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教育:模仿与自卑的恶性循环
因为自卑,所以模仿
因为模仿,所以失败
因为失败,所以更自卑
1
衡着的水著名学中一个学位多少钱?40-50+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价钱的时候,觉得傻子有点多。
要知道魔都某牛叉到联合国有名的中学一个学位也就100+。
居然有人为了送娃来炼狱出这个价钱!
听着本地人朋友的话,我都恍惚了。
这朋友说,小老百姓除了考学还能怎么办?当然只有这么一条路啊!上个好学校,毕业找个好工作,进个好体制内单位,这才是正经。要不这样,在我们这里,体制外找媳妇都难!
好吧,就算花了钱,进入了体制内。多少年能够赚回来本钱?
假设进入的好的体制内岗位,在北京,一个月15k,一年乱七八糟20万,可以存下来5万,需要十年回本。一年存10万,五年回本。
假如不在大城市,在石家庄,一个月10k,一年乱七八糟15万,一年存4万,十二年回本。一年存10万,五年回本。问题是石家庄体制内大概率给不到10k,大概给到6k就是不少了。这样的话,时间变成二十年或者十年回本。
大哥,你这是贴钱上班?
这还没有计算通货膨胀,如果计算上10%的温柔通货膨胀,这个数字可能会变成三十年和二十年。
一个体制内人员的工作时间大概是25-65,一共四十年。大部分时间白干活,合算么?
而且,这tmd还只是高中,如果加上初中和小学,平均算10+一个学段的成本,这个账看起来没有正营收的可能了。
2
为什么这些父母会花这个冤枉钱?
普遍的回答是考好学校,找好工作,赚好多钱。
还有人会说,就是为光宗耀祖。
可能他们认为只要学历好就能入体制。问题是近年来考编的录取比例已经快不能看了。就拿国考来说,去年的录取比例是1:46,大概是2.1%,约等于高考211的录取率。
这个概率基本上没法看了。
好你说不考公,咱们凭这个文凭进公司,国有的和私营的都行。那个今年我们的“灵活就业”人口是2个亿,大学毕业生1000万。我不知道,这能图个啥。
所以,这种钱,在我看来,基本上就是消费了。
一个普通人家有个50-80万,买套房子坐等收租金不香么?
3
他们为什么要花这个钱?
我忽然发现,根子是自卑。是不相信自己和娃能够独立在社会上生活,更不相信能够活得好。总想把自己和娃的命运托付给别人,这个别人包括但不限于:体制、公司、祖宗庇佑、神佛保护等等,总之不是自己。
说白了就是要模仿上流社会。
问题是上流社会会花这么多钱买个这破学位?
人家是直接破开各种学区、学位、摇号、中考、高考直接拿学历的。这些钱不是掏不起,而是不需要。
中产的悲哀就在于此,只会模仿,不会学习。
4
而这种模仿,必然是失败。
模仿大师必然打不过黑寡妇。
中产和龙王比宝,中产用自己的短板和上流拼刺刀,注定失败。
你以为的各种体制内招聘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考的?不是,是萝卜招聘。
你以为的升职加薪是依靠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肝业务?不是,是创新,是勇闯天涯,是关系。
你以为的门当户对是你有好学历,好品德,好相貌?不是,是好头脑,好运气和好耐力。
萝卜招聘,不提。
升职加薪,前提是你能够给公司带来远高于你工作的价值。而这些工作,往往不是坐办公室和埋头苦干能够达到的。否则你前面那个80后大哥,一个月一个月不回家,早就上位了。
婚姻,相亲角去过么?男,房2,京。这才是竞争力。高端局看邓文迪和甘比,没有一个好看的,没有一个年轻的。
模仿必定失败,学习才能成功。
5
失败会导致更加自卑,自卑会导致更加疯狂地赌博,赌博注定又是失败。
中产这个局,如果没有新思路,必死无疑。
我看到上流社会如何用一张二向箔,就能直接把一个娃塞入某著名大学。而且还合法合理。就是你们心心念念的那所北京高校。花的钱参考衡着的水朋友,太值当了。
来自公众号:吉祥语文
大家好,我是宽地,一个陪你娃慢慢变强的老师。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争论,你都对。
我开了一个读者群。目前群内有公务员、律师、医生、教师、教授、大厂高管、技术大牛各种精英300多人。群就两个功能:防失联和聊教育,没有其他有的没得功能。
要入群必须群内自我介绍一下,说一说能够带给他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