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年轻人的自杀:亲属讲述的故事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日本的自杀人数时隔11年再次增加。尤其显著增加的是10代和20代年轻人的自杀案件。其中经过警方调查后依然原因不明的案件超过了3成。为什么年轻人会选择死亡呢?家人和周围的人又该注意些什么呢?本文将就此进行探索。
因为疫情而失去居所的年轻人们

在某大学医院急救中心,疫情期间不断有实施自杀的年轻人被送来抢救。今年春天有一位大学生被送来,医生和护士一边对他进行抢救,一边与他交流:“你还好吗?加油啊。”
这位大学生最后捡回了一命。但在治疗告一段落之后,四周又陷入了寂静。
在这所医院,会有人倾听当事人自杀的背后原因,也会实施心理治疗。一位女性临床心理师正在由布帘围起的“病房”里与这位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自杀的呢?”大学生用细小的声音不假思索地应答道:“大概从去年秋天开始。”
大学生表示,他从去年4月入学之后就一直接受网上授课,连社交的机会都没有。
临床心理师表示:“由于疫情的影响,年轻人不断失去应有的空间。新冠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负担。”
原因不明

日本全国自杀人数从1998年之后连续14年每年超过3万人。2006年政府制定了自杀对策基本法,推进对生活穷困者的援助,之后中老年自杀人数得到了抑制。2020年的自杀总人数为21081人。
但是,即使采取了增加谈话平台等策略,10代年轻人的自杀数仍在上升。2020年,10代、20代年轻人的自杀人数为3298人,比前年增加了近2成(警察厅调差结果)。其中,经过警方调查后仍然原因不明的案件超过了3成。这也影响了相关对策的实施。
“希望不要再重复类似的悲悲剧了。”一位父亲在采访中表示。在他的家中,一进入玄关就能看见客厅中央的白色供桌。那里安放着遗像、骨灰和填满空位的零食点心。

他的儿子青空在3年前的7月自杀了。当时青空还是个12岁的初一学生。现在遗像中的他天真地微笑着。他没有留下遗书,在自杀前一天还是如往常一样。
7月的3连休假期,青空和家人们一起去露营了。他最喜欢钓鱼和海水浴,一整天都待在海边不走。在晚上拍摄的录像中,家人们还一起对着烟花欢呼。
三天两夜的露营结束后就迎来了工作日。早上,青空懒洋洋地起床,说他“不想去学校”。但父亲正要出门上班,就催促他说还有一周就放暑假了,快上学去。
“我和妻子对孩子说,坚持,赶紧上学去。然后他就露出了像是不满,又像是难以言说的失落的表情,然后就回到房间去换制服拿东西了。之后就沉默着出了门。”
走出家门后的青空再也没有回来。他为何会自杀呢。教育委员会委托相关专家完成的调查报告中写道:“难以确认具体原因”。父亲表示,以前青空和兄弟吵架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他都会带着他两个人晚上出去开车兜风谈心。
“我们会去便利店买点吃的,边吃边聊天。放松不到一个小时他就能平静下来。”

但是,这一次青空却毫无征兆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父亲至今珍藏着青空在软式网球部使用的球拍。而母亲直到3年后的今天仍然无法触碰那个球拍。父亲一边温柔地抚摸着球拍手把上的擦痕,一边努力振作着说道:
“如果他留下一些东西,我们或许就可以扫除悔恨,也可以体会他的心情了。但他什么也没有留下。我们只能自己推测,心里始终没有着落。”
因为心境还没有平复,所以目前父母还没有把青空的骨灰放入墓中。在儿子去世后的3年里,他们一直自责为什么那个早上没有再多倾听一下儿子的心声。
“如果他当时让我们开车送送他的话,其实往返也就是10分钟、20分钟的事,如果那样的话他可能就不会选择自杀那条路了。”
预防年轻人自杀——对非公开记录的分析
究竟如何预防年轻人自杀。厚生劳动大臣指定法人“生命支援自杀对策推进中心”的专家团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专家团队成员包括教育界人士、精神科医生、律师、统计学研究者等。NHK特集《别让年轻人选择死亡》的采访团队在不涉及个人信息的前提下对该团队进行了采访。
专家团队分析的对象是警方完成的非公开记录《自杀统计原始证据》。其中记录了从2009年到2020年自杀身亡的30万4374人每个人的自杀实施时间、地点以及原因。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实施自杀的时间”。各个年龄段对应的时间段得到了明确解释。下表中,颜色越深的年龄段自杀数越多。40代以上人群的自杀事件多发生在早晨、上午以及下午3点左右。20代和30代人群在此基础上,在傍晚和深夜的自杀情况也有所增加。

详细分析10代人群的情况,则出现了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倾向。即多数集中在从放学后的傍晚到补习班结束后的时间段。此外,刚升入中学的12岁人群在早上7点到8点左右的上学时间段也有较多实施情况。

接下来要注意的是10代人群的自杀原因。
“霸凌”占到全体的1%、但这里仅限于在警方调查过程中得到确认的霸凌。此外,“同学关系不和”占5.7%,“关于未来规划的苦恼”占9.5%,“成绩不佳”占10.5%。这些原因均为儿童学生中常见的苦恼。

团队代表理事清水康之力图推进将以上调查结果运用预防自杀对策中。
“自杀对策通常都有滞后性。因为总是在有人去世之后才提出对策。而经过这次的分析,我们希望明确各类事物与自杀的相关性,然后提前制定预防对策。”
寻找女儿自杀的原因
惠利子女士的女儿4年前去世了。在家中2楼女儿的房间里,奖状和女儿的画被整齐地装饰在墙上。向窗外望去,能看到附近的小学生吵吵嚷嚷放学的样子。
“我一直回避着不去看其他的小孩子。”
因女儿的死而自责的惠利子一点点坦白了自己的心声。
她的女儿有希当时是一个14岁的初二学生。有希从小就擅长绘画,梦想着未来成为插画师。据说这也是因为从事过绘画工作的惠利子的影响。有希曾将被绿树装点的初中学校正门画成了一幅画,这幅画正挂在她房间墙壁的正中央。
“这是她在学校画的最后一幅画。以前我总是很期待她的新作品。”

女儿已经去世4年了。现在惠利子回想过去,也发现了一些令她在意的地方。那是女儿去世前1个月的一个傍晚。她下班回家来到客厅后,看见有希一动不动地坐在一圈喜欢的玩偶中间。当时她正急忙准备晚饭,只当女儿是在玩,就催促她赶紧把玩具收拾好。但是女儿之后的动作却像是在把无法言说的秘密告诉玩偶一样。
后来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去蛋糕店。惠利子说“下次你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也会准备个大蛋糕给你。”但女儿有希没有回答。当时还以为是没听见,但其实有希可能已经确定自己没有下一个生日了。
“当时我为什么没有再多问她一句‘怎么了’呢,真的很后悔。我回想了无数次。如果当时我问了她,她说不定她就能活下来了。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面对好友的死亡
父母看不见女儿内心的痛苦。但有人看得见。那就是从小学时代就和有希成为好友的奈美(18岁)。她每年都会在有希的忌日拜访她家。今年她也在佛坛前悼念了有希。和惠利子一起吃完午饭后,两个人的话题转向了有希。以前奈美和有希会在深夜聊天。当时有希就曾表露出对未来的苦恼。
“有一次我问她‘小有你是不是有自杀倾向啊’,那大约是在她自杀前一年的时候。当时她回答我‘是的’……。我跟她谈了很多很多……但总感觉她似乎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

奈美和有希一样喜欢绘画,今年春天她成为了大学生。在好友去世4年后,如今的她也依然为不断增加的年轻自杀者而心痛。
“我也曾对小有说,这个世界是有精彩的部分的。但可能我没有很好地把意思传达给她。我一直因此自责。初中生的世界是很狭小的,很容易就把眼前当成了全世界。我希望现在正在考虑自杀的人能明白,自杀给周围人带去的痛苦会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关心子女,哪怕只有5分钟、10分钟也好
教育体系开始根据此次专家团队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关对策。上个月,针对子女问题的NPO团体“CAP长野”在长野县的一所高中里举办了面向监护人们的研修活动。首先分享的重要信息就是自杀集中的时间段。其次是提醒家长日常多倾听孩子是尽早发现子女求助信号的重中之重。
要从内心层面询问孩子“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不要否定或提出建议,只要认真仔细地倾听。倾听的时候要注意回应、点头、目光相对。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接受采访的各位家属都是为了创造一个年轻人不再选择死亡的社会,才揭开了各自痛苦的伤疤。
青空的父亲再次表示:
“以前我看到小孩自杀的新闻也会觉得心痛和煎熬。但当我亲身经历之后,才感受到那种无以复加的痛苦。孩子只要有稍许的异常,就要好好地关心他们,哪怕只是5分钟、10分钟的倾听。这样的一个举动说不定就能将他们挡在死亡之外。”
有希的母亲最后说道:
“孩子前一天还正常地生活,第二天就自杀了。我希望更多人了解这种情况的存在。去思考预防的方法,就能体会与家人相伴的方式,也会更加关怀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