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3.3.3 感觉——事物及其特性的映像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3、感觉 事物及其特性的映像
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因此,知识的真理性问题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感觉是否正确;是否能正确地反映物质事物及其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从感觉开始,在人的认识的每一次动作中,都具有客观正确的内容。人的感觉同他的知觉和表象一样,都是事物及其特性的反映或映象。
但是,有一些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却否认这一点。
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约·弥勒研究了人的感觉器官的结构,他指出,例如人获得光的感觉,不仅由于光线的作用,而且由于电流对视神经的刺激,由于对视神经的机械的作用等等。根据这一点,弥勒便做出了极其错误的结论,认为我们的感觉只转达相应感觉器官的状态,至于在我们之外存在着什么样的事物及其特性如何,则丝毫也不能说明。弥勒的学说被叫做“生理学唯心主义”,流传颇广。
19世纪德国的另一个大科学家海·赫尔姆霍茨,也不相信感觉器官的提示。
同意这些科学家的观点的人认为,感觉不是映象,它不过是用来标明和表明这些或那些现象的记号、符号、象形文字,而并不反映这些现象的客观本性。这种观点把感觉从作为联系人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变成了阻碍人们接近外部世界的不可克服的障碍物。因为在这种观点看来,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会引导到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因为,记号或符号完全不必符合客观实在。在哲学史上,正是通过否认感觉是事物的客观特性的反映,而为主观唯心主义铺平了道路。但是,这种否认完全违反了人类的全部经验和科学的材料。
对动物界进化的研究表明,动物以及后来的人的感觉器官,乃是在有机体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感觉器官逐步适应了外部世界,以便保证在周围条件中正确地判定方位。列宁写道:“假如人的感觉没有使人对环境具有客观的正确的观念,人这个生物机体就不能适应环境。”[1]
如果感觉不给我们提供出关于事物及其特性的比较正确的知识,那么思维也就不能是正确的。因为,思维来源于感觉,并以感觉为依据。这样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正确的知识,人就会陷于幻梦和幻想的世界里,不能生存下去。
当然,在感觉中存在着主观的成分,因为感觉是同人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同人的心理联系着的。任何映象都不可能和被反映的事物完全等同,映象总是比较近似地和不够完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但是感觉不只是人的心理的主观状态。“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列宁)[2]。
因此,感觉包含着客观真理。这是唯一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列宁曾再三着重指出:“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3]
人们通过感性的经验所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构成认识的开端、认识的起点。但是,认识并不停止在这个起点上,它继续前进,上升到抽象思维的阶段。
注:
[1] 《列宁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4卷第182页。
[2] 《列宁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4卷第116页。
[3] 《列宁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4卷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