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传习录 自整理精华

2023-02-24 18:46 作者:Ewayking  | 我要投稿

上卷精选

1.第一等事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2.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3.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4.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5.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

6.只要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

7.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

8.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9.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号不可得信,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

10.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功夫。

1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13.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14.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15.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16.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

17.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8.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俞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19.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天理不肯存,已知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20.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21.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

22.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23.去得人欲,便得天理。

24.须是平日好色,好名,好利等项一应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然廓然,纯是天理。

25.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26.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27.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28.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29.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30.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勿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31.后儒只在分两上相较,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

32.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33.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

34.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已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35.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36.知昼夜即知生死。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

中卷精选

1.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2.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亲身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

3.知之真切笃行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4.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5.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

6.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7.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

8.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

9.抑示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

10.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1.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谤身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议论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

12.(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

13.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

14.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

15.今曰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根。有此病根潜伏于中,宜其有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

16.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

1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8.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

19.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

20.呜呼!今之人虽谓仆为病狂丧心之人,亦无不可亦。天下之人,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以,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者乎?

21.若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功夫。而或有时间断,此便是忘了,即须“勿忘”。试试取用“必有事”的功夫,而或有时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须“勿助”。其功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警觉而已。

22.故说格、致、诚、正,则更不必说个忘助。

下卷精选

1.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2.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会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3.然与不用实功人说,亦甚轻忽,可惜彼此无益。与实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4.有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

5.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

6.但其循著这天理,则便是道。

7.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8.依次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个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矣自能不动。

9.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10.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悉暇责人?

11.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利避害的意。卲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处。

12.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

13.譬如大树,有多少枝叶,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养功夫,故自然能如此,非是从枝叶上用功做得根本也。学者学孔子,不在心上用功,汲汲然去学那气魄,却倒做了。

14.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15.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

16.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山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7.君等虽别,不出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

18.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19.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20.若才下得些功夫,便说效验,何足为恃?

21.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能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传习录 自整理精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