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微藻类产品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报告
一、项目基本概况
本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养殖淡水微藻类产品1000吨。本项目总占地面积200亩。
项目总投资金额为1300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建筑工程投资7197.79万元,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2376.00万元,土地费用为2000.00万元,其他费用206.35万元,预备费用119.86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100.00万元。
二、项目建设背景
人类利用微藻的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以前,我国汉朝的“苏武牧羊”里便有记载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此中的“毡”便指的是一种蓝藻——发状念珠藻(Nostocflagelliforme),俗名发菜,在我国宋朝时期甚至是一种出口产品;我国湖北省鹤峰县走马坪镇的特产——葛仙米,亦是一种蓝藻,称为拟球状念珠藻(Nostocsphaeroids),因东晋时期的道教名家葛洪而得名;西班牙殖民者十五世纪末到达美洲时,便发现阿兹特克人(Aztec)在食用一种从湖里打捞的链状蓝藻,即螺旋藻(Spirulina);而法国殖民者在上世纪40年代到达非洲乍得湖时,也发现当地土著在食用螺旋藻。

微藻的研究历史可以上述到19世纪末,1890年左右,荷兰微生物学家Beijerinck首先在湖河水中发现了单细胞微藻——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并将其分离繁殖。20世纪早期的时候,Warburg将该藻作为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1953年Burlew出版了《藻类养殖从实验室到试点工厂》一书,记录了美国、德国和日本在二战期间,因粮食紧缺而进行的一些养殖微藻用于作为人类食品的研究。
1960年左右,世界上第一个微藻养殖工厂诞生,NihonChlorella公司开始在日本建场生产小球藻,同时期,在中国,为了缓解农业歉收造成的全国性饥荒局面,中国国内曾大规模粗放养殖小球藻作为食物。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后,微藻养殖开始在全世界推广开来,养殖品种不断增加,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品种有螺旋藻、小球藻、杜氏盐藻(Dunaliellasalina)、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pluvialis)等,并从中提取β-胡萝卜素(β-carotene)、虾青素(Astaxanthin)、藻蓝蛋白(phycocyanin)等活性物质,开发应用于健康食品、化妆品、医药产业、高档饲料等产业领域。同时寇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cohnii)、裂殖壶藻(Schizochytrium)等可异养的藻类被用于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
微藻种类巨多,已知的有N万种,还有未知的,估计有好多个N万种;同时呢,分布的区域广,适存的环境种类复杂,营养代谢和生活方式多样,为生产和提供多样化的有价值物质提供了生物学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微藻开始逐步的进入到更多人的生活,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生产的逐步扩展,微藻中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被发现,或其应用领域得以扩展。
已有的统计,各类微藻中含有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有多种类胡萝卜素、多不饱和脂肪酸、藻胆蛋白、甾醇、多糖等,甚至还有角鲨烯类菌胞素氨基酸等稀有物质。这些物质多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等生物活性,或者是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和激素前体,许多物质已经被开发作为人类的健康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动物饲料等,覆盖食品、饲料、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XXX养殖有限公司关于淡水微藻类产品养殖项目是本公司对国内外淡水微藻类植物养殖产业市场发展和市场走向进行充分调研和评估,提出的一项“推进微藻类养殖产业化经营,提高水产养殖综合效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大农业发展方案。
本项目努力突破现有淡水微藻类养殖经营主体投入不足等瓶颈,推进淡水微藻类养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水产养殖产业增效、渔民增收、养殖技术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提升淡水微藻类养殖产业层次,提高淡水微藻类养殖综合效益,加速传统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因此项目的提出切合时宜且迫切必要。
......
三、项目投资预算
本项目的总投资为13000.00万元
四、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正式运营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7608.00万元,年均利润总额为1597.61万元,年均净利润1597.61万元;投资利润率为12.29%,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9.07%,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9.10年。
此报告为公开部分,需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银行贷款、投资决策等用途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和仕咨询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