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晋献公后的晋国体制有感

春秋晋献公后的晋国朝廷是个很有趣体制,它打破了有资格继位的国君家庭兄弟在国内任官以辅佐国君的常规,而改由国君统帅无资格继位的异姓六卿共同执政。 想以此抽离有资格继位的兄弟与大臣勾结夺位的事,并把大权分散六人以削弱臣权。等于对有资格继位的群体进行了整体势力削弱,对无资格继位的群体都进行了个体上的权力弱化,想以此稳固晋国政权。 晋国因此最终做中原盟主的时间在春秋最久,但晋国最终超越国君被篡权而被整个连根拔起,分裂了。 这样的好处是:1.有继位资格的群体再也不能在国内对君权进行威胁。2.由于六卿共执政,凡事互相商议,晋国的措施相对平稳没有太极端行为带来失败时的冲击,使得国力稳定持续。 这样的坏处是:1.无资格继位的臣下群体却是家族成员可以在国内任职,在君权与其它臣权压迫下,随着时间推移个体臣权家族反而越加团结、壮大。2.晋献公后的晋国王族由于群公子不能在国内任职,实际上国君的家族权力反而被长期弱化,只靠国君一人。3.无资格继位的每个臣权家族在没有了勾结君主兄弟这个捷径后,转而选择了臣权家族间的团结,以此看似臣权个体不能威胁君权,但臣权整体反而在对抗君权时力量更大,比如早期栾氏和狐氏联合弑杀晋厉公,中后期君权被六卿操控。4.每一任国君继位和任期内,都要封赏土地、职位,不给君权家族的人,只能都给臣权家族的人。造成臣权家族不停被注入力量。 君权与臣权此消彼长下,晋国被臣权的各个家族瓜分是注定的。权力分散由六卿共商,没有了太过专断所以晋国长期平稳进步,晋国能最久称霸中原也是注定的。 简而言之,晋国由于没有把“家族只许族人中一人当官,由各部属共议政”贯彻到臣权家族,使得臣权在外界压力下不断壮大,最终在晋国朝廷上臣权家族的“旧专制礼制”战胜了君权家族统帅六卿共执政的“新民主试验”。 其实根源在于,君权只允许有血缘关系的君权家族染指,是长期违背了公平这个天良,因此邪根衍生了邪枝。 只有给每个人真正公平的权力机遇,才能制定出长期真正平稳的权力体制。否则怎样制定都会有破绽。 虽然在当年任何人都要尊重客观现实,任何人即便想彻底公平也不能那样制定(每个时代都有自身无法破的局”,但永远追求下去是进步的源泉。 追求天良是进步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