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风词

《论古风词》
最近我在网易云听《吹梦到西洲》,偶然在评论下面翻到这么一条这么一条评论:“好听是真的好听,可是就是听不懂,就感觉听不懂很惭愧,然后我去百度吧,结果没搜到啥有用的,最后你猜我搜到啥了,有人说这歌词没有什么深刻含义,跟当今大部分都古风歌一样,华丽的词藻堆的顺口就完事了。”
我觉得不甚赞同于是回复评论说:“其实辞藻华丽也没什么不好的,深陷于词营造出来的意境,也是很美的一件事了。更何况宋词婉约,却也有世人能够口口相传。至少证明了这些词是有存在的价值的。虽然不能与意蕴深刻的词相比,但意境意象美不也足矣么?”
但是后来另有一位仁兄回复我:“这层里的评论我真的太不赞同了,就是因为大家对古风歌的要求越来越低以至于出现这么多伪古风和强行古风,真正的古风不是只有意境没有实意的!比如方文山的古风歌词每一句都要推敲意义并引用典故,而现在古风圈却是与‘与虎谋早餐’‘白了华发’‘琉璃胄’之类的笑话。”
于是我回复道:“我觉得我说的辞藻华丽好像和你说的不是同一个东西,你举的例子貌似只与‘措辞不当’有关。有典故的古风词最欣赏不过,但是不能全然地说只有意境无实意便不是真正的古风,难道我们能说没有典故的诗词便
不是真正的古诗词了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姜夔周邦彦等一干词人岂不是写了一大堆不是古词的词了么?”
这些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古风词呢?所谓的古风词不是仿照着古人的口吻去追寻一种唯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吗?我起初一开始觉得这位仁兄说得挺有道理的。可是后来才发现他说的似乎与我说的并不是一回事。
我入古风圈已经两年了,最近一直在思考所谓的古风难道是要把所有现代元素隔离在外吗?难道不能与别的元素相融合?这么一想,便感觉有点“封建残余”的意思了。
回到正题,我们再来说说“古风词”。我举个例,例如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首应该算是比较出名的词了,可是这词与词间并没有什么典故,却依旧传诵千年。可我们能说这不是古词吗?我们后人要是不承认这是古词,而且是绝好的的古词,得让多少夸赞过这首词的先人情何以堪?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的是,铃木航海所作的这首《吹梦到到西洲》的词,我确实有看不懂的地方。评论区还有这么一批人:抱怨着词看不懂的人。
我心里有一些私心,是希望古风可以越来越好的。但是确实,如今的古风词有些质量确实不高,要么就是曲高和寡。曲高和寡目前典型的就是这首了。评论区里有人说:写这种词有什么用?
人们可以认同这首曲子,但却不认同这首词。至于上面那位仁兄,至今也没有回复我。除了“白了华发”我能看出明显的错误外,其他两个我却看不出什么毛病。“琉璃胄”我暂且将其翻译为由琉璃做的盔甲,虽然我不知道这种东西到底存不存在,但在心心念念不忘情思的情人眼中,我认为一切皆有可能。至于“与虎谋早餐”,网上有“与老虎共进早餐”的说法。花粥的这首《盗将行》在网上是存在挺大的争议的。我的片面之词也不能说明什么。但存在便是合理的,能引来争议,就说明这句词不能得到其中部分人的认可。因此姑且将其放一放。
但是我又觉得我有点钻牛角尖了,古词和今词毕竟不能一概而论。古词对于古代人(知识分子)应该是容易理解的,但今词若写得同古词一般晦涩难懂,那还有人愿意去赏识它吗?会有这样的人,但是只是少数。毕竟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只要细细地查资料,便能理解其中的字词意思。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现今的古风词能够越来越好,并且不要一味地“复古”,记得往前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