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讲记23——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022-12-17 09:37 作者:大科黄  | 我要投稿

本次课内容光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错,因此本文对关键字和核心字就行详细的解析,然后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就比较容易了。这个也就是我们训练的一个原则,念念分明,不能东一下,西一下,抓不住重点,理不清楚想要表达的内容。

图片

师:子曰:众,恶之,必察之,众,好之,必察焉。这句话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1:大家厌恶的东西或人,一定要查一下,大家喜欢的东西或人,一定要去查一下。

师:你没觉得这么讲有什么问题吗?

生2: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啊,这反映了孔子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

师:这里主要问题出在必察之,我相信我们现实社会中,大家喜欢和厌恶的人和事一定非常多,难道我们都要去查一遍吗?你能查得过来吗?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跟你要做的事情相关吗?

生:好像不是这么理解的。

师:好了,这篇解读有点难,字面意思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真正解读清楚,还是需要一点点把核心字理解清楚。

图片

首先这里的断句是众,恶之,必察之,众,好之,必察之,这样就容易理解。首先这里的众,不是大家的意思,我们在《礼记》:凡众之动,失其宜。里面的众意思就是事物和现象,跟佛经里面众生相一样的意思,指一切相。

接下来恶之和好之,跟之前讲的由之,是一样的解读方式。

恶:讨厌,恶之:以之为恶,而恶之。

好:喜欢,好之:以之为好,而好之。

察:分辨,明察,觉察。

理解了这里的核心字,然后我解读这句话就轻松了很多了。谁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生:我们厌恶这些东西的时候,就要觉察,我们喜欢这些东西的时候也需要觉察。

师:差不多,有点不准确,我们根据自己本身的厌恶来看这个事情的时候,就需要觉察,我们根据自己本身的喜好来看这个事情的时候,也需要觉察。也就是我们不能根据自己本身的好恶来看待事情,如果你根据自己本身的好恶来看待事情,那你就陷入我执了,不能提升你对事情认知的全面性。

我们再写得好一点,然后我再用例子说明一下怎么理解。

对待一切的事物,我们都一定要在当下提起觉察,时时刻刻的良知去觉察它,去觉察我们到底有没有以自己的喜恶,情绪,念头等去做决定和行动。这个就是你致良知和明心见性的过程。

这句话其实跟佛经里面,应无所住生其心,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六祖就是听了这句话,瞬间顿悟了,成为我们中国本土佛学成就最高的人。意思就是我们不要把自己原有的认知情绪驻扎在事物上,这样我们就能升起对事物最本质的看法,对事物看得更通透。

王阳明也说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本心是没有恶的,一旦有善和恶的概念跑出来,那就是你的意之动,这个过程就是《论语》里面讲的察。必察焉就是你对事物发生了是善,是恶这个意动之后,必须要引入你的良知,去进行判断和最终做主。因为只有良知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或者恶。有了这个过程后,接下来就是按照你的良知行动,这个就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

讲到这里我们发现,一门真正的学问,到了最后指向一定是殊途同归的,我讲这些不是学什么知识,而是让大家去行动的,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象牙塔学术,而是注重实际应用的。


论语讲记23——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