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69:《阳光普照》
在雨天里盼望着雨过天晴,在晴天渴望着树荫满地。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们对台湾的关注焦点被转移到了军事上,渐渐地,我国台湾好的影视作品就那样悄悄地被埋葬了,这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绝对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从2017年的《大佛普拉斯》再到这部《阳光普照》,台湾的优秀导演们都以独特的视角去揭露社会中底层人民特殊的生活挣扎,小人物的故事明明那么普通,但却以巨大的力量冲击着每一位观众。

这部电影从开头就给人巨大的震撼,少儿不宜的血腥画面以及戏剧化的场景,上来就是一个弹射起步,真意外,而且足够大胆。后面的故事发展并不像我们所常见的剧情那样去发展,这也是这部电影让人欲罢不能的原因之一,因为实在猜不透当一个故事结束之后会发展什么,生活的魅力之一——不确定性就是这样。高潮之后的平静才是真正的恐怖,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爆发点何时而来,只能既紧张又持久地随电影一步步前行探索。
阿和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叛逆,虽然做了错事,但是人物内心的善并没有被连根拔起,而是静静地蛰伏起来。既然是种子那也就是希望,在合适的土壤中,善总有发芽的那一天。关于阿和的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的结束,导演和编剧们加入了一系列的元素,早早地为人父,亲兄弟的离世,社会的激烈毒打让这位瘦小的男孩在短短时间担负起所有身为男人的责任,或许不可思议,但我们会真心为一位迷途知返的人们所祝福。
阿豪的设定是一位听话的孩子,一位上进的学生,一位和蔼的男生。这样一位似乎阳光的角色身上藏着太多不被知晓的内心故事,这让我不由得想到国产剧《隐秘的角落》,也是一部将孩子的内心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优秀作品,尽管更多的人都只记得‘你看我还有机会吗’。
在阿豪的故事中,导演将整部电影的思想不断汇集,‘阳光普照’四个字第一次出现在了剧情中。此时的我们都将会好奇,此时的‘阳光’到底意味这什么?我也不敢完全说我看懂了,我只是以我理解的方式去阐述我的观点。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中,有充满阳光,也就是充满善的空间,也有不愿太阳照到充满黑暗的恶,只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恶是被善压制的,而且善已将恶的空间挤压到极致,因此善成为了主流趋势。可就是那一小部分的恶,会因为特殊的原因被激活,即使很小,但其中蕴藏的能量可不能被小觑。当一个人心理开始崩坏,其后果难以想象。阿豪是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的存在,他并不吝啬分享‘阳光’,但又因为特殊的原因,‘阳光’似乎总是聚焦于他,他也想逃避,可是无处可逃。而自己的亲弟弟似乎成了自己的牺牲品,愧疚也好,无法忍受的考试失败也罢,当一切的环境因素过分挤压且无法排除之时,阿豪只能选择最简单也是最愚蠢的方式去过早的结束这一生,何其可悲。
阿豪的死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冲击,而后的故事发展也并没有因此蒙上一层阴霾。太阳会有沉默的时候,当沉默够了之后,它会以我们习惯的形态再次喧哗,生活也是那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也是因为阿豪的离开,别人的‘阳光’才有机会照射到阿和的身上,电影的主题似乎此时才得以体现。

电影的后期则将主题汇聚于家庭。在人间冷暖之中,唯有亲情最直击人心。阿豪和父亲之间的隔阂消除是身为晚辈的我们最值得思考的。父母因为他们的身份,很难自降身份去尝试与自己的孩子和解,所以真正的解铃人还是我们自己。就算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如果真心改过,愿意承认自己的过错,那位父母不会选择原谅呢?只是这些浅显的东西,说起来很简单,到了面对面时候嘴巴就像拉上了拉链,怎么也吐不出那几个字。误会不但没有解决,自己的吞吞吐吐又成了父母数落的东西,一场争斗就又开始了。关于这点,我深有体会,而且这个问题我也很难再短期内给自己一个答案。而且在阿豪的父亲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父亲所肩负的深沉的父爱,那力所能及的一切,以及最后抱着赴死的觉悟所做出的举动(此处并不建议做如此冲动的举动),真让人泪目。
就像电影海报上所写的那样,‘我们都会受过伤,才能成为彼此的太阳’。家庭就是那样,爱过,恨过,但从未离弃过。那个充满阳光的地方,不是从未达到过的远方,而是每天生活过的‘家’。
(后面发现电影中人名都根据演员的名字进行了适当修改,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因此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