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变法的王荆公

2023-07-13 12:40 作者:现察者  | 我要投稿

祖宗之法,莫敢言变。可他人不敢变,而我王介甫以一力变之!

祖宗之法是座大山啊,不知道压死了多少有才之人,堵死了多少有志之士。哪怕你才再高,腹再满,在祖宗之法面前也得规规矩矩,畏畏缩缩。就算是李鸿章等人搞洋务,也得说是中体西用,把祖宗的东西拾掇回来而已,而绝不敢说是以夷变夏。康有为搞变法,也得说是托古改制,搞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本“伪书,”以此表明自己是孔子志向的继承人,求得改良的合法性。

就算是处处讲现代化的今天,祖宗之法的影响仍然不绝。诸君不见,在某电视台招摇撞骗的诸多假药贩子开场之前必定云云:“我翻来覆去思想斗争了一个月,最后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把祖传秘方拿出来奉献给社会。”这话乍一听,感觉事情好像很大,都违背祖训了,那想必药效肯定所言不虚,因此当年受骗上当的人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即使是开放自由的今天,祖宗之法的影响都不容小觑。可为何在那大讲特讲祖宗之法的古代,在那自诩为卫道者的士大夫阶层中却生出我们拗相公这么个异类?竟敢口出狂言,说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般话来,着实令人诧异。那我们这位拗相公究竟有何凭恃,胆敢说出这般离经叛道的话来?

诸君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王安石同志是江西省抚州市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其曾祖父王明曾任松江知府。祖父王贳,曾任扬州学正,迁知衡阳,升通判池州。父王益曾中得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为正六品。优越的家庭背景使得王安石同志从小便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也能让其比较早的接触到宋廷的政治,对于吏治上的一些坏象也会有所了解,这对王安石同志的改革思想有一定的启发。

而我们王安石同志打小就争气,是个少年英才。据宋史记载,我们王安石同学“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其后更是“擢进士上第。”但据《默记》记载,王安石同志本被考官列为第一,但因应试赋中一句“孺子其朋”,惹得仁宗不快,与第四名杨寘互换,最终与状元失之交臂。着实令人可惜。不过此时他才二十有一,也算是青年得志,岂能不满腔抱负,企图大展拳脚,指点江山一番?

可历史上的青年才子多如牛毛,想要大展拳脚者也不在少数,可为何就没人敢像王安石同学那样说出“祖宗不足法”的叛逆之言来?这就和时代背景以及王安石同学的早年经历有关

话说我们赵大点检,虽做了皇帝,但却深知自己得国不正,夺天下于孤儿寡母之手,必遭后人诟病。因此不敢称朕,只敢称官家,以表示正统在柴家,自己只是代理。又鉴于唐末以来武夫作乱和笼络文人阶层的需要,搞出个重文轻武,优待文人的政策来,还怕不够,还要在遗训中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使得文官的地位空前拔高,故有“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一说。同时在地方“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一系列操作搞下来,最后的结果是地方从此无力与中央对抗,文官高于武官以及之后慢慢演变出的三冗问题。估计我们赵点检还颇为自得,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后世子孙垂拱而治就行了。殊不知,北宋灭亡的祸根就在于此。也真是好笑,我们赵大点检既是开国之君,也是“亡国之主。”

到了北宋中期,仁宗之时,虽表面上是一派繁荣,但却是败絮其中,问题丛生,矛盾交织,若无强人续命,恐怕亡国不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时代在召唤,时势造英雄。而此时我们的王小英雄在何处啊?哦,原来是在随父宦游。

自仁宗天圣八年起,十岁的王安石小朋友便开始随父宦游。该年,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王安石随父至韶州。明道二年,王益回临川报母丧,十三岁的王安石随行。景祐三年,王益服满,赴京,十六岁的王安石随行。景祐四年四月,王益通判江宁府,十七岁的王安石随行。

因为长期跟随父亲宦游天下,王安石同学年纪轻轻,便深知民间之疾苦,百姓之不易,世道之艰难。据宋史记载:“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由此可见,王安石同学少年时的那段经历对他的改革思想应当是有很大的启发的。若天下大同,百姓其乐融融,王安石同学又怎么会生出“矫世变俗之志”?

正好,时代召唤英雄,而我们王安石同学又有“矫世变俗之志,”岂能不迎头而上,干他一番大事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但理论离现实还拐着十八道弯呢,年轻人还是得下基层历练一番。故我们王安石同学在任满淮南节度判官后,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康庄大道,走起了任鄞县知县的小路。在今天宁波市的一个小城区里开启了自己的实践之路。

那我们王安石同志在他自己的那片小辖区里究竟干了哪些事呢?据宋史记载:“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王安石同志这一套搞下来,把整个鄞县治理的井井有条,可谓是政绩颇显。不知诸君有没有细看,这“起堤堰,决陂塘”跟王安石同志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是不是颇为相似?这“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跟青苗法是不是颇为相似?

由此可见,王安石同志胆敢变法,跟早些年的成功是分不开的,早些年的优秀政绩给了他凭持。

不过可惜啊,王安石同志最终还是败了,还被后人扣上个“北宋实亡于王安石”的大帽子,真是冤哉!

不过也不可惜,虽然王安石同志从政多年,经验丰富,但终究还是没认清皇帝与县长的区别。一县之长,统管全县之事,说一不二。可一国之君,统管全国,非一人力所能及,需群策群力,依靠群臣,自然要受到群臣掣肘,而无法像县长那样乾纲独断,政由一人出。因此,也就难以像王安石同志当县长时那么坚定的把政策推行下去了。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北宋皇帝的权力还大不过我们一个区的小县长

 


变法的王荆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