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肝气乘脾证


肝气乘脾:舌边红
主症:泄泻,胃脘胀痛,急躁易怒
泄泻诊断的关键点,在粪质的稀溏或稀薄不成形。
有的病人叫完谷不化,他会告诉你排出物有不消化的食物残留。很严重的病人会泄出如稀水样,里面什么食物残渣都没有,就是全部是水一样的。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舌诊上焦:
胸闷憋气,夜眠不实:舌尖为心肺所属,舌尖红为郁火。
慢性咽炎:舌尖中部凹陷,多为慢性咽炎。
舌诊中焦:
胃胀、消化不良:舌中部为脾胃,凹陷则虚。
急躁易怒:舌边暗红,为肝郁火旺。
舌诊下焦:
大便不成形:舌根中部略凹陷,夹有厚苔,肝郁乘脾,肠道传导异常。
腰酸,肢冷:为肾阳不足。

主症:泄泻,胃脘胀痛、急躁易怒。
证机:肝气不疏,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治法:抑肝扶脾。
临床表现:平时心情抑郁,或急躁易怒,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泄泻,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腹痛攻窜,肠鸣矢气;舌淡红,脉弦。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养血柔肝:白芍30克。
健脾补虚:白术30克。
理气醒脾:陈皮10克。
升清止泻:防风10克。
7剂,水煎服,日1剂。

导致泄泻的关键是什么?暴泻与久泻的病理变化有何不同?
导致泄泻的病理关键是脾病湿盛。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而致脾病;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多因脾虚而湿邪壅滞。

如何运用“健脾”与“运脾”法治疗泄泻?
“湿”是泄泻主要原因,尤于久泻为甚,临床治疗久泻应注意两个方面:
①健脾化湿:脾失健则运化失常,脾为湿困,故“湿”胜则泄。
②运脾化湿:脾为湿困,则气化遏阻,清阳不升,清浊不分,致泄泻,此时应以运脾胜湿为务。运脾者,燥湿之谓,即芳香化湿、燥能胜湿之意。
健脾者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之类;运脾者,如苍术、厚朴、藿香、白豆蔻者是也。临床中以脾虚致泻者,健脾;以湿困脾致泻者,运脾;两者灵活应用最为关键。脾为湿困,中气下陷,则需振兴脾气,宜加入升阳药,使气机流畅,恢复转枢,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之类,少少与之,轻可去实,若用量大则反而疏泄太过而泄泻更甚。

久泻不可利小便
泄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是指泄泻来势急暴,水湿聚于肠道,洞泄而下,于治时唯有分流水湿,从前阴分利,即利小便而实大便,故适用于暴泻。
久泻多为脾虚失运或脏腑生克所致,虽有水湿,乃暂积而成,非顷刻之病变,轻者宜芳香化之,重者宜苦温燥之,若利小便则伤正气。

不可轻易用补、涩法
暴泻不可骤涩尽人皆知,恐闭门留寇也。而久泻虽缠绵时日,但只要湿邪未尽,或夹寒、热、痰、瘀、郁、食等病变,万万不可以为久泻必虚,或急于求成,忙于补涩。如上所述,若夹其它邪变,则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而变证接踵而至。

注意寒热夹错,虚实兼见需辨明标本
久泻多虚,常理也。但久泄原因复杂,在病程中寒热夹杂,虚实互见者常常有之,医者宜于在复杂多变的症状中把握辨证关键,从而辨明何者为标,何者为本,治疗上则能掌握先后缓急,攻补时机。

肝气郁结可致胃痛、呕吐和泄泻,其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有何区别?
三者虽均可因肝气郁结所致,然其发病机制与治疗有以下不同:肝气郁结,致胃气郁滞,不通则痛,可表现胃痛,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表现为呕吐,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方选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肝气乘脾,脾运不健可致泄泻,治宜抑肝扶脾,调中止泻,以痛泻要方为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