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16集 2021年秋

第一讲 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生平·著作】
1885年出生
1906年,大学好友:席美尔《货币哲学》;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14年,逐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寻找到了超越现实的可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25年,《历史与阶级意识》=>提出了“物化”概念
著作《现代戏剧发展史》,《心灵与形式》,《小说理论》《审美特性》
一、物化批判与总体性辩证法
1、理论资源
(1)马克思《资本论》,商品拜物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来源于黑格尔的理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也是一种对象化=>异己力量,甚至会来控制自己
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
a、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社会中,人的劳动的异化,劳动本身不能成为证明自己的方式
b、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像人,在动物性本能时,反而感受到了人的快乐
c、劳动与劳动者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在劳动中获得的不是肯定,而是否定,对人生意义产生怀疑
d、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人与人,而是商品的关系,资本的联系
(2)席美尔《货币哲学》:用货币来界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价值;货币成为一种衡量事物的标准
(3)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是一个大的牢笼,维持这个社会靠的是精密的计算,合理性,工具理性
2、物化批判的两个维度
(1)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资本主义背后运行的逻辑进行批判
现代社会本质逻辑——商品形式的普遍化:社会是一个物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将任何事物都转化成物的商品货币交易。
物化的产生:历史、生产力的发展
事情的解决要回到历史本身当中去。现代社会将生产过程支离破碎,劳动分工,由此,劳动者就变成了机械化、原子化;
而这种劳动分工,就导致了=>
a、劳动对象被分解
b、劳动之间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区分
从这里,卢卡奇引入了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计算的理论,将这些转换成了看起来合理的、可接受的、被承认的事情。
结果:人的意识被物化了。
不再有在劳动中成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在从劳动中感受到快乐。人的情感性消失了。
这并不是劳动者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2)历史哲学
从无产阶级方面突破
物化=>历史发展中的某个环节
3、总体性辩证法
一种整体性
审美的整体性思维=>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本质
可以截取片段,但一定要通过片段来反应整体
二、现实主义文论
1、理论基础:反映论
怎么反映?
(1)艺术起源:巫术——卢卡奇认为,巫术起源于模仿
a、是现实生活的认识
b、能够激发人的思想感情
以上两种都要遵循总体性原则(认识世界与激发情感)
2、现实主义理论核心:典型论
柏拉图的典型===理念
卢卡奇的典型===共性与个性的同一
=>强调共性,但不能脸谱化、类型化,不能用局部代替整体
3、现实主义理论原则:总体性
=>反映现实,反映社会历史
批判形式主义:席勒(文艺作品就是要呈现日常生活,作品只有在否定日常生活中才能获得超越);卢卡奇认为席勒只看到了其中的碎片
批判自然主义:代表人物左拉
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争论
卢卡奇与现代主义(布莱希特)的争辩
1、现实主义:主客观同意
2、现实主义:反映社会总体性
3、现实主义:创造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