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 ——花开荼蘼 农事方勤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即仲夏之始。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于每年阳历6月5-6日交节,太阳抵达黄经75°为芒种。
壬寅年芒种交节时刻——
阳历6月6日00:25:37。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孝经纬》:“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曰芒种者,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

芒种为五月节,消息卦为姤卦。
姤者,遇也,柔遇刚也。
姤卦六爻,一爻一候,代表芒种至小暑的三十天。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消息卦所反映的,俱为潜于天地、先于人知的隐秘的消长规律。
人们感知的是表,卦象洞见的是里。
人们看到的是果,卦象揭示的是因。
人们发现的是著,卦象体察的是微。
芒种与夏至合用姤卦。
姤卦,与夬卦为相倒,与复卦为相反。
上方五爻为阳。天道行乾,已至尽头。底部初爻,一阴方生。这便是最直观的“夏至一阴生”——
从夏至开始:
由测影可知,日影日长一分;
由卦象可知,阴爻月升一根。
此时,人们只当伏未至,暑未来,夏正未央。
实则,逆转之机悄然开启,太阳南移,日高下降,威力开始递减,阳始衰矣。
天机隐秘处,人所不觉时,阴阳已是此消彼长。
但在地表,以人体感官而言,自冬至以来持续积聚的阳气却不能戛然而止,地表吸收的热能仍远大于散失。热感将以其巨大惯性,更加登峰造极,即将进入炎热难耐的酷暑节令。人们要真正知凉,还需待到秋后处暑。


▲ 北纬35度 6月初 南天星空
《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这便是说——
仲夏之月,日躔于朱雀第一宿之井宿。
初昏时刻,亢宿(即苍龙之第二宿)居于南方中天。
拂晓时刻,危宿(即玄武之第五宿)居于南方中天。

▲ 北纬30度 6月6日20:00 轸宿南正

▲ 北纬30度 6月6日20:00 东南星空
春季大弧线 春季大三角 春季大钻石
当代芒种昏时星位,轸宿南正,角亢两宿尚在东南,即将南正,与《礼记·月令》大致吻合而整体略偏东。
说明自《礼记》成书的战汉以来两千年,星空与岁时的匹配关系变化不大,但已显出约相当于两宿距度的岁差。

《孝经纬》:“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曰芒种者,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
《淮南子·天文训》:“......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

芒种,在阳则太阳黄经75°,在阴则北斗星柄指向丙(天干)或巳午间(地支),在卦则古人称为乾(先天八卦)或离(后天八卦)的方向,即南方。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 ...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芒种在五月,律吕为六律第四——蕤宾。
《白虎通义·五行》中讲:“五月谓之蕤宾,蕤者,下也;宾者,敬也。言阳气上极,阴气始,宾敬之也。”
《礼记正义》:“蕤宾,蕤,继也;宾,道也,言阳气始道阴气,使继养物也,位於午,在五月。”
华夏古乐有十二音高——
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
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称律,双数称吕,合称“十二律吕”。

十二律以隔八相生法与三分损益法,次第求得。
故应钟隔八,三分益一,复生蕤宾。
《汉书·律历志上》:“蕤宾:蕤,继也;宾,导也,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位于午,在五月。”







▲ 入梅:降水明显增多
唐窦常《北固晚眺》:“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陆游《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芒种时节沿海多雨,我国东南先后入梅。
何时入梅,各地有不同节点,民间亦有不同说法。一说“芒种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一说“芒种后逢壬入梅,夏至后逢庚出梅”。陆游《入梅并序》:“吴俗以芒种后得壬日为入梅。”闽人则以“立夏后逢庚日为入梅,芒种后逢壬日为出梅”。总之梅熟多雨即为入梅。
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东南华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黄淮平原、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一年中的多雨季。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 近暑:气温持续升高
芒种期间,无论南方北方,均有可能出现35℃以上高温天,黄淮、西北东部甚至出现40℃以上高温。但青藏高原及黑龙江北部某些地区,尚未真正入夏。


芒种时节,正是收麦种稻时。
于我国大部而言,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作物要下地,春种作物要管理,收、种、管交叉,简称“三夏”,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

▲ 一要不失时机地收
此时麦已熟,但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很强,天气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影响极大。
此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即将进入雨季,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因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以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正说明了麦收季的紧张气氛,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

▲ 二要不失时机地种
芒种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同时也是农作物种植时机的分界点。万物生长靠太阳。过了这一节气,日中则昃,太阳南归,阳气渐弱,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栽)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播(栽)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
天时不可违,天机不可失。
“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芒种不种,过后落空”。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

▲ 三要不失时机地管
芒种后雨水渐多,气温渐高,棉花、春玉米等春种庄稼已进入需水需肥与生长高峰,不仅要追肥补水,还需除草和防病治虫。




“开到荼蘼花事了。”节到芒种,残红褪尽。
有花朝节迎花神之俗,便有芒种节送花神之礼。
旧日闺阁中,为花神饯行的风俗十分流行,有的把丝带系在花枝上,有的把掉落的花瓣粘在树上,感恩花神,期盼再会。

夏到仲夏才是夏。原来芒种虽是夏季第三个节气,却是春夏之交的大节令,亦是花季谢幕的大终点。
民间便以二月花朝节迎花神,五月芒种节送花神。花神以仲春来,以仲夏去。有迎便须有送,也算佳期如梦,善始善终。一季花期尽,只待来年再会。

《红楼梦》里两次提到芒种,里头说到送花神: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钱行。
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芒种这天,大观园里所有女子集齐送花神,唯黛玉独自“葬花”,吟《葬花吟》。一曲《葬花吟》,是为那些青春女子乃至整个大观园,下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命运预言。
▽ 江南花神文化 详见下帖 ▽


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尽人皆知的典故。
曹操似是爱梅之人,与梅有缘。青梅煮酒之外,更有望梅止渴。这两则梅字成语俱系于曹操一身。
再说这青梅煮酒。曹操行至院中,正值梅子青青,挂在枝头,想到去年望梅止渴的经历,便邀刘备青梅煮酒。席间论天下英雄,机锋回转,杀气暗藏。
实际上,人们误解了“青梅煮酒”。

问题一:《三国演义》到底是怎么讲的?
细看《三国演义》原文:“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分明可见,酒是饮品,梅是下酒佐酒之果。酒是酒,梅是梅。

问题二:汉代到底有没有青梅煮酒?
饮煮酒,嚼青梅,此种风雅食俗,约兴于宋代。传世宋人诗词,记下大量青梅煮酒的雅宴情境——
苏轼《赠岭上梅》: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晏殊《诉衷情》:青梅煮酒鬭时新,天气欲残春。
姜夔《鹧鸪天》:呼煮酒,摘青梅,今年官事莫徘徊。
吴泳《八声甘州·和季永弟思归》:况值清和时候,正青梅未熟,煮酒新开。
李清照《蝶恋花》: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司马光《看花四绝句呈尧夫》:手摘青梅供按酒,何须一一具杯盘。
青梅是入春以来最早采食的水果,带着未熟的青涩酸脆。煮酒是带着腊香、久醅新发的醇鲜美酒。梅酒相配,一口梅酸刺激,一口酒醇调和,无论时令时节还是视觉味觉都十分搭配,因而以梅佐酒成了生活中的常见情境。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实是将后世之俗,移花接木,化作古人的情节了。

关键在于,开酒煮酒的时节与青梅采摘的季节相遇合。
酒酿成后,要蒸煮泥封贮存数月,一般以“泥之季冬者佳”,也即在腊月酿蒸泥封贮存,至暮春、初夏开坛发售饮用。
宋人有所谓“开煮”之说,指打开泥封,发售煮酒。宋真宗诏内酒坊法酒库支“煮酒以四月一日”,即指内库四月一日开始发放煮酒。“开煮”节点大抵在寒食至初夏间,与青梅采食的时令基本吻合。

问题三:青梅煮酒到底怎么吃?
陆游《村居初夏》:
煮酒开时日正长,山家随分答年光。
梅青巧配吴盐白,笋美偏宜蜀豉香。
从陆游诗中看出,宋人品梅,还需蘸盐。
青梅、白盐、春笋、煮酒,巧妙相遇,构成了最当令的食品组合与江南人家的风物情趣,并进入罗贯中笔下,把宋以来的生活情境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挪移,成就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传世佳话。
或曰:何不以梅蘸糖?
古糖主要出于甘蔗,来源狭窄,提炼难度大,加工周期长,产量小,很金贵,并非日用之物,亦非必需之品。相比之下,糖少盐多,糖贵盐贱。故盐梅成一时绝配。



于农人而言,每到芒种——
新麦方收,正当庆丰;
水稻刚栽,更须祈丰。
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
对于吃货来说,这一天可是大有口福。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再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五谷丰登,求家人平安。
在安徽皖南绩溪等地,一直传承着芒种安苗之俗。届时,家家户户用新麦面做成安苗包等面点,蒸熟后祭祀汪公菩萨。人们先抬着坐轿的汪公像上祭台,敬献三牲与安苗包,宣读祭文。祭祀结束,又抬汪公像到田边看稻,人们依次向汪公祈祷秧苗安稳扎根,稻作丰收,人畜平安。


天气越来越热,百虫齐出,蚊蝇孳衍,湿毒释放,易传染疾病,故五月有“毒月”之谓,五日有“毒日”之称。毒月毒日,即是端午。驱疫辟邪,就成了这一时令的人间主题。
阳历午月或阴历五月对应芒种、夏至这两个节气。端午节主要对标夏至,也可以广义地对标整个午月,必在芒种、夏至期间。在南方有些省份,端午节分头、大、末三节。五月初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五月廿五“末端午”。总之整个五月,实际都是端午概念的覆盖范围,亦是端午主题的适用范围。
此时家家户户在门楣悬挂菖蒲,辟邪驱毒。所以,又称五月为“蒲月”。
▽ 端午岁时微课 详见下帖 ▽




中医理论讲五时、五行、五脏,彼此密切对应。芒种时节,五时为夏,五脏为心,五行为火,五味为苦,五气属暑,在体主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方位为南。
《黄帝内经·素问》:“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
仲夏在阴历五月。此时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四季养生应顺应季节变化,因此,在整个夏季养生要特别注重对心脏的养护。

《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
《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中医文献中,心释为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血肉之心,指肉身之心;神明之心,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具主宰力之心。
芒种对应方位为南,对应地支为午,对应脏器为心,需要注意的部位为头。
夏季属火,其气通于心。炎热的天气易使人心浮气躁,心神不宁。以现代医学论之,夏季温度较高,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水分流失加快,引起血液粘稠、血压增高等问题,因而加重心脏负担。
所以,炎夏是对心的最大考验,养心至关重要。
五运六气:
主气:少阳相火
客气:少阳相火
司天:少阳相火
中运:木运太过
主运:少徵
客运:少徵

坐功:每日寅、卯时,正坐,一手举托,一手拄按,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肺腑蕴滞邪毒,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鼻赤、目黄、心烦作痛、掌中热诸痛。

陈抟老祖《坐功导引祛病图》
在二十四节气与椎体的对应关系中,芒种对应人体胸6椎。

胸6椎 ——芒种
对应范畴: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胃溃疡、胃灼热感、呕吐、消化不良、口疮、上腹痛、背痛



▲ 不生闲气 宣泄有度
芒种时气温湿热,人易烦躁不安。要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不可恼怒忧郁,应宣泄有度,通泄自如,事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不生闲气,不发闷气,豁达大度,自然顺变。


▲ 晚睡早起 顺乎阴阳
晚睡早起,以顺应昼长夜短的时令特点。适当接受阳光照射但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旺盛的阳气,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最好小睡一会,时长以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以解除疲劳,利于健康。


▲ 饮食素淡 疏泄冲和
芒种饮食之要义在于平衡阴阳,核心在于护心养心,功效在于清热、祛湿、降脂、泄火。
芒种时节,人体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暑湿困脾。故饮食宜减酸增苦,宜清淡,不可过度追求厚味或补益。元代医家朱丹溪说“少食肉食,多食谷麦菜果,自然冲和之味”。
勿过咸、过甜。过咸,体内钠离子过剩,使血压升高,甚者造成脑血管功能障碍。过甜,易导致高血脂、高血糖及高胆固醇症,严重的还可诱发糖尿病。
忌食甘肥滋腻、生湿助湿之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以防湿热壅滞肠胃,减少对心脑血管的负荷与压力。

推荐:苦瓜、黄瓜、冬瓜、粳米、红米、赤小豆、绿豆、苡米、苋菜、香菜、油菜、甘蓝、芹菜、扁豆、莲子、百合等。



▲ 早晚运动 避免剧烈
芒种湿热,易使人有倦怠感,应利用早晚时段开展室外活动,或散步,或慢跑,或进行其他有益的健身锻炼。
不宜在湿地停留过久,或在雾霾严重的时日外出,且不宜剧烈活动,避免出现大汗淋漓而伤阴损阳。


人与天地同构,乐与宇宙相契。故人、乐可通。
《黄帝内经》有“五音疗疾”之论,即结合五行对人体体质分类,施乐以促进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循环的正常协调,改善身与心的不平和状态。
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器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即产生生理共振共鸣。这便是“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 ...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黄帝内经》:...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
夏音为徵,属火主长。丝弦类的古琴、热情高亢的唢吶与管弦乐的演奏,多为徵调式,清朗悦耳,节奏分明,属火音。音同其理,中医医理中,心属火,有热量,丝弦声可拨动人的心弦。徵调入心,对心血管功能具促进作用,对血脉淤阻的各种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