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幸福,应该如何看待“孝心”?【杨立华】

其实不是笔记,就是长评论,或者说是人生经历的分享。杨老师居然也有被骂的一天,我哭笑不得地写点很个人、很没水平的东西帮帮场子?
确实,孝是很难的,我庆幸自己没有走向不孝,我也庆幸我的父母和导师也是终身学习终身进步的人,与我共同成长。
我和父母的关系是其实一直是高度紧张的,但是我们都没有清醒的认知,直到我上大学之后矛盾爆发。离得远了,我自行其是,家里试图进行的干预基本失败,父母焦虑到了极点,亲子关系可想而知。那个时期我对自己进行了非常危险的思想实验,打碎了现代学科体系对我的束缚,思维几乎重归混沌。家里可能无法准确了解发生了什么,但肯定是吓坏了。
那之后,我得以用较完善的思维能力从一张白纸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构建属于我的世界。这一时期,和父母的交流变得愈发顺畅起来。我向他们请教很多人际交往、工作琐事,也给他们讲我看到的世界。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主动开始学习新的知识了,虽然在他们看来这些只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这两年,我正确预言了一些B站不适宜的关系到日常生活的事儿,父母终于相信我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而且是正确而稳定地看到,我们的交流就更加稳健。
父母有责任让孩子在社会上活下去,导师有责任让学生在学术圈子里活下去,很多思维上、行为上高度一致。我导是很纯粹的技术人员,认为科研工作者“做好的科研”是不言而喻的,但这话在我看来没有任何意义。他是个技艺精湛的大师,往往把自己已有的水平当做学生的水平,完全无法理解学生为什么听不懂他的意思。而且,他早年脾气很大。我读研的刚开始几年是灾难性的。
我可以意识到我导花了很多心思,做了很多调整。但我毕竟不是他,具体很难说清楚了,至少可以发现他的脾气好了非常多。唔,还有他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记录自己如何指导学生,哈哈,就像他做科研那样,有总结有提升?
我呢,我通过不务正业的学习为自己找到了做科研的意义,把精神锚定在社会在人民上,用这个标准来充实“做好的科研”这句话。嗯,还是忍不住要感谢温铁军老师等做知识分享的老师还有许许多多网友的帮助。同时,我尽量克服对我导暴怒的恐惧,从他的发言中提取有水平的、值得学习的内容,尽量吸收。直到最近,我对工作的规划、梳理比较清晰有效,我带着师弟师妹迅速入轨道,这些终于让他相信,我是可以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
无论如何,人总是要进入社会、进入自己的工作环境的,而“父母”对此有很大的焦虑,因为很多时候他们自己都没有“活明白”。我觉得父母不全对,我觉得我导不全对,这都正常,每个人有每个人对人生的看法,我不可能说服他们我才是对的,实际上他们至今也不认同我的做法,应该永远也无法认同。但现在,我可以做到让他们放心,让他们接受我的路子,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