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林黛玉有多可爱?

2023-02-04 11:20 作者:颦儿不是爱哭包  | 我要投稿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女主角,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听说过林黛玉的人,都知道她是个爱哭的女孩儿,有人因此不喜她哭哭啼啼、多愁善感,也有人怜惜她寄人篱下、身不由己;听说过林黛玉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心细的女孩儿,有人因此嫌弃她斤斤计较、小心眼儿,也有人欣赏她心思灵巧、洞察人情;听说过林黛玉的人,都知道她是个爱怼人的女孩儿,有人因此贬斥她言语刻薄、嘴不饶人,也有人赞扬她伶牙俐齿、惠心妙舌……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有人喜爱她多一点,就有人讨厌她多一点。但是,我认为不喜欢黛玉是因为不够了解她,但凡多了解一点她,人人都会爱上她。在我心中,林黛玉是完美的世外仙姝,是“此人只因天上有”的存在。林黛玉是很可爱的。 林黛玉纯洁可爱。金陵十二钗的每个女子都有一个花名,林黛玉的花名是象征高洁的“水芙蓉”,她的一生也如芙蓉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见惯贾府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她始终保持着自己清正的品性,从未故作圆滑为自己谋利,所谓“知世故而不世故”。 黛玉很懂人情世故。她非常聪明,且善于观察,在第三回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描述中,林黛玉对贾府的屋舍布局、人物相处模式等进行观察,并在心里思索应对之策,可见她心有城府、见微知著。 黛玉拜见贾府之后,按礼要去拜见舅舅和舅母,她先是去拜见大舅舅家,大舅母邢夫人留她吃饭,黛玉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该辞,只是还要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来领未尝不可,望舅母容谅”,随后黛玉去拜见二舅母,王夫人叮嘱她不要招惹宝玉那混世魔王,黛玉虽听闻”宝玉极恶读书,最爱在内帷厮混,因外祖母溺爱,无人敢管“,但还是非常体贴地陪笑道:“……在家时常听母亲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虽极憨玩,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和姊妹们在一处,兄弟们自然是别院另室的,岂得沾惹之理”。黛玉这话回答得很妙,既不否定宝玉,也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足见她思维敏捷、应变力强,并且善于洞察人心,能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回来之后,贾母问黛玉读过什么书,她回答只念了《四书》,黛玉又问贾母姊妹们读的什么书,贾母说:“不过就认得几个字,都是些睁眼的瞎子罢了”;后来,宝玉来见黛玉,再问她读的什么书,黛玉就只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足见黛玉不喜攀比、低调沉稳的心性。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说话行事能如此周到,足见黛玉对人心、人性、人情以及世家礼仪的洞察和把握。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此处就不一一例举。总之,黛玉是一个很懂人情世故的人。她的敏锐和聪明,她对人心的洞察,也许不亚于王熙凤,而且她通晓史书,心性比王熙凤更沉稳。在五十五回,凤姐生病卧床,必须找个人来接替她管家的职务,心中最中意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她说:“林丫头和宝姑娘她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都不好管咱们家的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林丫头和宝姑娘都请不动,凤姐儿才去找的三姑娘探春。王熙凤是出了名的治家能手,又知人善用,她用探春治家,探春果然没人让大家失望,把荣国府打理得妥妥贴贴。王熙凤对林黛玉的欣赏亦可佐证林黛玉为人处事的能力不在宝钗和探春之下。 林黛玉虽然通晓世故,但她不屑于左右逢源为自己谋取利益。林黛玉在贾府并不完全处于劣势地位,她深得贾母和宝玉喜爱,若黛玉选择走“左右逢源”,她完全可以机关算尽,收买人心,制造舆论,巩固地位。难道她不懂谋略吗,难道她不会使用手段吗?她只是不屑于与人同流合污。 她没有为了争取世俗的利益而选择“宅斗”,也不屑于去刻意讨好、笼络人心和拉帮结派。在人们都在为财产、权力、声名、利益而勾心斗角的环境下,她没有被侵染、被“黑化”,始终坚持“随心随遇不逾矩”,在维持世家礼节的同时,看看书、读读诗、写写字。如果有人让她作诗或者发表评论,她提笔一挥即可出口成章,但不为了攀比和名声,只是因为喜欢而已,就像她喜欢宝玉不为了别的,只是因为心心相印。 没有一点世俗的杂念,始终坚守清正之心,像诗词里的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又像不沾染尘俗的仙子,超然脱俗、白璧无瑕。曹雪芹将黛玉比作花中君子,也可见他对黛玉是真爱。做人当为君子,君子当如玉竹,玉可碎不可污其白,竹可焚不可毁其节。黛玉宁愿孤独死去,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就是她的“碎玉竹节”,正如《葬花吟》中写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了解黛玉的人都会爱上她纯洁可爱的品性,不爱她是因为心中装了太多复杂的东西。其真无君子乎?其真不知君子也! 林黛玉善良可爱。黛玉的善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她写的《葬花吟》的悲悯情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始终与人为善。 在二十三回,黛玉和宝玉在树下共读西厢,看到“落红成阵”,一阵风把树上的桃花吹散下来,落得满书满地都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黛玉说撂在水里不好,虽然眼前的水干净,但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会把花玷污,“不如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了,日久不过随土化了,且不干净”。这是“黛玉葬花”的来源,黛玉葬花体现出她对花朵的怜惜爱惜之情,然而这种对生灵草木的怜惜之情却不常有:俗话说为人的一大境界是“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黛玉身为闺中女儿,小小年纪就明白了什么是怜悯之心。 后来黛玉更是为此写了一首《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其词之哀婉,足见其情之悲切。她看到了花与人的相通之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她怜花惜花为花叹,也是在怜人惜人为人叹,想来这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命运,正如这花一样:“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首词体现出黛玉对世界认知的悲观心态,直接反映出她对生命的怜悯之情,从侧面佐证了黛玉的善良之心。 我们再拿黛玉和雷厉风行的王熙凤相比,王熙凤每天想的是如何谋利,哪里还有心情去管其他生命的悲与苦,别说是一朵花儿,为了稳固地位,杀几个人也算不得什么的。如此对比之下,就更能明白黛玉的怜悯之情背后的善良之心了。 如果你让黛玉像王熙凤那样去争权夺利,那是不可能的,她是连花都舍不得糟蹋的人,太善良了,狠不下去那个心。过于善良和孤高的性格决定了她的命运, 她不可能与人争斗,更不可能去算计别人。太善良太高洁,像一朵独立枝头的花,正如《葬花吟》所写的那样:“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她太纯洁,在乱世红尘之中,根本保不住自己。在高鹗续写的版本里,黛玉被众人孤立,最终在孤寂中死去。就像前一段说的,但凡林黛玉有三分王熙凤的狠辣,有五分薛宝钗的圆滑,早日投入世俗,笼络人心、拉帮结派,为自身利益谋划一下,也不会这样悲惨。也许世间容不下如此至纯至洁至善之人,所以让她回到天上去了。曹雪芹说她是“世外仙姝寂寞林”,诚不欺我。 林黛玉才情可爱。黛玉的才华是众所周知的,在《红楼梦》中大部分优秀的诗词都出自黛玉之手,同时她还富有哲学思想和文学审美,对文学作品的见解更是娓娓道来、头头是道。 在二十三回,黛玉听了《牡丹亭》后评价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并因几句词就能洞悉其中的哲理,开始怜惜闺中女儿的命运,后来又延展到对人生命运的反思,可见黛玉对哲思的悟性是很高的。 在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从诗歌的韵律、技巧到诗人的评论都发表了一番独到的见解,而且她很懂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耐心地香菱慢慢走上习诗正轨,可见黛玉不仅富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还具备诲人不倦的人格素养。这体现了黛玉德才兼备,堪当大才。 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如泣如诉,凄婉传神,是很好的抒情写意佳作;除此之外,在与他人联诗时,黛玉的诗歌总是更胜一筹,连才华横溢的宝钗也要退居其次。 在第十八回,元春回家省亲,命宝玉和众位姐妹作诗,黛玉下笔一挥即成佳句,没写尽兴,就帮宝玉把他的也写了。文中写到:“此时林黛玉未得施展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黛玉低头一想,早已写成一律……宝玉打开一看,只觉此首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出十倍”,这首诗也被元春评为三首之冠。 此处黛玉所作的诗为《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刘亮《红楼梦诗词赏析》:“这首诗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山野气象,正符合封建士大夫惯有的身在朝廷,心念渔樵的附庸风雅的心态,所以被元春指为前三首之冠。” 我认为,这首诗体现了黛玉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潜质,“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就是她心中的理想盛世。 黛玉本身喜好读书,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参观过黛玉的房间,看到房中书籍林立,还以为是个公子哥的书房。黛玉读的是什么书呢?黛玉七岁之前就已经读了《四书》,《四书》是儒家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对林黛玉是有影响的:林黛玉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虽然对封建社会具有反叛精神,但认同儒家所崇尚的“发乎情,止乎礼”,因此她能欣赏《西厢记》里的好文章,却始终认为它是不入流的“村书”。 儒家关注个人礼义,更多是在“修身”的基础上“治国平天下”,那么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黛玉是否也关心民生国事?我偏向于认为黛玉是关注的(至少在潜意识里),但是碍于女子的身份,她根本无法入仕,所以慢慢也就不做此想了。她能想到“盛世无饥馁“,肯定是事先知道乱世人相食、“路有冻死骨”。即使她没有通读史书,教香菱学诗之时,黛玉让香菱“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诗”,可见黛玉对杜甫之诗的推崇和热爱。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多描写安史之乱之下的民间疾苦,熟读杜诗的黛玉一定深明乱世之下的残酷现实。所以我认为,这首诗不只是黛玉的恭维之作,实际上体现了她内心深处对国计民生的关怀之情。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窥测到黛玉身上“为民请命”的潜质。曹雪芹是一个描写现实的作者,以其手写其心,他笔下的黛玉是“古代文人君子”的形象,也是他性格中的一面,我更相信作者的原意是想利用这首诗去体现黛玉“忧国忧民”的才情。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初衷之一就是因为想到”闺阁之中历历有人,不可使之泯然众人也”。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就是那个被埋没在闺阁中的巾帼才女,若她为男子,使其出众才华和忧民潜质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黛玉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忧国忧民、力挽狂澜的政坛清流。只可惜她命运不济,生不逢时。 林黛玉风趣可爱。林黛玉的风趣体现在她那百转千回的脑回路上,她是最喜欢怼人的,反正她也不想刻意讨好大家为自己谋利,对方做得过分了怼两句也是应该的,主要是她怼人还无可反驳,说得不是特别过分,但却让人感到哪儿都不对劲,就像宝钗说的:“真真是颦丫头这张嘴啊,叫人恨也不是,喜欢也不是”。有时候你会觉得她这样的调侃很幽默,说些俏皮的话,也能调动氛围,让那“红楼”看起来不至于太死寂沉闷。 幽默可不是人人都有的品质,幽默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造成言语前后反差,要求逻辑连贯、自圆其说,如果一个人的逻辑性太差,也不善言辞的话,这人是不懂幽默的。而黛玉她胜在逻辑和语言上,巧舌如簧,只要她怼人,没人能反驳。 比如第八回,林黛玉去找宝钗,当时她跟宝玉有点小矛盾,看到宝玉也在宝钗那边,黛玉就“阴阳”他们:“哟,我来得不巧了。”宝钗不解其意,笑问为啥?黛玉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更不解其中意,黛玉接着说道:"今儿他来,明儿我来,不至于太热闹,也不至于太冷清,姐姐如何不解其意呢。” 你看看这话说的,逻辑完全没毛病,但是你看她阴阳怪气的样儿,分明就是因为不爽宝玉,还偏偏被她装到了。但是,你还没办法反驳,你说好气不好气!你看她明明很在乎别个,还装作若无其事云淡风轻,真是觉得好气又好笑。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林黛玉怼人也怼得很有个性啊,所以网上流行“林黛玉发疯文学”,也可见黛玉怼人的脑回路对大家影响深远,毕竟,谁不想拥有如此云淡风轻又无可辩驳的怼人技能呢? 至于黛玉容貌的可爱,就不必多说了。书中有直接描写,第三回宝玉和黛玉初次相见,曹雪芹描述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姣花照水,弱柳扶风,比西施要美几分,不仅如此,她还很有气质,浑身散发着灵气,让人不自觉地认为她比“比干”还聪明。王熙凤第一次见到黛玉,赞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虽然在贾母面前难免有恭维之疑,但众目睽睽之下她也不能吹嘘太过;宝玉也说黛玉是“神仙似的妹妹”;另外,薛蟠第一次见黛玉被美到站不稳,可见真是被黛玉的美貌给”迷倒了”。总之,黛玉是个秀外慧中、冰雪聪明、灵气十足的美少女,这是毋庸置疑的。 黛玉还有许多她的可爱之处,只要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书中观察,就窥见其可爱丽影,去探寻她的风采和精神,即使不能被她的才情感染,也一定会被她的纯真、善良所感动。当然,黛玉的人格有她的局限性,她的敏锐和聪慧让她洞察到了命运对她的桎梏,悲观主义让她陷入对生命的叹息,深刻无奈的情感让她在沉郁中感受无尽的孤独,而她高洁的品性不允许她去“抱团取暖”,最后她只能在孤寂中悄然离去。 世事如梦,人生如花。红楼梦,群芳髓,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在“吃人”的封建环境下,即使是个性刚烈、雷厉风行的王熙凤也不能逃脱命运的桎梏:“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既然都逃不掉“魂消香断“的命运,不如干净着来,干净着去。 站在当今功利的角度来说,林黛玉的局限性就是悲观主义和过于清高,但是否定这两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本身是错的,而是因为它不利于我们在社会上生存和长寿。但是如果抛开功利性不谈,林黛玉的性格就是完美的,她的悲悯之心和超尘脱俗的品格正好体现出她的“神性”。“神性”可不是世俗之人该拥有的,即使拥有,也不该彻底拥有,因此林黛玉注定不是凡俗之物,而是”世外仙姝“,是“此人只因天上有”的存在。 好吧,林妹妹很可爱,是我们不配。

林黛玉有多可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