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齊小林,《當兵:華北根據地農民如何走向戰場》 選摘

2022-04-28 00:10 作者:軒然冉冉紫陳  | 我要投稿


取自網路 當兵:華北根據地農民如何走向戰場 書影


一、文章摘要

〈緒言〉[1]與〈結語〉[2]

    本书作者齐小林主要使用华北各省的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以中共士兵、革命政权与华北乡村为课题,讨论革命与乡村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农民参军等革命史问题,并且挑战过去学界将中共革命成功下,士兵动员作为简单政治符号的论述,除给予士兵逃亡现象更合理的解释外,也赋予其真实的血肉。早期的农民参军研究分为:主要使用档案与调查资料写成的农民参军研究、士兵实际的懮抚过程与经验、讨论士兵婚姻与贞节观念变化的问题、根据地兵役制度,以上论述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在讨论农民本身的选择与对革命进程的问题不够全面,因此作者提出要以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的互动,跳脱出革命成功的叙事,以避免倒放电影式的角度看待战争成功的历史,并且重视事件发展的过程,深入士兵与其家庭、乡村社会、民众心理、革命策略之间的关系。

    在结语当中提出几点,如不该因为中共胜利便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即所謂倒放電影式的史觀,而是透过對於农民参军實際过程的探索才能更全面掌握中共革命的曲折艰辛的历程,进而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士兵逃亡与归队、士兵家属优待等问题。因此将农民参军放在革命权力与乡村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在1937-1945年的华北根据地,作为中共军队主体的农民,他们所遇到生活窘迫、对死亡的恐惧、时局的迷茫、经济因素等则成为他们最真实的参军障碍,而非传统认为由革命史观所主导的意识形态认同,即农民对中共的政治认同强烈于实际的经济需求。同时革命政策的推行,并非上行下效,而是与乡村社会原先的规则之间彼此磨合、冲突、矛盾、融合而成。

 

第四章〈規避與衝突〉[3]

    在传统革命叙事中丧失话语权的农民,经常被研究者忽略他们的多样性与他们面对革命时不同的反应。由于革命的代价就在眼前,即使参与革命能够带来长远利益,但多数农民是用功利、自私的心态参与其中,而且原先在承平时刻时他们兴奋、迷茫、卑微、自利等复杂性格,又被伴随着革命带来的社会激变而放大。本章就要讨论在选择参军的农民当中一部分参与意愿较低的农民。他们受到不良的动员方式,使之身陷迷茫、逃避、与村干部发生纠纷、甚至与革命政权发生冲突。中共政权代表多数农民的利益,但不代表所有农民与革命政权立场都保持一致,面对参军动员,农民采取低配合的方式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作者将农民的规避类型分为两种,即参军前的规避与新战士的规避,首先是参军前农民的规避与影响,农民的规避行为包含:最常出现的逃跑,农民按照春秋扩军惯例事先外出躲避,或在得知扩军消息后逃跑;隐藏在机关、学校、工厂、商店等,尤其是多数农民透过私人关系进入到工厂、学校等后方机构,以回避战争风险;第三、四种分别是装病、造病与自造残废等;最后一种是分家,由于家庭是根据地基本的赋役单位,人口与劳动力是衡量每家能否出兵的标准,因此许多家户选择降低户均人口以避免参军,亦有荣军或不符合参军规定者透过顶替的方式掩护自家劳动人口参军。作者认为农民规避行为普遍发生,除了农民参军意愿低、政治动员不充分外,主要是因为基层干部缺乏有效的惩戒措施。此外农民规避行为的影响,主要是男性劳动力的外流至顽方或老解放区。接着是新战士的规避行为,跟农民规避方式类似,但因身分不同而有所差异,一是准备根据地内部的通行证(路条),以备随时逃跑;二是编造个人虚假讯息,如假姓名、假居住地等;第三、四是装病、造病与逃亡,尤其是逃亡这种规避的行为经常是受到家属的鼓励。面对参军带来的利益牺牲,动员农民参军又会带来其不满,因此除前文所述各种规避行为外,也会也部分农民与村干部发生纠纷,甚至是小规模有组织的冲突。依照冲突程度分为三层,一是非暴力冲突,由于动员困难时,多用票选方式决定参军对象,因此农民透过交白条、推举残疾死人名单、推荐村干部等方式表示抗议,二是直接辱骂与殴打村干部,以宣洩其不满情绪,三是有组织的小规模冲突,如在易县发生的染庄事件。最后引述王奇生的论点认为革命话语权与正当性的转换都是基于政治菁英与思想精英所建构,所以做为底层的农民们,具体面对参军动员的问题时,大多数农民是以在革命浪潮中求生存为主,因此革命史忽略历史发生的前提,即人本身,就将难以揭示革命本身的曲折与艰辛。

 

第五章〈新戰士:審查、整訓與傳送〉[4]

本章将以审查、整训与传送等面向,审视一个对自身家庭、婚姻、部队生活与未来战争感到焦虑不安的普通农民,在成为战士后如何面对动员方式的偏差、自身的傲慢性格、复杂的参军动机等所带来的内心动盪,以及此后新兵团、营透过审查与整训手段逐渐统一教育新战士参战动机与作战意愿。首先是组织与审查,原先受区村干部动员的农民兵大多不符合新战士的标准,他们很大程度上散漫无章,因此需要透过组织审查农民,找寻并打造符合新战士标准的农民。因为短期之内招揽新兵,所以必组织须准备收容机构,以及建立科层式的军事制度,为此后的军事建制打好基础。接着关于新战士的审查,主要包含年龄身体的审查、政治审查两种,并且以此招揽政治成分与生理数据皆符合中央要求的新战士,此外关于曾参与伪军的问题,基本上只要没有罪大恶极者外,以将其积极发展加入共军为原则。此外,军地双方也因新战士审查产生争议,如地方为求达成人数指标,忽视中央重视的军人品质问题,如政治觉悟、身体强健与否。再次就是关于整训并巩固新战士,为了改变当时参军农民重视家庭、婚姻,自身前途等思想特点,透过整训巩固新战士的参军思想,包含对于新战士的物质保障的经济供给、强调纪律的日常生活管理、塑造敌人形象以增强参军意愿与解除参军顾虑、军事教育等。再次是讨论需要军地双方紧密配合才能处理新战士的输送问题,由于两方都以自身角度出发,均强调自身的困难处境,也因此导致运输途中的军队问题,如军人逃亡、洗刷等,并进而影响到日后的动员工作。最后是以数据分析角度分析土地改革与农民参军之间的关联性,过往学界认为两者是有强相关性的,因为土地改革巩固农民对于中共的支持,尤其是阶级分化的村庄,更容易为战争提供所需的粮食、人力资源。但做作者认为前者过度将其土改与农民参军的历史简化,则难以理解实际复杂的历史情境,比如说动员有包含教育整训的部分;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土改与农民参军之间不一定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心得反思

本此主要討論的主題是「農民的『革命』」,透過齊小林的著作可以發現歷史的複雜性,尤其是曾經被革命史觀神話化的農民,作者透過革命時期的一手材料,揭示出國家權力與地方社會之間互動,並且重新讓曾經在革命史中失語的農民得以發聲,如第四章中各色規避動員的方法,尤其是關於裝病、以及非暴力衝突的方式皆十分生動且真實,就猶如作者與開頭所言歷史應該先以嘗試來看待,才能夠看到更加細微的東西,如他們實際所遇到生活窘迫、對死亡的恐懼、時局的迷茫、經濟因素。而且也能觀察到革命政策的推行,並非單純的上行下效與一刀切執行,而是革命政權與鄉村社會原先的規則之間彼此磨合、衝突、矛盾、融合而成。而本次選讀段落中有涉及到統計的部分,從中可以發現作者運用實際的統計數據,打破過去直觀對於歷史事件關聯性,即土地改革與農民參軍的關聯性問題,這部分筆者認為值得學習並參考。


最後我認為推薦本書的重點不是解構歷史,進而達到虛無主義,而是重視歷史本身,體認到歷史的複雜性,以及當下的可貴,致敬人民英雄。


參考資料

[1] 齊小林,《當兵:華北根據地農民如何走向戰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頁1-12。

[2] 《當兵》,頁445-450。

[3] 《當兵》,頁189-219。

[4] 《當兵》,頁220-275。

封面圖像取自史景遷 《追尋現代中國:革命與戰爭》

後記

真的是有一點累了,心態偶爾炸裂,不過似乎還有一點東西可以握緊,希望能繼續努力,艱苦樸素,明天還要跑一趟近史所,然後週五的課改成遠距了QAQ

累哇歷史2022-4-27   台北城南宿舍 無雨  夏日可畏......

文學院裡面的印度黃檀因病被砍了,這棵樹就是本文集用的圖片中的樹



齊小林,《當兵:華北根據地農民如何走向戰場》 選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