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吕不韦不姓吕,姜子牙23世孙,《吕氏春秋》一脉相承
由于嬴政是《大秦赋》这部剧的主角,所以很多观众会下意识站在嬴政这一边,认为吕不韦是利欲熏心的权臣。因此嬴政必须要扳倒吕不韦,但嬴政和吕不韦之间的矛盾并非只是权柄之争。

嬴政、吕不韦治国理念不同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历代秦王都是以法家治国的,嬴政也不例外。不可否认法家思想的确让秦国在战国时期迅速壮大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嬴政坚持以法家治国是有一定道理的。

吕不韦的想法与嬴政截然不同,希望以《吕氏春秋》作为秦国的治国之策。《吕氏春秋》被后人归类为“杂家”,因为其包含了前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不过还是以道家和儒家为主体,推崇以仁德治国。

由此不难看出,嬴政和吕不韦在政见上也是不和的。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法家思想让秦国成为了战国的霸主,而且历代秦王都十分尊崇。吕不韦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跟嬴政唱反调呢?
吕不韦不姓“吕”
这恐怕就要从吕不韦的出身说起了,吕不韦不姓“吕”,而是姓“姜”。按照现代人 的叫法,应该称呼其为“姜不韦”。想必大家都知道姜子牙,而吕不韦正是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PS:世孙是后代意思,儿子为一世孙、孙子为二世孙,以此类推。

既然吕不韦姓“姜”,为什么称其为吕不韦呢?其实“吕”是吕不韦的“氏”,关于“氏”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这里再简单来介绍一下。秦朝之前,一般有身份、有地位的家族都会有一个“氏”,那么“氏”从何而来呢?
以姜子牙为例,其先祖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在了吕地。于是姜子牙先祖的后人就以“吕”为“氏”,这就是以封地为“氏”。也有的是以先祖的谥号为“氏”,谥号就是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的称号。例如《大秦赋》中提到楚国的屈、景、昭三家,其中景、昭分别就是楚平王和楚昭王后裔的“氏”。

关于姜子牙,可能很多人都是通过《封神榜》对其有所了解的。《封神榜》中对姜子牙的描写半真半假,说其是神仙自然不可能了。不过姜子牙的确是周朝开国元勋,辅佐姬昌、姬发推翻了商朝。

至于姜子牙是何家何派,历代典籍公认其的历史地位有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百家,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认为“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意思是耍小聪明只能获取短暂的胜利,要想胜利能够长久则要依靠道德品质。
“一言与身相终者,内宽而外仁也”,意思是对自己要宽厚,对别人要仁义。
由此不难看出,尽管姜子牙身兼众家,但其主导思想还是“仁德”。
《吕氏春秋》一脉相承
吕不韦作为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显然是秉承了先祖的思想。由其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虽说包含了前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但主旨还是以仁义为基础,提倡孝悌之道。同时吸收了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等理念,可见吕不韦的治国之策是博采众家之长,与被尊为“百家宗师”的姜子牙一脉相承。
尽管《吕氏春秋》没有被嬴政所采用,但后世对此书的评价还是颇高的,称之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假如嬴政并非独崇法家,能够如同《吕氏春秋》一样博采众家之长,或许秦国大一统之后就不会如此“短命”了。

或许对于吕不韦这个人物,后世有着许多的争议,但也要正视《吕氏春秋》的历史价值。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