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志书评论脞议

2021-06-16 10:15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志书评论脞议*

王照伦

 

关键词  志书评论  作用  类型  撰写  论者修养  注意问题

摘  要  文章指出,志书评论是修志——评志——用志这3个方志运动环节的桥梁和纽带。作者对志书评论的作用、类型、编写作了详细论述,并对志书评论者的修养和在志评撰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修志——评志——用志是方志运动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环节,而评志在这三个环节中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对志书的介绍,向读者推荐优秀志书,促进志书应用,并指导读者正确地使用志书;另一方面,通过志书评论,分析志书的成败得失,总结修志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指明志书编纂的正确方向,使修志工作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因此,研究志书评论的作用、类型和写作问题,在目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志书编纂实践和方志应用的客观要求,构成了方志矛盾运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结合志书评论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谈点浅见,以求教于志界师友。

  一、志评的作用

  志书评论有三大作用:

  1.介绍志书。由于志评是对志书有关内容和形式的解析及评价,所以,向社会介绍志书就成为志评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方志编修的历史很长,历代志书存有量很大,在当前社会各界人士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方志为何物的情况下,向社会介绍志书,使人们逐步认识方志、利用方志,就显得十分必要。

  对于方志的功能,目前出现了多说并存的局面。新方志编修之初的“六字说”(资政、存史、教化)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对方志认识的不断深化,“六字说”的窠臼逐渐被人们所突破,“全方位说”(即志书的功能是全方位的,它因使用者的不同使用目的而不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在拙文《论志书的选材取向》(载《海南史志》1994年第2期)中说过:“志书的价值是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就像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一样。”因此,不论志书的功能有多少,如果修成之后收入书库,不为读者所用,它的绝大多数功能将化为乌有。可见,向社会宣传志书,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繁重的任务。而志评,正好能够担负起这一重任。

  在志评中,向人们介绍某一部、某一类或某一时代的志书的基本情况,可以使人们认识志书的价值,从而利用志书服务社会。如陆天虹在《一部严谨的地方科学文献——喜读〈广陵区志〉有感》(载《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1期)中谈《广陵区志》重视人文部类的记述时说:“《广陵区志》对此作了均衡的恰如其分的处理,使扬州这一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面貌历史地、立体地、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如悠久的历史、多彩的历史人物、精细小巧的园林、传统的工艺美术、驰名中外的扬州烹饪、扬州‘三把刀’、古籍、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地方文献,都专门分篇立目,详细记述,尤其对‘扬州学派’专门立为一篇,详细记述,足见扬州文化历史积累之丰厚,对‘扬州八怪’涉及名人诸说并存,重视对这一画派的内涵的记述,是适当的。”当人们读到这一评价性文字时,就会产生进一步了解扬州详细的人文历史的想法,便会找《广陵区志》去读,这无疑会刺激社会各界读志用志的欲望。

  2.引导用志。且不说浩如烟海的旧志书,单就社会主义新一代地方志而言,目前各级各类志书就达几千种。并且随着这一届修志金秋季节的到来,将有更多的志书和志类图书问世。面对茫茫志海,读什么,怎么读,成为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加之志书的种类繁多、篇幅较大,对于每一位志书读者来说,把握好要读的志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志评来指导,帮助读者阅读和使用志书,使志书的功能得以发挥。因此,志评是架于读者和志书之间的一座桥梁。

  一般情况下,对一部志书进行全面评论的文章,大都介绍被评志书的基本情况,如多少篇、多少章、多少节、多少字、上下限、各专志的名称等。如柳向春在《十年辛苦不寻常——初读〈镇江市志〉有感》(载《江苏地方志》1995年第2期)一文中写道:“全志除‘卷首’、‘总述’、‘大事记’及卷末‘专记’、‘附录’外,中间专志门类共65卷,计有:建置区划、辖县概况、自然环境、人口、中国共产党、参议会人代会、政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检察审判、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外事侨务、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房地产、建筑业、风景名胜旅游、经济综情、经济综合管理、电力、煤炭、冶金、化工、建工、机械、船舶汽车、电子、轻工、食品、纺织、塑料、医药、交通、港口、邮电、农业、水利、乡镇工业、商业、供销合作社、物资、粮油经营、对外经济贸易、财税审计、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文学艺术、著作、文物、方志档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宗教、风俗、方言、人物。”读者看了这样的介绍,对志书的大致的记述范围有了初步地了解。如果读者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并打算对所志区域内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就会去重点读教育专志;农业工作者则会把农业专志作为阅读的重点,以帮助自己的实际工作或某项农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想对所志区域的全面情况进行研究,以便找到当地经济或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会通读全志。由此可见,志评能为读者有选择地阅读和使用志书提供便利。

  对于志书的重点专志,或者说写得较为成功的部分,志评一般都作重点评论。如刘有才在《方册纵横古今事,展卷知晓固城情》(载《海南史志》1995年第2期)一文中评论《固城县志》时,对该志的自然、人口、政党政协群团、柑橘等专志作了重点评析,其中既有对编者首创精神的肯定,又有对志中具体有特色的入志事物处理方式的描述。这对于志书用户来说,也具有引导意义。

    对一些较为严肃的方志评论家来说,在评论一部志书时,既会论及它的优点和长处,又会涉及缺点或不足。如黎浩等在《试评新编〈河间县志〉的得失》(载《中国地方志》1993年第4期)一文中分析了该志“独具匠心的整体构思”和“新颖合理的专志卷”后,指出了存在的4个问题:资料应该反映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篇目设计与内容编排未尽合理、应严把志书质量关提高志书的科学性、其他问题。志评指出的这些缺憾和不足,会使读者在引用入志资料时注意其中的错讹,避免以讹传讹贻误大事。

  3.指导修志。志评不单是对志书的理解和阐释,而是评论者独立的审美创造。也可以这样说,志书评论既不是一面机械地映现志书的镜子,亦非如“诠释”“索引”之类不能离开志书而独立存在的附属性文字。高质量的志评既要对志书作出公正的评价,又要抓住规律性问题从理论的高度上进行概括和提高;既是志书客观社会效应的信息反馈,又是评论者独特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因此,志书评论是一种具有独特思想、理论价值的创造性劳动。它对于志书编纂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是方志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今许多方志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方志评论家,方志编纂实践中的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人们往往要从他们的志书评论文章中去找解决的办法,这足以证明志评对修志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所以,任何重修志、轻评志,认为评志不过是沾修志余沥的观点都是狭隘片面和十分有害的。

  对志书结构的评论,促进了新方志的结构趋于合理。志书结构为历代志家所重视,随着时代的前进,志书结构亦在发生变化,如何使方志更好地记述新事物,首先对结构提出了创新要求。为适应书结构革新的需要,很多志界同仁通过剖析已出版的志书结构的得失,去寻找科学合理的志书结构。王复兴的《〈镇江市志〉篇目的特点》(载《江苏地方志》1995年第2期)、拙文《再谈志书结构——兼评新编〈费县志〉篇目设计》(载《海南史志》1993年第3期)等文章,针对面世志书结构的长短优劣,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很强的意见,使科学合理的志书结构应具有逻辑性、规范性和完整性逐步在志界达成共识。

  对于志书概述的评述,使新志书概述的几种不同模式渐趋明晰,对这届修志乃至下届修志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谈及这个问题的评论文章很多,如卢振川的《五部县志概述篇剖析》(载《中国地方志》1993年第5期)、粱滨久的《博采众长出佳篇——评〈库车县志·概述〉》(载《新疆地方志》1994年第2期)等,都结合志书实际,提出了极有见地的看法,成为新志书概述撰写的参考文献。

  对专志的评析,为志书各部类和各个专志的撰写指明了方向。由于专志是志书的主体,这方面的评论文章相当集中,几乎对各专志的各个部分都有论及。仅《中国地方志》1993年1—6期就发表了4篇这方面的文章:贺巍的《新编地方志方言篇评述》、刘云沼的《千秋功业,教育为本——评〈吉林省志·教育志〉》、尹进的《〈湖北省志·经济综述〉简评》、许还平的《学术新成果,志苑一奇葩——评〈河南省志·动物志〉》。各省级方志刊物刊发的这方面的文章数量更多。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次上对各专志作了评析,及时地指出专志撰写中的问题,分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并对成功的经验作了总结,对于提高专志编写质量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另外,针对方志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志评对修志活动中方方面面的得与失进行了剖析,大到新志书重经济轻人文、弱化政治部类、政治化倾向、经济部类科学性不高等现象,小到志书的凡例、照片、封面设计、封面题字、题词、地图、表格、附录、序、跋等,评论文章都有涉及。这种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志评活动,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方志现象,是历代志评无法比拟的。本届修志形成空前的盛况,达到方志编纂史上的最大规模,实现质量上的较高水平,志评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二、志评的类型

  由于志书种类繁多,加之志书记述的内容纷繁,导致了多种多样类型志评的出现。因此,很难用一种简单的标准去划分志评的类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了方志学研究的需要去划分基本的志评类型。一般地讲,可以按照志评的内容、目的和评论者及评论对象的多少给志书评论分类。

  1.内容分类法。按照志书评论的内容及其特点,可以分为论述型、序跋型、心得型、商榷型、比较型5类。

  论述型志书评论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类型的志评,重在介绍被评志书的内容、特点、价值和方志领域里的一般知识。这类志评,有的重点评论一部志书的某些部分。如谭其骧的《评新编〈金山县志〉》(载《中国地方志》1991年第4期),对该志的第一编建置和第三编金山三岛作了论述。作为一名历史地理学家,谭教授对新志在更正旧志之误方面的作用作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也指出了这部志书对沿革记述中的失误。这种类型的志评,多数对全志作系统论述。如周宏文在《古城特色浓郁,充满爱乡情怀——读〈镇江市志〉散记》(载《海南史志》1995年第2期)中,对《镇江市志》6个方面的特色作了全面评价,使读者看完这篇志评,就会对被评志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序跋型志评是旧志书评论常见的形式,它在新志书中不多见。大多为学界师长或造诣精深的学者所撰,他们或论志书,或论志书编者,或志书、编者俱论,或就志书、编者扩展开来泼墨纵论,针对古今一些普遍的方志现象阐发真知灼见。因此,一些志书的序跋实际上就是很好的评论文章,很受读者欢迎,具有极强的导读作用和巨大的理论意义。傅振伦的《〈庆云县志〉序》、秦牧的《〈澄海县志〉序》等,是这一类型志评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心得型志评是作者即兴抒发,借题发挥,以个人的直觉反映被评志书的印象和感受。因此,这类志评往往不面面俱到,也不作过分地加工,写作程式灵活多样,且多短小明快,加之其中不乏即兴而发的思想火花,很受一般志书读者的欢迎。这种志评一般都在标题或副标题上冠以“体会”“随笔”“札记”等,比较容易区分和识别。如王东伟的《读〈武汉市志·金融〉所感》(载《中国地方志》1995年第4期)、齐放的《读〈呼图壁县志〉有感》(载《中国地方志》1995年第1期)、来新夏的《读〈镇江市志〉札记》(载《江苏地方志》1995年第2期)等,即为此类得型的志评。

  商榷型志评一般是由不同作者对志书的内容、体例、结构、记述技巧、语言等有不同的看法,而各自抒发见解进行商讨。这类志评对活跃学术气氛、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促进志书编纂和方志学理论研究有重要作用。但在撰写这种类型的志评时,十万不能意气用事,不应对志书编者和其他志书评论者进行人身攻击或恶意中伤,而应采取同志式的方式以诚相见。这类志评在本届修志活动中并不多见,但历史上的这类文章较多,且不说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史志学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依据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结合当时的志书打的许多笔墨官司,就是考据学派之间的“吴派”(以惠栋为首)和“皖派”(以戴震为首)亦有不少争论。

    比较型志评一般以两部或多部志书相比较,采取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或上下比较的方式,对志书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评论。如白荷的《铁路志质量长短说——评五部已出版的铁路志》(载《中国地方志》1995年第4期)、官文华等的《纂新事之尝试,载伟绩之宏篇——五部省级供销合作社志述评》(载《中国地方志》1995年第4期)等,即为此类志评。

  2.目的分类法。按照志书评论撰文的目的去划分,可分为一般评介型和理论研究型两大类。

  一般评论型重点在于介绍被评志书的内容和特点,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认识被评志书。这类志评“介绍”的比重大一些,“理论”的成分小一些。如杨升南的《一部有特色的文物志——评洛阳市志〈文物志〉》(载《中国地方志》1995年第4期)、王广荣的《谈〈呼图壁县志〉的使用价值》(载《新疆地方志》1995年第2期)等,即属此类志评。

  理论研究型志评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被评志书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二是评论的内容往往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由点到面阐述方志领域里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作者独特的见解,能够推动方志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这种志评,不仅对志书编纂具有点穴振心之功,对志书应用亦有拨雾释迷之效。傅振伦的《当代修志的成就和展望——从新编〈西平县志〉说起》(载《中国地方志》1991年第2期),对当代修志中的体例、结构等10个方面的问题作了阐述,超出了对《西平县志》评论的范围,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仓修良的《新修方志特色过眼录》(载《中国地方志》1995年第3期),对《淳安县志》等4部志书的成功之处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3.数量分类法。根据评论者和被评志书的多少,志书评论可分为一人评一志、一人评多志、多人评一志、多人评多志4种类型。

  一人评一志是最常见的志书评论。这种类型的志评,可以对全志进行评论,亦可以就志书的一个或几个部分发表评论者的高见。张文纲的《简明扼要,引人入胜——〈临沧县志〉“汉语方言”章编得有特色》(载《云南史志》1995年第3期),仅就志书的一章发表看法,意尽言终,干净利落。于希贤的《融龟兹文化与绿洲特点为一炉的新型方志——〈库车县志〉简评》(载《新疆地方志》1995年第2期),对被评志书从5个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论。

    一人评多志也是较为常见的志评形式。评论文章就多部志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其成败得失。刘柏修的《对江西已出版的十六部新编县市志综说》(载《中国地方志》1990年第3期),就是这一类型的志评。

    多人评一志大多是方志刊物编辑部或志书编修单位在志书出版后,邀请有关方面的人士对志书进行品头论足,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仅1985年《中国地方志》编辑部就组织了两次这种志评活动。一次是1月15~20日在北京西山卧佛寺举办的《如东县志》修订本评论会,《中国地方志》在当年第2期和第3期上刊发了20篇对《如东县志》修订本的评论文章。另一次是5月18~23日在萧山举办的《萧山县志》稿评论会,《中国地方志》在第4期上刊发了13篇评论文章。

    多人评多志一般由较高级别的方志编委会或方志刊物编辑部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和方志工作者对几部志书进行评论。各方面的有识之士汇集一堂,针对几部志书存在的问题展开热烈地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1984年6月23~30日,《中国地方志》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新编五县县志学术讨论会,对《呼玛县志》《台安县志》《万年县志》《如东县志》《本溪县志》进行了评论。《中国地方志》1984年第4-5期合刊作为这次讨论会的专辑,发表了23篇评论文章。1988年3月7~11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玉山县志》《渭南县志》《萧山县志》作了评议。1993年1月6~9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北京对《武安县志》《松江县志》《江阴市志》《龙游县志》《崇庆县志》等5部志书进行了评论,《中国地方志》1993年第2期刊发了评论会摘要和3位学者的文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地方志编委会和史志刊物编辑部也组织了一些类似的志评活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志评的编写

  撰写志评,既有一般的写作问题,又有其特殊性。这里很重要的是方法问题,方法对头,往往能受到事半功倍之效。要写好志书评论文章,不仅要掌握志评的基本方法,还要懂得志书的选择和阅读,同时还必须把握好志评的内容和特征。

  1.选好被评志书。写志评的目的在于评论志书,选好被评对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为,理想的评论对象应该是较好的志书或较差的志书。优秀志书具有独创性,不论对修志还是用志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这些志书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仍然应该把它们作为评论的重点对象。这类志书往往在多方面有创新,对地情的把握比较准确,对入志事物的处理比较恰当,反映了当代志书的水平,为它们撰写评论文章应该是方志评论家和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那些质量低劣的志书,我们也应当以志评为武器,加以批判和指出,使之成为修志的鉴戒。

  2.认真阅读志书。读志,是评志的基础性工作。要评好志书,必须对被评志书进行认真阅读和研究。没有对志书的细心阅读和研究,不可能发现问题、揭示问题。一篇好的志评,只有在反复对志书阅读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写成。任何一位有责任感的志书评论者,都把读志作为评志的前提,并把读志过程当作发现问题的过程。研读志书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同时又是撰写志评不可或缺的,不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是难以写出高质量的志评来的。

  3.确定志评的重点、方法和形式。通过对被评志书的阅读和研究,在整理、归纳和权衡的基础上确定评论的重点,决定是以介绍为主还是介绍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确立志评的主题。然后进行评论文章的选材和谋篇,并使用科学的表达方式和流畅的语言将评论者的意图、主旨和论据忠实地告诉广大读者。

  评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者要灵活掌握,不能强求一律,以避免志评的公式化。最常见的是特点串联法,将志书中有特点、有创新的部分抽取出来,进行分析和讨论。比较法也是志书评论常见的方法之一。每部志书既有其个性,又有所有志书所具有的共性。志书的这种“同”“异”共存现象,就决定了志书之间有着较强的可比性,为评论者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比较提供了可能。因此,采用比较的方法撰写志评,往往会使评论较为深刻。

  对于志书评论文章的形式,应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既可以采取常见的论文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块。亦可使用通讯、序跋、读后感、札记、对话、随笔、座谈纪要等形式,对志书进行评论。

4.掌握评论的特征。不论何种形式的志书评论文章,评论是它的基本特征。不管是侧重于志书的体例、结构、选材、语言等学术方面的评论文章,还是侧重于志书的政治思想、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评论文章,都离不开一个“评”字。一旦失去或者没有突出“评”的成分,也就不能称之为志评,而变成另外一种体裁的文章了。鲜明的观点是志书评论的第二个特征。一篇好的志评,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理论高度是志书评论的第三个重要特征。志评除了对志书内容做介绍外,必须有分析、有论证,对志书中的问题进行理性地概括和分析,并告诉读者明确的结论。任何摸棱两可、人云亦云的文字,都是志书评论的大敌。

  四、志书评论者的修养和应注意的问题

  1、志书评论者的修养。由于志书评论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因此,志评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作者的修养水平。一名优秀的方志评论者,最基本的修养应包括“思想修养、哲学修养、方志学修养、美学修养和知识修养”5个方面。因这一问题拙文《理论方志学浅说》(载《海南史志》1995年第3期)在谈方志批评者的素养时已有论及,此处不再赘述。

  2、应注意的问题。无庸讳言,志书评论在修志用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开展志书评论的社会大环境有待优化、志书编者“闻过则喜”者不众、方志理论研究的层次尚需加深、评论者的素质有待提高、对志书评论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个别志书评论写成了广告式的“志评”,还有的志评如文摘短文、内容提要、祝词、评论公式,严重降低了志书评论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

  广告式的“志评”,连篇累牍地在文章中介绍志书的优点、作用等,并且常在其中夹杂一些言过其实的文字,很少或者根本不见“评”的成分,完全丧失了志评的价值。

  文摘短文型的“志评”,用大量的篇幅去浓缩被评志书的内容,展示志书的记述时空,只见描述难寻评论。

  内容提要型的“志评”,如同一部志书详细的记述要点汇集,不厌其烦地介绍被评志书的内容,惟独不见作者对志书成败得失的看法。

  祝词型的“志评”,即使被评志书质量平平,也要拼凑出一串优点和创新,而对志书中明显的缺点和不足却视而不见。在这种“志评”中,过头话、拔高词、夸饰语屡见不鲜。

  评论公式型的“志评”,用一种公式化的语言、模式化的结构,先谈修志的辛苦和艰难,后说编者的创新和功劳,再言志书的功能和作用,最后讲讲在所难免的小纰。这种“志评”,用在甲志上行,套在乙志上亦合适,毫无新意。

以上所说的5种“志评”,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志书评论。

    专家点评:作者关于志书评论的作用、类型和写作问题的讨论,饶有特点。作者将志书评论的类型,按照内容、目的和数量划分为三大类,每种类型中又有具体的类型。作者还对方志评论的方式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批评者的修养问题。可以说,本文是从评论者的主体角度,对这一学术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我们开展志书评论是有借鉴意义的。

    选题具有代表性,是学科建设和实践中的重点问题。行文流畅,结构严谨,语言简洁规范。开创性论点能够引起业界同仁的思考和共鸣,并且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是早期方志评论研究较为系统的文章。

 

 

 

收入《中国知网》,文章网址:http://202.106.125.35/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24&DbCode=CJFQ&dbname=CJFD9498&filename=ZDFZ6Z1.036

收入《百度学术》,网址: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9a317c6f789a459ee17c1a67388c4254&site=xueshu_se


 


*原载《中国地方志》1996年第3-4期,《河北地方志》1996年第10期摘发。收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2013年12月第1版)的《〈中国地方志〉优秀论文选编》(1981~2011)1书(第1418~1422页)。


志书评论脞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