希腊和古印度也有类似的思想,泰勒斯和赫拉克里特分别把水和火等具体的物质元素看成是世界的本原;以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为代表的古代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原子和虚空所构成的。这些观点试图从物质世界本身来寻找世界的本原,从世界的多样性中看到统一性,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还都是朴素的、直观的,并且把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属性,这就把复杂的物质世界看得太简单了。这反映了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处于低级的阶段。

  随着近代科学的出现,人们认为原子是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的物质单位。从十七世纪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是以这种近代原子论所提供的事实为根据的。这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相比较,有很大的进步。它以自然科学材料为根据,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物质观朴素、直观和自发的性质;但对科学材料还不能作辩证的哲学概括,仍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还不能理解相对和绝对、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结果把物质的某种特殊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把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学说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相混淆,等等。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总结人类实践和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才第一次比较完备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指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就是客观实在性,这是关于物质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并不是同具体存在的实物、粒子和场相脱离,而是与它们相联结而存在着的,亦即存在于它们之中。没有脱离开具体事物和现象而单独存在的所谓“物质自身”,但又不能把物质的特殊结构、属性和形态同物质相混淆,不能把人们对物质认识所达到的界限误认为是对物质的完全的最终的认识。人类的认识现在不仅深入到原子内部,而且已经深入到原子核的内部,目前已经发现了三百多种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按其质量轻重可以归结为四类:光子、轻子[i]、介子和重子[ii]。现代科学特别是高能物理学的深入研究证明: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它是由物质的更深的层次        层子[iii]所构成的。物质是不可穷尽的,它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特性,层次之内有层次,对物质的认识深化运动也是没有止境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深刻地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而且内在地包含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它既是关于物质结构学说的科学总结,又展示了深入研究物质世界内部奥秘的广阔前景;即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局限性,又对物质的本质属性作了哲学上的概括,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物质指明了方向。


注:

[i] 包括电子、中微子、μ介子。

[ii] 包括中子、质子。

[iii] 外国叫夸克。

《哲学小辞典》8.33 物质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