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明王朝1566》中,郑必昌的官场厚黑学学习地怎么样?

2023-06-15 13:27 作者:我也不想下载的  | 我要投稿

同朝为官,如乘一船,风浪一起,先落水,后落水,谁都不能幸免。文官袍服上织的是禽,武官袍服上绣的是兽,穿上这身袍服,你我哪个不是衣冠禽兽!

          ——郑泌昌 《大明王朝1566》 郑必昌,嘉靖二十一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浙江布政使,官至浙江巡抚。

有人说郑必昌在剧中尽耍些小聪明,把他看成依附严党后才高升的能力平平之辈,被同级别的人随意吊打,这个观点我不认同。其实郑大人的能力水平是很高的。 微末或品级很低时,别人或许能够不看功绩,只凭依附大佬关系就能够高升,可后来郑必昌能够做到浙江布政使,名义上浙江的二把手就是自己的能力了。加上胡宗宪身兼浙直总督和浙江巡抚,又有倭寇扰边的问题,胡宗宪根本没精力管着浙江大大小小所有的事,说起来郑必昌妥妥地就是

浙江一把手

,能做到省一把手位置的人会是能力平平之辈吗? 从剧中可以总结:郑必昌是典型的从系统中提拔上来的官僚,能干事、懂逢迎、口才一流,大道理一套一套,太圆滑,不愿担责任,善于搅浑水。这样的人,若不是朝廷高压,永远是

地方不倒翁

。 说起《大明王朝1566》里的郑泌昌,毁堤淹田,设计陷害高翰文,通倭买粮,让沈一石以织造局的名义买粮都有郑何的影子。掰开道德的批判,究竟他的能力如何? 我们就从毁堤淹田之后说起。 胡宗宪、杨金水、谭纶被叫到京城问话,浙江这里:大佬胡宗宪走了,宫里的合作伙伴走了,裕王派来的眼睛也走了,就相当于郑必昌就是官职权力最大的那个人,在他们三个人走后浙江干什么都可以。 后来高翰文先一步来到杭州实行“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郑何二人以为来了个助力,没想到高翰文完全不按套路走,和海瑞王用汲一同抵抗低价贱买灾民田地,这就让郑必昌有点懵了,以为严嵩和严世蕃要放弃浙江、舍弃郑何二人。 所以经过思考,郑必昌对何茂才分析到:

郑泌昌做这样的局势分析时,并不知晓严世蕃他们的想法。有这样预判能力的官员,剧中仅有一开始的

胡宗宪

张居正

与后面

吕芳

。强如赵贞吉,在胡宗宪找他借粮时所做的规劝与局势的看法来自徐阶的书信。

在明辨了局势、知晓了周围人的立场之后。郑何二人做了如下的几件事,高翰文被沈一石推进芸娘的美人计,让高翰文落套。面对海瑞、王用汲,制造百姓通倭,并让徐,蒋两千户跟随海瑞去淳安,要把通倭的罪名坐实。然后又让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名义去贱买灾民的田。

郑泌昌何茂才在做这些的时候,丝毫不顾及颜面,道德。如沈一石对杨金水说的那样,既想得利益,又不想担骂名。 在得知沈一石将买田的粮给赈了,郑何二人也将所有的锅都推给沈一石、推给江南织造局。 当沈一石被抄家后,仅留下一万两现银,抄家的银两不足以支撑起前线抗倭的需要。郑何又玩起了拉人背锅的一套:把沈一石的家产卖给胡宗宪的同乡,以此补充军需,把胡宗宪拉下水。 才思敏捷,局势预判能力,时时为自己留后手,巧舌如簧,拉人背锅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剧中基本处于高手之列。试想一下,当郑和二人知晓局势,对比胡宗宪之后,为自己留后路。郑何二人可以学着胡宗宪,为自己制造一个落实国策不力被贬的机会,让自己从中解脱即可,可郑何的选择却是一面面对危局,一面拉人垫背。

如果没有高翰文的突然变卦,郑必昌处理好改稻为桑,那么严嵩的内阁能在持续几年,而自己大概率进入内阁。 其实论综合能力,郑必昌在《大明王朝1566》里是能进

第一梯队

的。比剧里的小阁老水平都高。只是相对位置低,大势不在他这边。

《大明王朝1566》中,郑必昌的官场厚黑学学习地怎么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