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经过风暴》详细感受内容
首先表明个人立场:
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鼓励所有遭受家暴的人通过有效手段保护自己、摆脱苦海。
先综合分析,再就故事结构本身去谈一谈感受。
《我经过风暴》是一部微观展现与宏观思考,内心关怀与议题批评交互共震的作品。它的初始野心很大,就像选择了“家暴”这样敏感的主题一样。但是,成片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含混”与保守,敏感与锐利只停留在表面。电影完全浪费了所建立的家暴的隐蔽性和社会公理偏袒与执法的无奈,使个体与群体的冲突性变得很弱,而弱化的家暴设计,暧昧的社会群体批判 ,让影片失去了应有的振聋发聩的力量,而影片过多的责任归到精神问题,让家暴本应该是大众化的变成了特殊化的,着实看起来有些无奈。而结局设计的又太过于儿戏,所有结果最终用感化去获得,并没有做到真实的用有力的证据去完成命运的审判。能看到剧本的创作还是过于传统,并且过于个人情绪化的处理。
个人推荐指数3颗星。
影片前期,明确的建立了“女性视角”,从开场台词,到叙述视角都是以妻子徐敏开始的。而让我有些苦恼的是,影片开场并没有建立家庭矛盾,或者说家暴所带来的伤害。而是在描写女性在男性权利社会中的被霸凌和pua的境况。我有些怀疑导演的用意,是否在叠加二元对立的情绪,但对于主题表达来说是有失偏颇的。将社会负面情绪叠加到家庭内部矛盾,去为同情女性的悲惨而不克制的使用这种方法我是不敢苟同的。在我刚看影片时,我以为它是一部,以个人案例去撬动和改变“社会公理”,从而影响法律设立的一部悲惨“英雄赞歌”。但我没想到导演在刻意的为女性悲惨叠加情绪buff,本应是 个人挑战社会不良公知,变成了女性被社会所迫害,这使得影片论述的方向因此而改变。不断的扩大迫害者群体,让本应塑造的家庭暴力恐惧变成了社会男性恐惧。
在婚姻里,妻子(徐敏-佟丽娅饰)是极其冷静的去看待彼此的感情问题。妻子在处理离婚时的犹豫不是源自对丈夫的情感,而是对于孩子完整家庭的不舍。所以,在设置视角时,妻子在看待孩子时,光是温暖的,一副爱意充斥其中。在与丈夫共处看待丈夫时,是消色冷色的。毫无情感,也毫无生机。
而到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也将这种外在认知有意识的放大了。从律师到社会群体。让私密的家暴变成·公开的事件。但公开后所得到的公共反馈是极其消极的。所有人都认为爱情里可以容忍暴力。其他亲友以“一切是因为爱你”为由劝解,认为“家暴是小打小闹,有问题那也都是因为爱你”。更重要的是,在公职人员和法律对此的审视方式,对于家暴归结于是家庭矛盾,只是用消极的方式去对待这个问题。派出所警察不想管夫妻的事情,居委会也是以“夫妻吵架正常,有爱就要相互体谅”,在庭审上对于判别家暴更是要特别细致的证据才能解除婚姻,只要有一方不同意,就以存在感情为由驳回申诉。妻子和女律师取证的全过程便是试图让社会与法律否认“这种暴力之爱”并扭转传统认知的过程。
电影的发展曲线集中在对“社会认知”的层面上,妻子需要改变的不仅是离婚的结果,更是外部对婚姻中夫妻关系的固有认知。虽然赢得离婚结果,但并不是妻子想要的结果。她想要证明自己离婚的情感化动因,是丈夫对自己的情感与肉体伤害而造成的。而在处理离婚关系中依旧是女性化的。妻子在围绕孩子的抚养权与成长环境在斗争,而这也是婚姻关系中女性的共同特质。
在最后一个阶段,徐敏面临了关于孩子的考验,这其实是一种对法律代表的社会认知无能为力的延伸。社会公知的容忍,法律的不健全,导致徐敏再次深陷陈均的阴影之中,而得来的是陈均的疯狂报复和不断的精神摧残。这也是本片最有意思的设置,当一个人沉浸在恐惧之中,又无可奈何,不知间就接受了疼痛,这也使徐敏在精神高度紧张下产生自虐的行为。而压垮徐敏心态的 原因是儿子耳濡目染的暴力因子,在陈均逼迫孩子观看他如何教育“听话的女人”这件事彻底的让徐敏精神崩溃,最终杀死陈均,来将孩子与自己解救。但篇幅完成的过于潦草,虽然能明白前后因果关系,但可看的精彩程度却消失了。
对暴力场面的设计,电影一开始给出的更多是“暗示性” 的殴打画面,随后则是较为克制的局部动作,这让徐敏受到迫害的状态得到确认,却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或多或少的错觉,在陈均正向的表面举动中误认为“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从而产生与片中全社会习惯性传统认知的共感。徐敏打破与对抗的是社会与法律。最后由“惨剧结果”完成个人与社会的认知重建——大段的暴力场面,孩子的耳濡目染,最后的自白。
在审判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公知与徐敏、女律师的双方面对峙。社会公知认为丈夫的暴力始终是“以爱之名”的,是可以得到宽容与谅解的。而徐敏的反抗是需要“大量扎实证据”的。最后徐敏方提出的录像证据依然依据“不够清楚”被审判长否定。
而结局的翻盘不是因为证据,而是被真情动容,小孩子“纯真”的讲解作证,徐敏最后爆发的深情独白从而扭转了众人的观点。
而整个影片最可悲的也是结局的处理,原本我们能看到它将矛头指向了全社会范畴内的“对夫妻关系的习惯性传统认知”。但到了影片的后半部,这种表达明显地变得暧昧化。它回避了“社会与法律”对事件关键的反应。
按理说,前半部分“对抗社会认知”是暗的,微观的夫妻关系是明线,看似是徐敏在找办法反抗这段婚姻,实质上是她在于全社会对敌。而后半段理论上完美的明线,徐敏被迫走向杀人的过程与杀人案的审理是极其重要的,但影片却处理的格外简单。徐敏的杀人之路,不仅是她个人心境的转变,也有一种黑羊效应在,完全的明示我们是因为社会集体的纵容,才导致了这样悲剧的诞生。
而本应在庭审中,徐敏的爆发式的自白,应像一把刀刺痛所有的聆听之人,但因为的前面消失的集体羞辱感和过于宣言式”生硬“台词,导致这段情绪极为的无力切尴尬。对于大众的态度与法律的转变又处理过于简单。缺少了群体的耻辱感,法律的人情味的体现,那这种转变极为草率。在结合徐敏走向杀人过程和家庭暴力幅度的”削弱“,整体上使得主题表达力度变得很弱。
影片立意很大,可最终就像是一种妥协,在过程中尽量淡化社会内因带来的悲剧,在结果上则进行正能量的宣誓,电影回避了这个话题在逻辑上的重点,便也淡化个体事件对群体层面的真正意义。
当影片结尾播放真实的采访片段时,被采访人缓缓的细说自己的经历,那种力量要远远比影片表达的更有力。其中一个采访人被问及()这是一种窒息的绝望。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存在意义大于本身意义。希望大家重视和关注家暴,希望受害者们鼓起勇气反抗。
12338 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