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灵石县发现的宋代抗金文件

2022-10-29 09:58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灵石县发现的宋代抗金文件

《文物》 1972年04期

丁 明  夷

一、南宋初年义军抗金的实物见证

1966年初,灵石县农民在该县东部的绵山①半山腰采药时,在石缝中发现一个铜罐(通高8.3、腹径9.3、口径6.5厘米,见图版捌图六)。铜罐中有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文件五件,保存完好,字迹清楚。文件内容记述了灵石一带被金军占领后,当地李武功、李实等人组织义军抗金,保卫乡土,收复州县等情形,对于研究南宋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增添了新的材料。兹按时间先后,介绍如下

(一)剳,长58、宽42厘米,白麻纸。开头的官称系印刷的,正文用毛笔墨书。上面的文字是

“鄜延路经略安抚使②。契勘河东路都统制②李武功有招集到收复河东故地人兵甚众,内结义首领及可以倚仗人,委见忠义,不负朝廷。李实,今借补进武校尉④,须专指挥。右剳付李实,准此。建炎二年正月初八日。”

剳末有花押、官印各一。官印为水印,九叠篆文。印文是“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印”(图版捌∶图一)。

(二)手书,长30,宽24厘米,白麻纸,毛笔墨书。文曰∶

仅〔仪〕传士【示?〕提辖李(?)家小翁,自别不奉尊颜,每日官身不易,仅今时失却步数,苦难无辞。专托提〔辖〕密切向李(?)都统处细意说之。且迥护仅为自来本头项下将官,怕有损害仅生虚(灵),仅不委的实,却且救拽照管,出家里来时,甚是多贺,仅忠〔终〕身不忘,如剳子到,密切与机宜评议。仅今时不辩好弱,恐失却是〔事〕体,且望捉辖在心挂意彝〔体〕探是实。却迥报一字,不及一一。为幸不宜。再传士【示?〕提辖良亲。建炎二年八月初九日。武仪”(图版捌∶图二)。

(三)手书,长57、宽37厘米,白麻纸. 毛笔墨书。文曰∶

“付∶保义郎李实⑤。今交来人将带河南宣抚使司官削一道前去,如到,用心收执。我今见【现】在西山下寨@聚集到诸统制、统领、将佐、兵卒等叁仟肆佰有余之人,今更行勾追人马,如大军人数足,火急前去也。今再永附你∶且先把我老小递托出,甚事〔是〕好也。我如此处先加于你统领官职位,且事用心救出,将带前来。我见〔现〕今欲代〔带〕将人马前去,共〔恐〕怕坏了我老小,且共将官李岳同共理会此事,方表你忠孝也。我如到日,尽事韦家首下国贼之人,尽皆斩尽杀绝,方事报解。应干自家山前人尽皆加官资。子细听之,更不并多言。切祷切祷。十二日亲笔遣。”

手书末有花押。在前边"付"字下有二行字∶“与你此处铸同〔铜〕印,如干到件,立便赍送前去也。”(图版捌∶图三)

(四)削,长53、宽33厘米。白麻纸,开头和剔末处的官称系印刷的,正文用毛笔墨书。文曰∶

“都统河东路军马安抚使司。先准经制殿撰使司,备奉圣旨,指挥招集义兵,收复河东州县。今据忠翊郎⑦统领武仪状申保明,有保义郎李实,破荡高壁店⑧北贼大柴,见阵杀获头壹级,当司契勘,本人委有心力,合宜补转成忠郎①,须至给剳者。右剳付李实,准此。建炎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给。武口都统河东路军马差遣安抚使李。”

剳末有花押、官印各一。官印为水印,九叠篆文,印文是∶“灵石县尉朱记。”开头和剳末处的官称亦用九叠篆文。(图版捌∶图四)

(五) 剂,长60、宽44厘米,白麻纸,系刻版印刷,中间有一部分关于具体人名和事迹的系墨书填写。文曰∶

"河东陕西路经制使司。甲子论字号。契勘金贼侵犯中原,恣为焚掠,河东士庶,首被其害,披发左衽,勉强从俗。怀忿蓄怨,累年未发。今据右武大夫峻都统制河东军马李宋臣,仗义自奋,纠率民兵,掩杀贼众,收复陷没州县。内成忠郎李实,累与金贼斗敌有劳,检准尚书省剳子,备奉圣旨,依申请到,划一指挥,许不拘常制,便宜行事。

今将李实借补成忠郎,须至剳付者。右剳付李实。准此。建炎二年九月初四日。”

剳末花押、官印各一。官印为水印,九叠篆文。印文是∶“重使朱记。”官剳背面有毛笔墨书“李实”二字。剳开头处编号的“论”字为朱红色。(图版捌∶图五)

这五个文件的文字内容关系,我们试分析如下∶

件(一)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⑪发给李实的委任状。按鄜延路宋属陕西路,陕西、河东二路在地理上休戚相关,《读史方舆纪要》延安府条下云∶“宋以西夏凭陵,置重镇于延州,往往选将屯兵,与诸路相声援。王庶曰∶延安,五路咽喉也。金人之窥关、陕也,恒自山西渡河,亟犯延安。延安陷,则南侵三辅,如建瓴而下矣。”鄜州府条下云∶“南宋初,金人尝自山西乘冰渡河,陷鄜延,然后南破潼关,残毁三辅。”此时鄜延路尚未被金兵占领,因此,鄜延路委任河东路抗金义军首领,是有利用河东义军牵制金兵,使不西犯之意的。

件(二)手书未署名写给谁,但从其内容看,当为武仪(即件(四)中忠翊郎统领武仪)写给李实的书信。

件(三)手书笔者未署名,但(三)、(四)的花押相同,而(四)为李武功发给李实的委任制,故可推定此件为李武功发给李实的文件。此件未标明年月,从件(二)、(三)都说到河南宣抚使司官剳将到,且都委托李实带出家属的相近内容看,此件时间应为建炎二年八月十二日。文中“韦家首下国贼之人”,指投靠金人的汉奸。

当时河东已经沦陷,抗金义军往往采取秘密联络的方式。故李武功写给李实的手书,只用花押,并未署名,可能是为了保密。从件(三)、(四)看,李实与武仪、李武功的关系都较密切。委任李实为成忠郎,是武仪向李武功保荐的,武仪又专托李实将自己的情况向李武功处“细意说之”,可见李实是武仪与李武功之间的秘密联络人。

件(四)是李武功应许委任李实为成忠郎的剳,而件(五)才是河东陕西路经制使司发给李实的正式委任制。这两件剳虽使用了南宋建炎年号,但从其内容、官称看,应为从河东发出的。

李实、武仪及李武功,史书及县志均无记载。根据这五个文件,我们可以得知∶李实,当初地位并不很高,因为组织义军抗金,鄜延路委他个不大的头衔(进武校尉,无品),后来一再提拔,也不过是保义郎、成忠郎(正九品)。武仪,当初地位也不高,件(四)中提到他的官阶忠翊郎,也是不大的头衔。李武功,又名宋臣〔见件(一)、(五)〕。从件(四)上“灵石县尉朱记”的官印说明李武功可能原任灵石县尉后升任河东路军马都统制,官阶为右武大夫也可能“都统河东路军马安抚使司”即设在灵石县,故借用了此官印。

武仪、李宋臣的手书,文句欠通,不少别字,于此又可看出,他们只粗通文墨,文化水平不高。从两件剳中我们得知,李实抗金作战很英勇。后来,可能为了作战的方便,他将五个文件装入铜罐,藏在绵山半山腰的石缝中。这个铜罐存放在石缝中再未取出,直到八百多年后才被发现。

二、两河抗金义军如火如荼关于金兵占据灵石一带的记载,见于史书的,有《宋史纪事本末》∶“(靖康元年三月)癸丑,先是,粘没喝围太原,悉破诸县,独城中以张孝纯固守不下,……乃分兵南下。折可求(都统制)、刘光世(鄜延路副总管)军皆为所败。平阳府叛卒导金兵入南北关⑫……既越关,知威胜军⑬李植以城降。乙卯,攻隆德府⑩,知府事张确,通判赵伯臻皆力战死之。未几,粘没喝还云中,留兵围太原……。”《金史·太宗本纪》“(天会四年,即靖康元年)八月庚子,诏左副元帅宗翰右副元帅宗望伐宋,宋张灏率兵出汾州(灵石宋属汾州),拔离速击走之。刘臻以兵出寿阳,娄室破之。……九月丙寅,宗翰克太原,执经略使张孝纯。鹘沙虎取平遥、灵石、孝义、介休诸县。”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金统治者侵占宋的广大土地,所到之处,肆行掠杀,使得“生民无辜,立成星散,被害之甚,不啻兵火。”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宋统治者平日骄奢淫逸,鱼肉人民,一遇外族入侵,便屈膝投降,望风逃窜,政府豢养的上百万军队,在金军进攻之下,立即土崩瓦解。金统治者代替宋统治者继续剥削、压迫广大劳动人民。

有压迫就有反抗。河北、河东路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甘心屈服于金统治者,到处都起而团聚自保,武装抵抗,忠义民兵"动以万计"(《三朝北盟会编》)。河东路(今山西)的义军遍及许多地区,晋东南更成了抗金的根据地。如晋城、长治一带的“红巾军”,太行山一带由王彦领导的“八字军”,便都是抗金的劲旅。“红巾军”用一条红巾作为标志,“八字军”面上刻着"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表示同仇敌忾的决心。在各部义军间,多有共同的联系和组织,“红巾军”和“八字军”的共同组织就是遍于太行、黄河两岸的“巡社”。“巡社”的组织是∶“每五人为甲,五甲为队,五队为部,五部为社,各有长。至五社则为都社,有正及副。”(《中兴小记》卷2)“巡社”的义军,一般不脱离生产,而是“寓兵于农”。义军作战英勇,连营结寨,人数多则数万,少则几千、几百。宋官吏逃走后,他们坚守抗敌,甚至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失地。太行义士王忠植等就曾收复石州(今山西离石县)等十一郡。忠义人梁兴、赵云、李进等,组织了太原、绛州一带忠义民兵,也一度收复过怀、泽、隆德、平阳等城,八、九年间作战数百次,杀死金军大小头目三百人以上,梁兴因此被当地群众爱戴地称呼为“梁小哥”。李宋臣等组织的抗金义军,便可能是“红巾军”、“八字军”的一支。

三、抗金文件诉说的抗金史事这几件官副和手书,反映了当时义军抗金的一些情况

金统治者是在宋钦宗靖康元年,即1126 年由河北、山西两路向南入侵的。未几,山西金将粘没喝的一路,占领了西京洛阳河

北金将斡离不的一路,也直逼汴京开封。宋钦宗边逃命,边遣使剳地求和。统治阶级的一些将领,以李纲、宗泽为代表,受到各地人民义军的影响,力主抗战。李纲还多次上疏皇帝,请联络义军,解京师之围。宋统治者迫于形势,想利用义军解危,接受了抗战派的意见,曾数次下诏号召义军“勤王”。宋高宗即位(1127年)不久下的诏书说∶"忠义之士,如能竭力捍御一方,及纠集师徒,力战破贼者,至建炎二年(1128年),当议其勋庸,授以节钺。”(《三朝北盟会编》卷108)于是,在河北设置招抚使,河东设置经制使,与义军密切联络。河北招抚使张所,就曾擢八字军领袖王彦为都统制。这就是李实受剳由保义郎补转成忠郎的历史背景。当时委任义军首领,是有定则的∶“其借补之官制,则万人以上成忠郎,千人以上保义郎,八百以上承信郎。自甲长至都总辖,三岁递迁。”(《中兴小记》卷2)件(三)李武功手书称“保义郎李实”,则其时李实已有部众上千人。件(四)剳上说李实“破荡高壁店北贼大砦”,杀敌“委有心力”,因此“补转成忠郎”,则其时李实的部众虽未及“万人以上”,因为杀敌有功,也“补转成忠郎”了。这个时期,抗战派联络了广大的人民义军力量,南宋曾经出现了抗金的大好形势。可惜没有多久,统治阶级的投降派得势,诬蔑义军为“盗寇”,甚至勾结敌人加以剿灭。一度出现的抗金形势,就此消失了。

两河陷没,义军活跃在敌后,每“出攻城邑”,成为金统治者的最大威胁。金统治者妄图扑灭人民的武装反抗,“故今捕红巾甚急,然不能得其真,则捉平民以塞责,有举村被害者。”(《中兴小记》卷2)件(三)也反映了这一历史情况。李武功在集中义军准备出击敌人的时候,先将在灵石的老小委托李实妥为安排,以免金统治者与汉奸勾结,“坏了我老小”。因为义军组织严密,又有广大人民为之掩护,金人搜捕义军“不能得其真”,气急败坏又无可如何,于是“捉平民以塞责”。平民尚且饶不了,义军的家属自然更不会放过,所以义军需要将家属妥为安置,或隐蔽,或转移。

当金统治者入侵的时候,宋朝的地方官员,纷纷开城降敌,或弃城逃跑。例如金将粘没喝进逼平阳,平阳守军就引金兵入南北关。连粘没喝也说∶“关险如此,而使我过之,南朝可谓无人矣。”(《金史·粘没喝传》)而金兵占领的地方,当地的地主汉奸和宋朝的降官,又常常作金统治者的耳目,破坏义军的抗金活动,欺压人民。义军对这些民族败类,十分仇恨。件(三)也反映了这一历史内容。李武功在给李实的手书上说,他率领的义军打到敌人盘据的地区,一定将那里"韦家首下国贼之人,尽该斩尽杀绝,方事(是)报仇!"切齿之声,义愤之情,八百年后,犹可闻见。

据史载,两河义军,发展迅速,声势浩大。即以王彦的八字军为例,最初不过数百人,很快发展为"十余万众,绵亘数百里,金鼓之声相闻”(《三朝北盟会编》卷113)的强大队伍。件(四),李武功剳委李实“补转成忠郎”,按前引南宋定制,借补为成忠郎需有“万人以上”,则李武功官阶较成忠郎高,其所率部众,至少在“万人以上”了。件(三)李武功的手书说到“我今见在西山下砦聚集到诸统制、统领、将佐、兵卒等叁仟肆佰有余之人,今更行勾追人马,如大军人数足,火急前去也。”这里“聚集到”的三千四百余人,当是从各地已集中的义军,而不是所统领的全部义军数目;其所统领的义军,当远不止此。他接着说,“今更行勾追人马”,应为继续集中人马,不是现招集人马。这样,在一个地区,义军动以千计万计。只是鄜延一路,官府就专门刻版印刷官勘,委任抗金义军领袖,于此可见义军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如何普遍而迅速了。

此外,三件官剳,是研究宋代政治制度的可贵材料。官剳的印刷(刻版印刷)、纸张、行文、笔迹、九叠篆文、水印的官印等,为我们提供了宋代通行官剳的实物见证。据《宋史·职官志》,都统制一官,始设于建炎初年,此为一例。又进武校尉,史载系南宋绍兴年间增设,而此官削于建炎二年即委任进武校尉,这也可鳖正旧史的记载。

这五个文件中的官称,如“差遣安抚使”及河东陕西路并称等,均不见于史书。这既可说明在当时河东沦陷,抗金义军进行游击战争的条件下,委任抗金将领“便宜行事”的情形;又为我们研究宋代官制,提供了新的内容。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灵石县发现的宋代抗金文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