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5.8 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8、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
前面已经说过,由于垄断的统治代替自由竞争,就产生了使帝国主义时期区别于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新特征。帝国主义的这些新特征是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性的发展和继续。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规律,只是改变了它们的作用。列宁在其揭露帝国主义本质的著作中指明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特点。列宁写道:“其实,帝国主义没有而且不能自下而上地改造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复杂尖锐起来,使垄断和自由竞争‘搅在一起’,而不能消除交换、市场、竞争、危机等等。”[1]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的所有阶段都发生作用。在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垄断的统治,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家都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追求最大限度利润是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在垄断前的资本主义时期,平均利润规律起着主导的作用。每个资本家都竭力获得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以上的盈余。但是,自由竞争使人没有可能长期固定这种超额利润。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情况改变了。卡特尔、托拉斯和康采恩把某些产品的生产绝大部分集中到自己手里,压倒它们的竞争者,就有可能获得垄断高额利润。
垄断高额利润是垄断组织由于控制生产或交换的某个领域而在资本主义平均利润以外获得的利润余额。
垄断组织所生产的商品,不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照更高的垄断价格出售。垄断价格等于生产费用加上垄断高额利润。垄断价格高于生产价格,而且照例超过商品价值。
由此可见,在以垄断的统治为基础的帝国主义的条件下,垄断高额利润的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现发生作用的。
在帝国主义阶段,剩余价值仍然是卡特尔、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垄断高额利润的基础。资本主义企业对工人的剥削大大加剧,通过税收制度和价格机器对工人的附加剥削也增大了。但是,资本主义企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不是垄断高额利润的唯一来源。另外,垄断组织还用掠夺剩余价值增高部分因而降低非垄断化的部门和企业平均利润率的方法,还用攫取小生产者[2]和被剥削的殖民地世界各民族所创造的很大部分价值的方法,来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
垄断组织利用技术进步来增加自己的利润,采用各式各样的血汗劳动组织和劳动报酬制度,大大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的程度,结果使企业中的劳动极度强化起来。劳动强化意味着从工人阶级榨取的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大大增加。其次,劳动强化使许多工人成为多余的人,置身失业队伍,丧失回到生产中去的希望。由于生产过程的过分加快而不能胜任的工人也被抛出企业。
在美国,根据官方的资料,采矿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剩余价值率在1889年为145%,1919年为165%,1929年为210%,1939年为220%,1947年约为260%。
这样,不到60年,剩余价值率就几乎增长0.8倍。
同时,实际工资由于生活费用高昂和税负的不断加重而降低。在帝国主义时代,工人的工资及其劳动力价值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除在生产过程中加重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外,还把劳动人民作为消费者加以掠夺。垄断组织对它们产销的商品规定了高额垄断价格,因而工人不得不向它们多付一笔巨大的款项。以上种种意味着决定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作用加强了。
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巨大超额利润的最重要源泉,就是剥削农民阶级,特别是剥削殖民地和附属国。
垄断组织对基本农民群众的剥削首先表现在垄断的统治使农产品价格水平和工业品价格水平日益悬殊[3]:垄断组织按抬高的价格销售商品,同时又按非常低的价格[4]向农民收购农产品。垄断价格既然是从农业中榨取资金的工具,也就阻碍农业的发展。使农民经济破产的一个最有力的杠杆就是抵押贷款的发展。垄断组织先以债务束缚农民,然后以极低的价格把农民的土地和财产攫为己有。
垄断组织按极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这绝不是说,城市消费者可以享用廉价的食品。在农民和城市消费者之间隔着中介人,即联合在垄断组织内的商人,他们使农民破产并掠夺城市消费者。
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剥削经济上落后的和处于附属地位的国家,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可缺少的特征。帝国主义如果不从别的国家源源不断地取得贡税,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这种贡税是残酷剥削殖民地世界的劳动群众的结果。垄断组织是靠不等价交换发财的,就是说,一方面在殖民地和附属国按照大大超过商品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另一方面则按低得无比的够不上商品价值的价格收购这些国家生产的商品。垄断组织从它们以高额利息对殖民地的贷款中,以及从运输、保险和银行等业务中得到高额利润。列宁着重指出说,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本质就是:一小撮大垄断组织获得成百亿的超额利润,“坐吃”落后国家千百万的人民,并且相互之问为瓜分赃物而斗争。
资产阶级国家的关税政策是垄断组织抬高价格的重要工具。在自由竞争时代,征收高额关税的主要是那些工业需要保护,以免受外国的竞争的国家。在帝国主义时代刚刚相反,高额关税成了垄断组织的进攻手段、夺取新市场的手段。高额关税有助于在国内维持垄断价格。
为了夺取新的国外市场,垄断组织广泛实行倾销政策,以倾销价格在国外出售商品,这种价格比国内市场[5]的价格低得多,甚至比生产费用还要低。用倾销方式扩大国外销路,就可以在国内维持高额价格而用不着缩小生产,向国外廉价倾销所造成的报失,则靠国内市场价格的提高来弥补。等到垄断组织夺取并牢牢控制了这个国外市场后,垄断组织便按高额垄断价格出售商品。
最后,战争和经济军事化也是保障垄断高额利润的方法之一。战争使财政资本巨头大发其财,而在两次战争之间,垄断组织则力图用无限制的军备竞赛来保持自己的高额利润。战争和经济军事化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大批由国库按高价支付的军事定货,并从国家预算资金中得到源源不断的贷款和补助金。在战时条件下,各种劳动法常常被破坏甚至被取消,工人处于动员状态,罢工被禁止。这一切使资本家有可能尽量加强劳动强度来提高剥削工人的程度。同时,由于税收的增加、物价的昂贵,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降低。资本主义经济的军事化,无论在战时或在平时,都意味着大大加重对劳动群众的剥削,以增加垄断组织的利润。
由此可见,垄断价格和垄断高额利润表现着对劳动剥削的加强和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
在帝国主义条件下,上面已经指明,垄断组织是不可能消除竞争的。帝国主义的特点是把互相矛盾的因素 垄断和竞争 联合到一起。一些垄断资本家得到垄断高额利润,引起他们的敌手 另一些垄断资本家的激烈竞争。某些商品的高额垄断价格常常引起没有参加垄断组织的资本主义企业扩大这些商品的生产。帝国主义时期日益尖锐的竞争,使资本从一些部门流入另一些部门,也产生使利润平均化以及形成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趋势。这种趋势遇到垄断的统治,垄断组织利用自己的强大势力来阻止资本随意流入垄断化的各部门,从而维持垄断价格和垄断高额利润。因此就造成利润的极大不平衡。在垄断化的部门里,商品是按照能够保证垄断高额利润的垄断价格出售的,而在非垄断化部门里,商品往往是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的,因此,企业主也就不能获得平均利润。结果,利润平均化和形成生产价格的趋势是在利润的经常脱离平均利润率和垄断价格的经常脱离生产价格的间隙中出现的。同时,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起着主导作用。
垄断组织维持超过商品价值的高价,以攫取劳动生产率增长和生产费用降低的结果。垄断组织所赚的,就是工人、小生产者、附属国人民和未参加垄断组织的资本家们所失去的。同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垄断价格不能消灭商品价值所规定的界限;垄断价格的高度水平不能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总额,但是可以对它们的分配发生重大的影响。
这样,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就引起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的尖锐化。
同时,垄断的压迫也创造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这些国家的被剥削的广大农民群众以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群众在反对垄断组织的无限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根本利益一致的经济基础。
注:
[1] 列宁:《修改党纲材料》,《列宁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4卷第431页。
[2] 首先是农民。
[3] 即所谓价格的“剪刀差”。
[4] 垄断低额收购价格。
[5] 而且常常比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