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5.5 资本输出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5、资本输出
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垄断前的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特征则是资本输出。
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是各个国家内部的交换的增长,尤其是国际交换的增长。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贸易又日益扩大,但是开始起特别重大的作用的却是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国外是为了获得垄断高额利润。资本输出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贷款给别国政府、城市和银行,另一种是在国外创办工商企业、银行企业,租借企业,建筑铁路,并贱价收买被削弱[1]了的国家中的原有企业。
资本输出取决于下列两个条件:第一、一切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中形成了垄断的统治,第二、资本积累达到巨大规模的少数最富裕国家处于垄断地位。20世纪初,在这些国家中出现了大量的“资本过剩”。
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中,“资本过剩”具有相对性,因为在这些国家中群众很低的生活水平阻碍生产的进一步增长,农业更加落后于工业,各个经济部门的发展更加不平衡。假如资本主义能够消灭城乡之间的矛盾,提高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那就根本淡不上什么“资本过剩”。但是,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因为发展不平衡和居民群众很低的生活水平是这个生产方式的根本条件和前提。“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必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在少数国家中已经‘成熟过度了’,‘获利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了(在农业不发达和群众贫困的条件下)。”[2]
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过剩”资本涌向国外。资本多半是向落后国家输出,因为那里资本少,工资低,原料贱,地价比较低。在这些国家中,垄断资本有可能获得并确实获得巨额利润。资本输出同商品输出的扩大有密切联系:输出资本的垄断组织通常是以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强迫债务国购买其商品。外国垄断组织夺取债务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除落后国家外,资本也向工业发达的国家输出。这种情况发生于某些国家发展特别迅速因而需要从外面输入资本的时期[3],或者发生于某些国家由于战争而削弱的情况下[4]。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把资本输出描绘成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对落后民族的“援助”和“善行”。实际上,资本输出虽然加速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但同时也使这些国家受外国垄断组织全面的奴役和掠夺。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压迫制度的基础之一,在这种制度下,几个富有的高利贷国家剥削着大部分世界。由于资本输出,世界分成一小撮高利贷国家和众多的债务国。
资本输出给输出资本的国家也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方面,这些国家使自己的财富增殖,使自己在世界市场上的阵地得以巩固。它们以公债利息的形式或国外企业利润的形式源源不绝地从国外
获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资本输出使输出资本的国家的工业发展发生一些停滞,因为限制了国内投资扩大的可能性。资本输出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加列了列强间的竞争,形成了对最有利的投资场所的争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输出资本的主要国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它们的国外投资共达1,750亿至2,000亿法郎:英国为750亿至1,000亿法郎,法国为600亿法郎,德国为440亿法郎。美国的资本输出还没有起重大的作用,输出的资本不到100亿法郎。
1914-1918年大战之后,在世界资本输出方面起了巨大的变化。德国丧失了自己的国外资本。英国和法国的国外投资大大缩减,美国的资本输出急剧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49年,美国的国外投资超过了所有其余资本主义国家国外投资的总和。美国的国外投资总额从1939年的114亿美元增加到1955年底的449亿美元。美国对拉丁美洲和中东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投资获得骇人听闻的利润。例如,在1946-1955年的10年间,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所获得的利润为716,700万美元。在同一的10年间,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新投资只有202,100万美元,而加上所投入的一部分利润,美国在这个地区的投资增长了358,900万美元。
注:
[1] 例如因战争而削弱。
[2]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2卷第234页。
[3]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
[4]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