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隐身战斗机的尝试

MBB萤火虫
早在1975年,德国就着手研究隐身飞机。1981年,梅塞施米特-博尔科-布洛姆公司(MBB)与西德空军签订合同,研制中程导弹战斗机(MRMF),名为:MBB萤火虫(MBB Lampyridae),是一种廉价单发轻型隐身战斗机。设计思路是,利用隐身性能在中远距离击落敌方,不考虑近距离空战,遑论机炮格斗。

经专家讨论,认为该飞机具实用性,1985年,该机建造了1个3:4大小的样机,另有至少1个1:3.5的低速风洞模型和1个1:20的跨音速风洞模型。并开始在荷兰弗莱福兰省的埃默洛尔德建造能进行包括跨隐身吹风试验的风洞,横截面9.5平方米。1987年,风洞完成,样机进行了含起降试验的15次载人吹风试验,模拟速度220公里/时,飞机做了一些小幅度机动。其锋利的机鼻可以激发涡流产生升力。试验结果显示各项空气动力学特性符合预计。


隐身方面,该机采用大量锐角多边形设计,MBB制造了一架长16米,翼展8米的全尺寸模型验证隐身,对X波段机载火控雷达,前向RCS能比现役战斗机低20-30dB。其项目负责人格哈德·洛伯特博士表示,萤火虫的雷达散射面是F-117的1/2,机身体积较小,隐身性更好。该机早期计划使用类似F-117的菱形座舱盖,隐身试验后,官方认为使用气泡形座舱盖也能达到预期RCS,视野更好,就改用气泡形座舱盖。

1987年,样机向美国参观人员展示,美国获悉后引起警觉,迅速向西德政府施压,最终项目不得不停止。此时德国已在项目上耗资900万马克(450万美元)。该机的3:4载人样机现保存于巴伐利亚奥托布伦的MBB工厂。虽然该项目没有完成,但其隐身测试的经验影响了台风战斗机等的设计。
TDEFS
DASA继承MBB的衣钵,研发FTTU隐身战斗机,该机追求更高的速度和操纵性,计划采用美德合作的MBB/Rockwell X-31验证机验证的电传操纵系统和矢量喷口,并涂装隐身涂料,该机的缩比模型在高速风洞上测试过。


FTTU是双发设计,进气道猜测是加莱特式,采用梯形单垂尾和三角翼,不过它并没有使用萤火虫后来安装的气泡式座舱,可能是认为飞机倾向于高速飞行,中远距作战,不用过多考虑格斗面临的视野不足。德国在研制过程中也寻求更多欧洲国家的加入,以分摊成本,此时更名TDEFS(技术验证与强化的未来系统),计划先制造无人驾驶验证机(可能是缩比航模)再制造有人驾驶样机。但是命运再一次跟德国开了玩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气动上牺牲过大的多边形隐身迅速过时,让位于“尖角与平坦”式隐身设计;加上苏联解体,执着于技术难度大、造价高昂的隐身战斗机似乎没有了必要性。新隐身机项目再次下马,欧洲各国转向研发“三代半”,这些飞机继承了部分隐身试验的成果,RCS比早期三代机低。


Dornier La-2000
德国于80年代中期,一边研究隐身战斗机萤火虫,一边构想隐身攻击机Dornier La-2000,该机采用三角形飞翼布局,单人驾驶,腹部进气,安装两个军用推力25千牛的涡扇发动机。该机在1986年对外公开,但之后就没有消息了。

EADS Mako / HEAT
该机是90年代的AT-2000项目的成果,由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EADS) 研制(2014年后改名空中客车),含双座高级教练机和单座轻型攻击机两种。阿联酋在1999年6月巴黎航展上参观该机后曾短暂成为该项目的合伙人。该机运用了萤火虫和TDEFS的隐身技术成果,结合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终于抛弃多边形隐身,发展成欧洲第一种“隐身”战斗/教练机。正面RCS小于1平方米。

该机的任务计算机和显示、控制设备由英国提供,发动机是美国通用电气的F-414M(F-414的降功率版,具FADEC功能),另外,美国霍尼韦尔国际提供辅助设备。该机在慕尼黑的工厂生产,采用单垂尾和可调进气道,攻击型共7个挂架,含一个机腹挂架和2个翼尖挂架(可挂载AIM-9L),翼下挂架可挂载中距弹或对地攻击弹药等,机腹可挂反舰弹。固定武器为1门毛瑟BK-27 27毫米航炮。该机毕竟不是纯正的隐身战斗机,未采用内置弹仓和隐身涂料。

在电子设备上,雷达客户可选BAE的Bluehawk、Thales RD-400或AN / APG-67脉冲多普勒雷达。座舱有三台多功能显示器,飞控为在X-31上验证的四余度电传。攻击型可配头盔瞄准具和IRST。

在商业上,该机并不成功,客户对其隐身能力和攻击能力并不看重,更倾向于购买相对廉价的意大利m-346高级教练机。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