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设计别话(四十二):“父母皆祸害”?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

2019-10-25 00:32 作者:三炮叁  | 我要投稿

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头皮先是一阵发麻,随即很快恢复平静。

接着去微博里面搜索,关于“高智商罪犯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潜逃三年后被抓”的新闻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后来再去知乎里面搜索,果然不出我所料,妥妥的占据热搜头榜。

一时间关于吴谢宇的猜测众说纷纭,网上也是各种猜测。

就连打开抖音,里面也有不少短视频账号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案件分析。

比如说这个名为“五好犯罪心理分析”的用户分析出了三条,分别是:

1.     非典型反社会人格障碍在起初作案过程中会陷入心理非法律的双重怀疑。

2.     特殊共生性质的恋人关系导致了吴谢宇与母亲之间无法容下其他人。

3.     不敢反抗母亲的吴谢宇只能将这股性冲动硬生生压抑在内心。

看着挺懵懂的,这么多陌生的专有名词,我觉得这样对吴有过度解析之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他是否有这样的心理特征。

最后打开微信,相关公众号也就此热点大做文章。

有的标题为“北大孝子弑母被捕,与性工作者同居:懂事的孩子绝望,都是悄无声息的”,有的标题为“北大弑母凶手被抓,最怕心术不正的人渣有文化”等等。

这个曾经披上了北大学霸光环的天之骄子因弑母一案从此堕入了魔鬼道,一直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苟延残喘,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根据目前网上曝光出来的新闻来看,吴在潜逃期间,曾在重庆生活,白天在培训机构做老师,晚上去酒吧等成人会所做男模陪酒,酷爱健身但长相一般,一个月下来收入完全够养活自己。

当周围与他共事的同事得知此事的时候,他们不觉后脊背一凉,万万没想到这个长期与自己共事的人竟是潜逃多年的弑母凶手。

吴的母亲是一名教师,在教师这个职业领域,人们对她的刻板印象就是严肃、高清和要强。

吴父因病逝世之后,学校的同学自发组织为他家捐款1万多,但是这笔善款被吴母一口拒绝了,作为儿子的吴完全听从吴母的意见。

后来案件发生之后,吴用母亲的口吻以自己和母亲一同出国留学的名义从亲戚那里借来了144万。

有意思的是,三年来网友认为可能性最大是他和一名性工作者有关,他的母亲可能无法接受自己的学霸儿子爱上了一位妓女的事实,于是两人之间便产生了矛盾才带来了这样的惨剧。

这套说法很难站得住脚,知乎上已经有网友否认了此种说法同时也给出了依据,我就不再这里赘述了。

但不管社会各界怎样的猜测,真想究竟是怎样永远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面最清楚。

尤其是人性这块,是最经不起推敲的,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在你周围的每个人到底是怎样的性情。

网上的大多数论调里面把这次事件归结为高智商犯罪,他们这类人具有思维缜密的逻辑和丰富的知识以及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果要列举的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随便举个出来都细思极恐。

比如说高三曾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的湖北黄冈王波,大学保送北京著名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毕业后返乡还是地方政府引进的“创业人才”,创办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研发新型抗癌药物。

但是后来他却变成了一位参与特大制造、贩卖、走私毒品犯罪团伙的核心成员,从中牟利高达450余万元。

不禁又想起了那句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或者说是教育的失败。

本来这周的《设计别话》不打算写这个,但随着我思考的深入,我觉得从这类事件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人性或社会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教育方面的探讨。

为什么我一开始头皮一阵发麻,随即很快恢复平静呢?

因为像这类事件不止一次发生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震惊之后应该回归理性思考为什么会发生,隐藏在事件背后真凶到底是什么。

比如大众所熟知的“马加爵事件”,“李天一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所以通过这些事件看出背后深层的东西才是我关注的。

说到教育,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名词,那就是“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关于这方面的思考我很早以前就在我文章里面写到过,那个时候才听到这个专有名词顿觉新奇不已。

上次和好友赛君一起夜跑的时候,我们恰好谈到了这个话题,在这个方面我们似乎又了共识与交集。

什么是“原生家庭”?

百科上的定义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叫新生家庭,它指的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

那么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呢?

知乎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太多了,有些人的故事看完之后会觉得很搞笑和不可思议。

比如有位匿名的答主分享了他妈当年嫁给巨婴男和妈宝男的他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故事。她妈通过四年的时间对他爸进行改造以及和多次他奶奶斗智斗勇之后,终于让这个巨婴男摆脱母亲的束缚回归正常的生活。

但有些人分享出来的故事我都不忍心看,因为这些原生家庭走出来的人的人生境遇实在是太悲惨了,完全就是电视剧和小说里面写的那样,要有多惨就有多惨。

和自己相爱的人因为母亲的阻挠最终不能相守一生,最后对方带着还在腹中的孩子上吊含恨而去。最后赌气到了很大年龄才娶了一个老实老婆,而这个老婆却被自己母亲看不起进行百般刁难。

也没想到自己生的头胎在被母亲带养的时候,因为母亲的疏忽出现意外无法治愈,成了智力存在障碍的人。

我都不忍心看下去了,我想这样的人生经验靠编故事是编不出来的,只有真正经历过了的人才会有。

在我读大二的时候,我妈还向我提出过,她问我学校食堂周围是否有合适她的工作,如果有的话她就来这边打工顺便陪伴我读书。

当时我一听就震惊了,心想我都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还需要母亲如此这般的照顾这不是笑话吗?

紧接着我变得立马清醒起来,随后一口拒绝了我妈的这个荒谬的提议,顺带斥责的口吻告诉她,我一个人在学校生活挺好的,完全用不着她来照顾我。

现在想想这件事都有点气愤和后怕,为什么我都读大学了他们对我的控制欲还这么强?要是当时真如我妈所愿之后现在的我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好在我自己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成为那种还未长大的妈宝男和巨婴。

多次和母亲交流之后,她在某些事情的态度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态度也开明了很多。

有时候我爸对我某些方面有过多干涉的时候,我妈还会站出来斥诉我爸,说我都二十来岁的人了,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决定了。

再说我奶奶,早几天和我妈通电话她问我有没有打电话回去,我直接说没有,然后补充道我压根不想和我她打电话。

这么多年了,我终于读懂了我奶奶的为人,她是个极度自私且势利眼的人,嫉妒别人家的好,和她聊天三句离不开谁谁家买了新车,又在哪里买了房子,挣了多少钱等的话。

很世俗,很现实,现实到对自己最亲的人都可以这么赤裸裸。

我听着就烦,她甚至完全可以不顾我的前途,催促我赶紧找女朋友结婚,以后多赚钱给她花,这简直让我恶心!

上个寒假回去的时候,她却很少提及催促我谈女朋友以及学车一事,我猜可能是我爷爷对她说了什么吧。

直到春节期间某个晚上在一起吃完饭的时候,再次谈到了这方面的话题,当时我还试图去向他们解释,但直到我听到“关我屁事”这几个字之后,我的心算是彻底的凉了。

对比之下,我觉得我外婆才是真正意义上慈祥式的亲人,是那种发自内心对后代好的长辈。

她和我外公都一样,他们会嘱咐我读好自己的书,去争取自己的前途,完全不干涉我的未来安排。

我妈劝我说不管怎样,她究竟是我奶奶,我也是读了书的人,打个电话象征性的问候一下就好了。

但是我还是很难接受,这恐怕会成为人生中一道永远也迈步过去的坎,即使我的这位亲人离开这个世界我也不会改变。

男星朱雨辰就是一个典型的妈宝男,都已经40岁的人了,交往的女朋友,只要老母亲不点头,不管对方跟自己多不合适都得分。

这位朱妈妈的要求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过分,正如她在采访节目中自己坦言的那样,她是用整个生命对待她儿子的,完全没有自我,因为她顶两个菲佣。

那么她有多爱她儿子呢?

就是要带着电磁炉跟儿子一起进剧组,在酒店里给他做饭吃;每天凌晨4点起来熬梨汁,一熬就是十多年……

这哪里是找老婆,分明就是在招能陪床的菲佣。

但就是这样,面对妈妈不合理的要求,朱雨辰还是谈一个分一个,哪怕对方是自己的真爱。

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方面,我试图在父母对我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母亲曾嘱咐我以后再找对象的时候,撇开别的不说,一定得找有教养且品性好的那种女孩子。

在这一点上,我似乎和我母亲达成了共识。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

家庭的气氛和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有一点我们得知道,我们每个人生来是无法选择家庭和父母的,不管好与坏、贫与富。

但是我们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2019.04.28

收笔


设计别话(四十二):“父母皆祸害”?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