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摧毁法国马奇诺防线而生 全世界限量2台的坦克歼击车



一发一个小馒头 德系科技值得信赖(雾)
喜欢战争电影的车长们肯定对《狂怒》中那场经典的谢尔曼VS虎式遭遇战印象深刻,布拉德皮特本来带着5台馒头行军,结果走着走着就突然被打掉一台,这才发现被打了伏击,紧接着就是一场大乱斗。在咱游戏里也有一台专精伏击作战的战车,曾经它还是除了8级狮式之外唯一推荐购买的德系良心金币车!今天小编就跟各位老爷们聊聊这台“大麦克斯”的战斗生涯~
研究Dicker Max
设计背景

普通人印象中的防线:战壕、木制掩体

实际上的防线:混凝土永久工事 可容纳上万人
感觉这段时间以来有关法国的话题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也在辱法的路上越走越远,可关键今天这台车就是专门为了对付法国人而生的。车长老爷们肯定记得法国人有一条“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这套防御工程从1929年开始建设,花费了50亿法郎直到1940年才建好,严格意义上它还承担了战略反击的作用,因为法国人设计它的目标中有一条“即使战败,也可屯兵以用作日后反攻基础”。

马奇诺要塞顶部的炮塔

弹药库 医院 地铁等设施应有尽有
马奇诺防线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类似《银河英雄传说》中伊谢尔伦要塞的定位,扼守咽喉要道并重兵把守,要塞内部设施齐全,自持力也很强。即使德国进犯也能从容反击,只是少了一门“雷神之锤”那样的要塞炮。

被摧毁的碉堡 布满弹孔
法国人在热火朝天的修要塞,德国人肯定也不能闲着,这些突出地表的碉堡/火力点目标相对较小,想用远程炮兵敲掉不太现实,而德国人此时的三号/四号坦克上那些小砸炮更是奈何不了混凝土工事。

来♂一发
思来想去,德军认为还是要搞火炮平射,在较近的距离对碉堡进行精确直瞄射击,一个一个的敲掉他们。国防军看上了克虏伯开发的105mm K18重型加农炮( 10.5 cm schwere Kanone 18),这种加农炮开发之初和150mm sFH 18重型榴弹炮(野蜂上)使用了相同的高强度炮架,得益于此它的炮管可以被做得更重而且更长,弹道性能也更优秀。

10.5 cm schwere Kanone 18 身管又细又长
但是该炮的问题就是太大太重了,毕竟它是属于“schwere”(德语:重型)火炮,远非“法五金”上那门“ leichte”(德语:轻型)野战炮能比。K18这门炮的炮管长度达到了5.46米,全重达到了5.6吨,作为野战炮使用时基本必须要依靠牵引车移动,自行化后的底盘选择了发展余地较大的四号坦克。

克虏伯的工作人员为“大麦克斯”拍摄的出厂照
严格意义上,大麦克斯还是按照自行火炮的标准开发的,只是所有人都没想到法国人投降的这么快,也没想到花费了50亿法郎的马奇诺防线甚至都没起什么作用,还是借用杨威利的那句话“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虽然法国这个心腹大患解决了,可大麦克斯这个项目还有价值,因此它的任务目标变更为坦克歼击车,1941年1月原型车由克虏伯组装完毕并在3月31日向希特勒做了演示。

希特勒认为该车有一定的战争潜力,因此命令部队先行接收2台大麦克斯进行测试,看情况决定是否量产。另外该车的本名其实是“ 10.5 cm K gepanzerte Selbstfahrlafette”意为安装在自行底盘上的10.5cm口径火炮,缩写编号为10 cm K. (Pz. Sfl. IVa),没错它就是德国5级二线TD“棺材板”的大哥...德军同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把所有的105mm炮都写作100mm炮,所以同时期的文件中都把大麦克斯叫做“100mm自行火炮”,各位可千万要认准。

521坦克歼击营文件《关于100mm自行火炮的报告》
有趣的细节特点

右边的装甲塔是驾驶员塔 左边的则是伪装塔
“大麦克斯”车体正面装甲只有50mm厚,为了保护驾驶员,迷惑敌军反坦克枪手,设计师在车体首上设计了两个装甲塔结构,其中一个是个假的“诱饵”塔,内中空无一物,只是为了骗炮弹。从侧面看就可以发现那个假的装甲塔和车体内部是没有连接的,只是简单地焊在首上装甲板上。

车体后的小门 备用负重轮和工具箱在车尾中央

战斗室内可以看到车长和炮手的座位 以及炮队镜

战斗室后部 可以看到炮弹装填杆 手枪包和弹药盒
需要注意的是,该车和德军其他的自行火炮一样没有车载副武器,车组成员们连冲锋枪都没有,5个人里只有3把Luger P08手枪外加576发9mm子弹。一旦该车近距离遭遇苏军甚至连点抵抗能力都没有,当然在战场上乘员们会自己搞点武器。

侧面照
大麦克斯总重22吨,长5.8米,宽2.86米,高2.53米。但是其采用的引擎动力比较低下,在游戏里开的时候就会有明显的“肉”感,这还是换装了迈巴赫 HL 120 TRM 112引擎的结果,早期的大麦克斯安装的是更轻巧的HL 66P引擎,只有180马力。因为它的机动性比较差,同时侧面投影和体积对比同时期德国主力战车而言相对更大,因此它得到了“Dicker Max”的外号,意思是“笨拙的、肥胖的麦克斯”,国服将其译为“大麦克斯”倒也还行。

-15°俯角
另外大麦克斯还有个特点,该车具有惊世骇俗的-15°俯角,而仰角只有10°,它可以非常从容的从坡上露出一门炮开火,然后缩回去等装填。7级的埃米尔也是这么玩的,他们俯角都是15度。
配发与使用

刚接收战车的521营官兵
为了进行战斗测试,2台大麦克斯都被送到了国防军第521坦克歼击营,该营的前身是国防军第521反坦克营。521营之前的主力装备是口径47mm的“小豆丁”一号突击炮,所以相对而言大麦克斯真的让官兵们开了眼界,这两台车马上成了521营的明星战车,所有人都抢着和大麦克斯合影。

哪个男人能拒绝这根105mm的巨炮呢
521营在入侵苏联的行动中测试着大麦克斯的性能,6月他们刚进入苏联时,大麦克斯并没有什么坦克可以打,相反它经常被用来攻击苏军的火炮和步兵,有一次它们还曾和苏军的装甲列车对轰,并成功击退了列车。

损失的其中一台大麦克斯
1941年6月底,521营损失了一台大麦克斯,这台车并不是在作战中被摧毁的,而是自爆....坦克兵们开着它行军时发现不知为何车里起了火,当他们发现明火的时候马上从车里逃了出来。

空无一人的大麦克斯继续向前慢慢行驶着,然后发出了一声脆响,紧接着是一次大爆炸——车内的弹药被引爆了。战斗室和火炮炮闩被完全炸坏了,官兵们曾试图挽救这台车,然而最终放弃了。原因归结于天气的炎热与动力室散热不佳,积存的热量引燃了炮弹的发射药。现在全世界上只剩下唯一一台大麦克斯了,这台车得到了个呢称“灰熊”(Brummbär),它将继续战斗。

仅剩的那台“灰熊”号 注意战斗室上画着的521营营徽

521营营徽 雄鹿角与十字盾徽的组合
1941年9月底时521营继续同第3装甲师推进,在布良斯克州奥斯科尔科沃村的战斗中,大麦克斯伏击了一支苏军车队并击毁了其中4台坦克,里面至少有一辆是T-34坦克。一个月前的8月29日,大麦克斯首次遭遇了KV-1重型坦克,521营的精英车组们在100米的近距离摧毁了KV-1,但是在夜间这台KV被苏军拖走了。第二天大麦克斯在树林中又击毁了一台KV-1,伴随KV的两台T-26落荒而逃。

和“灰熊”号大麦克斯合影的军官 注意炮管上的击杀环
根据以上战斗德军得出结论,大麦克斯的火炮虽然强力,但是在面对KV-1时最好还是要近距离开火。任何超过1km距离的狙击都被认为是不值得的,因为很难确认在这个距离上炮弹还能有效击穿KV-1。当然在游戏里我们可以用大麦克斯2发消灭一台满血KV-1,不过现实毕竟不是游戏,小心驶得万年船。

1942年5月,翻修后的大麦克斯,炮管击杀环也重新绘制
在整个1941年里,“灰熊”号大麦克斯一共击毁了7台苏联坦克,到了1941年年底521营把该车返厂检修,工厂方面本来想把底盘改装一下,结果因为太过麻烦而作罢。休整一直持续到1942年5月15日,德军又将2台由VK3001H底盘改造而来的埃米尔坦克歼击车调拨给521营,521营将大麦克斯和这两台埃米尔编成了一个反坦克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排此时是宇宙中最强的坦克歼击车单位。

珍贵的照片:大麦克斯和两台埃米尔合影

装在平板车上的大麦克斯
1942年6月,大麦克斯重回战场并加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作战序列投入“蓝色行动”,该车到7月为止一共获得了12个坦克击杀环,但是521营此时正在斯大林格勒区域鏖战,苏军也针锋相对的在11月发动了“天王星行动”反攻德军。大麦克斯最后一次出现在文件上是1942年11月521营的物资补给单上,12月之后该车的名字再也未能出现,也许是在天王星行动的攻势中损失了。

“灰熊”号大麦克斯的最后一张照片,击杀环众多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结束后,一位苏联摄影师N.F.菲尼科夫拍到了一台有趣的战车,它粗壮的炮管上密密麻麻的画满了坦克击杀环,一名苏军正向战斗室内窥视。没错,这台车就是失踪了三个月的大麦克斯“灰熊”号,车侧面521营营徽还在,但是车体正面可以明显看到一个20厘米见方的“补丁”,它肯定是被击穿后又被修复,但是这一发很有可能打坏了变速箱。

冷啊,真的冷
在冰天雪地、饥寒交迫的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大麦克斯显然无法得到它急需的油料、弹药和备件,最终被丢弃在皑皑雪原上不知所终。毕竟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连人的生存都无法保障,战车的优先度自然也要往后放了。
本文参考:
Panzer Tracts 7–1 Panzerjaeger 3.7cm Tak to Pz.Sfl.Ic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from 1927 to 1941, Thomas L. Jentz, Hilary Louis Doyle, 2004,
Panzer Tracts 7–1 Panzerjaeger (7.5 cm Pak 40/4 to 8.8 cm Waffentraeger) —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from 1939 to 1945, Thomas L. Jentz, Hilary Louis Doyle, 2006,
原创不易,读者老爷们关注即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