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云宫苑繁似锦,春闺冷处几人知?

2020-05-07 23:41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tip:本期内容的配图与文字几乎没关系,但因为文字很枯燥,图片很灵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用一些看好的东西装点下,也让阅读不那么乏味吧!

在我曾经写过的一篇讲述雕塑家罗丹的内容里,开头是这样的——

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品往往会成为创作者的专属标签,好似《兰亭序》之于王羲之、《清明上河图》之于张择端、《蒙娜丽莎》之于达芬奇、《向日葵》之于梵高、《日出· 印象》之于莫奈,《思想者》之于罗丹。

这种方式使我们可以将庞杂的内容迅速归类,但容易让我们固化出一种概念,好像该艺术家仅有寥寥一份或几份作品传世,同时,也让我们只记得这件艺术品的模糊概念,艺术家想表达什么,背后有怎样的创作故事,往往被大家忽略。

我们身处于一切都在追求速度、甚至盲目追求速度的年代,我们显得流于肤浅,不再重视表面下的深刻,哪怕一点点思考都显得疲惫不堪,即使我们意识到,比艺术品和艺术家更艺术的,是创作的背景和过程。

2年之后,再看当初的这段,我觉得应该在末尾补充一些。

单纯看艺术品,我们只能感受到一种【美】与【丑】,虽然这2个概念都比较抽象、主观,但如果我们将其纳入一个更为宏观的历史格局里,似乎更能明白文明更迭的重复性与规律性。

艺术,似乎是不讲逻辑的,但塑造一个艺术品却是要讲【逻辑】的——比如红+黄=橙色,黄+蓝=绿色

我们把视角在转移到身边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情绪,很多时候,我们发泄情绪是“不讲逻辑”的,但从生物学角度看,“生物电”的产生与传递,引发我们肌肉的振动,却是要讲【逻辑】的。

所以,当我们由表及里的进行深度穿透时,会发现很多事情的衍变的规律都有迹可循,但思考的脑力会决定我们的境界,也就是角度决定深度、态度决定高度

于是,我自己就在琢磨,上述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出新的作品有何帮助(契机)呢?我一直觉得,如果说阐述一整套相对成熟的思想,势必是长篇大论,既然这是个几乎全民视频阅读的年代,能有条不紊地阐述内容唯有做系列视频,它就像之前的【圣痕系列】一样,看起来每一个都是独立视频,但几十期连续看下来就能形成一个半闭环的体系。

这里又说到之前的小规模投票,虽然参与的总人数不超过700,但也算是了解了大家的兴趣。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虽然之前的专栏简单提过),【金融家族的沉浮史】想说的是【摩根财团】,但这部砖头我先粗读又深读后,总体的感觉是——“厚重”。这种厚重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往事,更是3个时代的兴衰往事,但如何阐述这些岁月的斑驳,我想换一个接入点,就是借历史说时代。

关于番剧的深度剖析,我自己挑的是【辉夜姬大小姐】,平心而论,我追着漫画看了后续的剧情,感觉这部【漫画】的剧情已经毫不意外地背离了最初的风格,而对于番剧本体,出彩的可能更是制作团队用大量的“视觉冲击”来夸大人物的心绪波动,从而让人一再捧腹。其实一部番剧“解剖”到这个份上,也就没啥好说的了。

至于番剧中的爱情,不过是井中月,缥缈的很。阶层悬殊太大,现实中很难寻觅,其实这种校园爱情剧和各种言情剧相似,更多提供给人的是一种精神慰藉。简言之,大多数番剧和电影的意义相似,就是提供一种娱乐方式,而并非基于某些立意。

接着就是【热点的花式漫谈】,之所以冒出这个想法,也是因为很多小伙伴建议我“蹭热点可以增加流量”,这个观点没错,但“我是否有必要去追热点”让我犹豫了很久。

很坦率地讲,正如我在之前的专栏里提过,现实生活中我是很懒得去关注“各种爆炸性热点”,原因有二:第一,这种热点其实和我的日常生活没有半毛线关系;第二,“解构”这种热点无非是标准的【三段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中间再杂糅一些音效和表情包,篇末在煽动一些情绪,你甚至可以用“一种公式”去套,看多了也就这样,忒无聊。

当然,我以前还是满嫉妒一些人就是追着各种热点把自己包装成“意见领袖”,同时,我知道一些人也就是从某乎、某瓣等各种社区论坛(+公众号)把别人的成文观点“洗洗稿”,但后来我越发注意到一个极端魔幻的现实——“饭圈文化”一旦成型,哪怕初心是错的,也有各种狂热的粉丝极为维护(洗白),以至于原创的反而成为张开血盆大口的猛虎。

纵观历史,如果不能谨小慎微,“先驱就会成为先烈,神坛也会变成祭坛”。以我个人的认知能力来说,大多数热点事件的底层逻辑可能用1、2句话(长度在几百字)就能讲明白,可一旦形成视频(文章),就要杂糅太多内容才能“填充”,我觉得挺无聊的。

我自己的一个“试验”就是【iphone SE是智商检测机?你暴露的问题有点多哦!】,这部视频核心就是“【1】如果不满意SE的参数配置,说明你就不是它的目标受众;【2】对手机的需求能折射出用户的现实状态”,想想我当时码的几千字,觉得自己太傻帽了。

不过,还是我一直秉承的【信条】,我自己觉得不妥的事儿,别人未必认同,而别人的【产出】既然有大量的受众,这种存在就是合理的——这里的合理并不关于善与恶,而是供给与需求,就像青楼这种全人类文明中都出现且至今都在的“概念”。

于是,“关于热点的花式漫谈”,我并不想碰——除非这个热点是我很懂且觉得说出来很有意义。热点就像是时尚,来来回回都是相似的东西,你无需追逐,而是要学会【创造】

再之后,就是【人文历史】+【艺术史】,其实这个系列我已经开始攒文案了,又是这样一个生僻且很容易zhuangbility的领域,只是因为我相对比较懂且感兴趣,而且,将艺术史置于大历史框架内,有助于以前圣痕体系的文稿、公众号的文案进行各种杂糅,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内容有足够多的真·大佬的书籍、视音频作品来提供参考素材,阅读这些前辈的文字,可以隔着时空与时代最闪耀的灵魂互动,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体验。

另,世云宫苑繁似锦,春闺冷处几人知?并不是来自某诗词,就是我随手编的,还是之前去故宫慨叹小人物在大历史中身不由己的“奇想”!

同时,再提阅读,我认为阅读最重要的是搞明白文字背后的逻辑,因为只有这种逻辑才能消化吸收,成为我们遇见类似事物的参考指南,如果只是熟悉表面的文字,与背书无异

怎么讲呢,之所以冒出这期内容,也算是为后续的新系列做一点预热吧,虽然我也挺想求流量的,但我却发觉得好像做一点自己感兴趣的【硬·系列】更顺手一些,我无需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意见领袖”(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嘴上全是主义,心里惦记的都是生意),去漫谈天下诸事;也不用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快乐生成机”,我不懂沙雕也不懂搞笑,自然输出不了违背心性的东西。

我想,强调“毁掉一种兴趣的方式是将其视为职业”的人,说明本身并不热爱,天下没有不累身心的事,唯有死亡才是最后的解脱。在“大多数的优秀,其实都是经年累月刻意练习的结果”中,其实还有一个东西没有阐述,这就是思考与行动的相互滋养,文艺些的说法就是种花草——花匠在精剪与养护后,得到了花香,而花香滋养了人,达成了相互促进。

学习与工作也是,我们从学习与【合适的工作】中找到快乐(譬如成就感和金钱),而这种快乐会让我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不断【精进】,这就是一种极为完美的闭环——虽然这种境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真的可遇而不可求。

想不到什么骚话来结尾,那么,就用这句吧!


朕与将军解战袍,芙蓉帐暖度春宵。

但使龙城飞将在,从此君王不早朝。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下面的4个传送门查看更多哟: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杂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


世云宫苑繁似锦,春闺冷处几人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