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儒的阶段性标准
標題:学儒的阶段性标准。儒文教程的进度,各有阶段,可以清楚内容,提供标准,以为论据。下文出自,荀子,劝学与儒效两篇之中的举例。
原文人物:荀子,战国时,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尊从儒学,以法论世,教诸子弟,辅成秦王毕功。
原由:为了要能够,清楚理解,对症下药,能有所警惕,来预防脱轨,所以有洪某的重新表述。
格式說明:下列有,子丑寅卯辰巳五个程度。又一是荀子原文,二是洪某现代表述。
大綱,五程度:危險無效,混濁自是,又臭又硬,一般學人,有所理想,量能兼具。
以下正文:
子一、(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子二、不能学习、不会求问,不知道什么是标准,伦常也不坚定,更不会向王道和谐前进,却想要提高完整性和有效性?这就是危险又无效的情形。
丑一、(陋儒)---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丑二、坐在位置上,不能善待同事。站起来做事的时候,也常用错原则。杂乱的看过一些东西,就以为是有学习,其实只是模仿鹦鹉。枉费生命,任凭时光的流逝,精神建筑,残缺败坏,直到天年也还没消散。这就是混浊不清,自以为是的人。
寅一、(散儒)---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寅二、不知道仁义的根源,就以纸上的痕迹和远方的听闻,来作依据。用手指的长度去度量海的深度,用刀剑去处理稻谷,拿着闭塞的心思去求教,老次在作无用功夫。喜欢礼仪却不明白道理,仿佛有规矩实际上却不合逻辑,弄不清楚功德的意义,摸不着仁义的根据,却有着种种不满的心情。或者是,不重视礼节,却喜欢计较,又大大喷发,不知所云的人。这两种都是厕所里的石头。
卯一、(俗儒)---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其言议谈说已无所以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
卯二、拼凑ㄧ些装扮,稍微点些粉墨,绑紧头上的破帽。半路补充些干粮,拿了一些穿凿附会的东西,就说自己读过经书。人云亦云,拿一些别人的口水,把它当作自己的汗水。没有办法推论演译前景,不能够琢磨仔细的奥义。就只喜欢表面功夫,摆弄两三下,就说自己登上了天庭,已经不在人间,却不能明辨是非。口里畅说的是自己的幻想,脚下践踏别人的虚妄?却不能明确,彼此的立场。就拿着三分颜色开染房,拿着鸡毛当令箭,来换ㄧ些果腹的衣食,用着齐人之福的营销伎俩,张张扬扬的不知廉耻。要是面对自己的子女,无论是非,都说是一级棒,面对自己的长官,就一律马屁拍得响亮,嗑破了响头也不喊疼,舔尽了口水也不说渴,就是个清新脱俗的行尸走肉。这就是一般人。
辰一、(雅儒)---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
辰二、据于现实,推论前景,谋划警惕,防范未然。认同礼仪,行动有规矩,好于学问而不拘泥诗书,清楚大方向,又在小地方保持弹性。总会有一些未知境地的怀抱,也常会有大德敦化的寄望。对于山海的辽阔,保持自然的景仰。对伦理纲常,有着不可触犯的紧张。又在学识上,谨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对自己真诚,对别人善良。会肯定胜于自己的贤达,愿接受普行社会的王法。个人行事不会懒惰,也不敢自傲。这就是有理想的人。
巳一、(大儒)---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张法而度之,则暗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巳二、顺从先王的精神,理解贤达的用心,在不同情况下,也能遵守原则,顺利实践,以为他人的榜样。以简约的日常来举例,就能譬喻说明深奥的道理。以历史的教训,来衡定当下的损益。思想有源头,作法有效用,不会任意造作养虎为患,不会错失潮流机遇,少有人与之相对抗击,不摆弄言语他人听着也欢心,不免强他人促进行事也轻松,不一定是展现了成果别人也愿意相信。面对万事万物都会在他身上,看到仁义的光影。理解宗旨,和人事物的条理,能够类比出轻重缓急,符合时下人情。述说和理解应用的法律,都有一致性。这就是量能与格局兼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