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自学笔记]黑格尔精神哲学
序言已删除,内容自用


意识
A.感性确定性
目的:扬弃感性上升到自我意识
感性确定性是最直接的知识
意识状态最开始由感性决定——我和对象不一样
感性——>抽象的——>表象的具体——>过眼烟云/概念——>具体
感性确定性“这一个”,特指,个别,不定
感性想要达到确定性,必然必然变为普遍抽象的概念(通过词语)共相。
B.知觉
对于共相普遍性的把我,一种感性能力,具有主动性。
知觉所知觉的都是“Ding”(物,事物)我和对象成为对立着的共相
“Ding”把所有感情包括在内,没有确定性。
“Ding”不随我的感觉而变
C.力和知性:现象界及超感官世界
“Ding”的矛盾:所有感情特质归结于Ding,Ding本身是什么?
物一方面代表所有现象,归于它之下都是向我感性显现出来的东西;物本身又是不 可知的。(kant:现象和自在之物的矛盾)
现象就是自在之物的表现(kant在知性的阶段,Hegel取消自在之物)感觉与知觉在知性前退场。(Hegel:主观的现象)
提高到超感官世界——感觉,知觉退场;现在和概念打交道。
力是知性的特点,探讨“何以可能”的问题。力——抽象概念
找规律是知性的另一个特点,规律组成现象界。(“好像”言之有理)知性认为:用规律把握现象界,就揭示了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世界是静止的,规律的。
现象无限杂多,规律只是一个方面,任何一种现象中规律都是千差万别,现象千差万别体现在规律千差万别。——>现象的王国就是规律的王国。——>规律是规律又是现象,现象是现象,但自身又有规律。——>不等同的东西是等同的,等同的东西不等同。——>超感官世界的规律,动态的——>对立面转化统一。
第二超感官世界是理性的,“颠倒的世界”辩证法的
辩证的矛盾,对立统一在实践领域就是自由,自由在形式逻辑上说不通
在意识层面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对“我”进行旁观。(自欺)
对象意识在知性中返回自我。
每一种科学都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达到了新高度
自我意识
A. 自我意识本身
我们只要清醒就有自我意识——意识最深根基的意识形态。
自我意识是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
B.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与对象的对立统一。
自我意识是真理的结构:真理观念与对象一致,自我意识、意识与对象一致。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建立在对自己的知识上。
C. 自我意识的三个环节:欲望、生命、本身、类生命
自我意识和对象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首先表示一种欲望(对对象的渴望)。
人的欲望是意识的一种状态,作为意识的结构,人总是想占有、否定对象。
自我意识表现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所有的欲望归根结底都是对生命本身的欲望。
“类”的欲望——对人类生命整体的欲望——自我意识体现在“类”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整个人类关系
自我意识本质上无限。
D. 自我意识结构的无限性
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黑格尔,自我意识只有在个别自我意识中才获得满足。
自我意识只有在社会交往中在别人那里得到满足
但人的本质看,一个人可以看到整个的类。个人与类之间有交互关系。
个别自我意识与普遍自我意识的辩证关系
自我意识的独立与依赖:主人与奴隶
A.自我意识的两面,自我的对象化与对象的人化。
自我意识结构必须得到他人现实的承认,才成为类结构,社会的结构。
在得到他人承认前自我意识只是主观现象。
如果他人不承认,那就要生死斗争,逼迫另一方成为奴隶
B. 主奴辩证法。
主奴关系是政治关系。人的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政治关系。
主奴关系是辩证的关系,
主人最高的德性是勇敢,
主奴关系中有高贵意识和卑贱意识的对立。
客观的自我意识中,自我是主人,对象是奴隶,(客观自我意识)
主人的对象在奴隶身上表示,奴隶的自我转移到主人身上,主奴互相承认,
主人离开奴隶,自我意识是不完整的。主人离开奴隶干不了活,奴隶离开主人不知道干什么。二者各自分散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合起来成为完整的自我意识。主奴相互依赖
奴隶是能动的,与自然界(真正的对象)打交道。
奴隶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具有自我意识。
奴隶在跟自然界打交道的时候,自然界成为对象,通过劳动使对象内在化。
自我意识由人在对象上看到自己,从而建立起来的。
主人看起来是高贵的,他将堕落为卑贱;奴隶是卑贱的,他将上升为高贵
主人的高贵是偶然的,而奴隶的高贵是意识到人格的高贵
主奴关系的结局是人格独立和平等意识觉醒。黑格尔,自由意识的萌芽。
C. 自我意识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建立于人格独立之上
奴隶开始拥有精神上的自由意识。
西方独立人格、普遍人格的观点,从斯多葛学派开始,由基督教发展为纯精神的人格。
斯多葛派建立了普遍自我意识的根基,建立在理性,普遍性上
基督教说出现了自我意识分裂的心理结构即苦恼意识,灵与肉的冲突,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的矛盾。主张灵魂的高贵体现在信仰,剔除的质性。
基督教千年黑暗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后,超越的精神还在,错误出真知。
灵与肉,精神与物质,达到理性的层次才能和解。矛盾才能解决。
理性是精神,是世俗生活的规律,是自然、社会历史的规律。
客观精神
理论理性走向实践,理性就完成了自我意识。
主观精神的确立为客观精神打下了主观基础
人意识到自由之后想创造出适合于自由的外在关系形式,这就是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分为抽象法、道德和伦理。(法哲学=抽象法;抽象法转向内心=道德;道德+抽象法=伦理;伦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
国家是客观精神的最高体现,客观的自由最全面完整体现在国家上。
历史是自由意识的发展。(马ks:社会发展的物质过程——>阶级斗争史)(海德格尔:现在的历史性本身)
历史的偶然性中体现出必然性
真正展示精神哲学的实质,精神的是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
艺术、宗教、哲学
绝对精神就是探讨人的精神生活
绝对精神就是上帝,是上帝在人精神的现身,
上帝——>从事艺术,抱定信仰,进行哲学研究
客观的精神生活。
在绝对精神中,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统一了。
艺术、宗教和哲学是主观的客观精神,一种绝对精神,一种历史。
在人类社会这三方面随历史向上发展。(历史——>宗教——>哲学)。
古希腊——>艺术 中世纪——>宗教 近代——>哲学。
艺术用感性,宗教用表象和象征,哲学用概念把握绝对精神
哲学中绝对精神达到了最高——绝对理性。(Hegel:世界历史终结了。)
人类可以掌握世界的规律了
艺术
A.美的概念及自然美
“Aesthetik”美学——“感性学”(kant:认识论,感性认识与艺术没关系)
Kant:美没有科学,只有美的欣赏、评价。Hegel:美的科学——>艺术哲学。
美的本质是艺术创造,体现人的自由意识,自由创造。美的本质是有关艺术创造的哲学的对象。
绝对精神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又回到自身,第一阶段(物级阶段)是感性的
Hegel: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绝对精神本来是表现理念的,最初只能以感性表达。
自然界只有做艺术的材料。
自然美是为我们的审美而美,我们用艺术的眼光看出美、自然美的本质是艺术是人的精神活动。
以感性的形式显现理性理念。
理念的概念本来就包含客观性,这种客观性用感性的方式呈现就构成了美,艺术。
B.艺术哲学的三个层次:内容,形式,艺术家。
美的内容是理念、思想、概念的运动。
美必须要有思想性;思想性以感性的方式表达
美的理念是理想(Ideal)不是理念(Idee)
理想有想象的成分,艺术追求理想而不是理念
形式的层次是感性,内容的层次是理念。内容具有普遍的意义,形式具有个例和特殊的意义
内容:(1)一般世界情况——普遍的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体现普遍精神的普遍性、共同性、“神性”
(2)情境和动作(特殊)
(3)人物的性格(个别)Pathos(情致),普遍性的情感
“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一根在每一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Hegel
情致一面要有普遍性,另一面要有个别性、特殊性。
形式是感性的,所以是自然的
形式规则——自然的比例和谐是人在劳动中改造自然界
形式美由于人的作用,人的活力
艺术的客观性不是外在的自然界的客观性
艺术的客观性是内心的客观性
艺术家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C.艺术史
与时代精神宏观划分。
象征型艺术——意思与形象隔离,内容与形式分离
古典型艺术——内容与形式吻合——人的独立性
浪漫型艺术——内容与形式分离——基督教艺术;文艺复兴——宗教
内容抛弃感觉的形式走向象征、表象、信仰、想象——宗教(非历史,逻辑)
不以感官来打动人,以观念来引导人,这种形式来表达绝对理念。
宗教
自然宗教——多种论
精神个体性的宗教——天人二分——一神教
基督教——宗教的宗教——超越的——人神统一
旧约——启示的宗教
新约——实证的宗教
新教——自由的宗教——宗教变成哲学
扬弃了宗教的表象进入哲学——运用概念思维
哲学
A.哲学就是哲学史
历史上的哲学家,他们的哲学观点不只代表个人,发表出来就代表全人类。
哲学家的精神都是人类的精神。
黑格尔:存在论——巴门尼德;本质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神中世纪;概念——近现代哲学
B.绝对精神与历史
Engels:“黑格尔是历史上第一个想在历史上发现一种规律的人”
人类的精神的发展有一个不断的自我否定,然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所展示出来的轨迹。
大量的偶然性下有必然性
精神历史与自然历史不同,要依靠个人的自由意志自由创造形成。

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