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自学笔记 21-31章

2023-03-21 19:27 作者:赛博灰色面包  | 我要投稿

如何食用本文

原文;翻译;“解析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孔:极大,极明亮。道是头,德才是附属。道没有实体,但有无数的相可以看到,用心即可发现。精气神也是看不到,也就是意识。虽然看不见但是却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要气还在,人就是鲜活的。这些都是道本身,我们可以被观察到的,也存在让我们感受到的客体。这都是永恒无法改变的,所以无论何时,它都存在,都在运作,即可看到万物的根本。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要想圆满一定要学会折弯,想要做的出成绩必须学会弯腰,不能太直。自负自大,什么都得不到,谦虚请教反倒获得的更多。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人,可能得到的更多,如果选择变多,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不要总是端着,下场才能学到更多。不要总是自满,不然无法提高。一切都是需要取舍和一个空间的。不要与天下争,你想要的都会轻而易举的得到。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天地是不说话的,神仙要是说话,就失去了祂们的神圣性。狂风暴雨都坚持不了多久,人又怎么能呢。同道中人是互相吸引的。这就是吸引力法则。修道的人自然就会被修道的人所吸引。消极负面的人每天都会看到消极负面的东西。只要你每天开心,你所看到的东西就会是开心。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让自己经历了很多本可以不发生的事情。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干什么事都别过了,过了就容易招厌恶。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地追寻宇宙的法则,人也追寻世界的运行规律。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再高的楼也一定要落在地上,需要根。无形的意识一定是物质决定的,有形决定无形。(还挺唯物主义的)。你要是心肺不好,你经常容易抑郁。身体健康决定这个人是否有高开的路可以走,你的评价都和你展现出来的有直接关系。有的把身体搞坏了,有的把名誉搞坏了,都是因为没有根,没有把厚重和轻率比例控制好。到最后脾气好的都死了,脾气暴的让人敬而远之。都不能成事,并不是脾气好的一定能获得道德的评价,也不是脾气差的一定会让人讨厌,主要是比例控制好,什么时候该厚重,什么时候该轻率。


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高手做事是毫不费力的做好了,最高明的兵家隐藏起来你根本不知道ta在哪。会说话的人是没有问题可以被挑的,也不会贬低别人。弟子犯了错,师傅都会用故事和社会现象让弟子自己去悟,这是道教很注重的。方式方法都是可以抛弃掉的,一切取决于人和结果。没有什么是固定的,是不可替代的。高明的圣人不会抛弃任何人,能把水端平,能物尽其用,将所有的资源整合。小聪明和大智慧的区别,是需要去甄别的。有些人聪明了一辈子但是活得并不容易,很多人来见你并不是来学习,而是想要学到你的东西干掉你,但这些小聪明是走不远的,因为察觉到的人也会因此敬而远之,离开你,自然你也学不到最精髓的东西了。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能成功的人士很多时候都是大势所需,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个人主观想法。袁世凯、李思城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的人,到最后都会走到不好的结局。如果你是为了私欲,那么就是违背社会的道的规则。如果是为了天下,这是格局以及随着历史的进程,则可以成功。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适合的工作,而不要贪婪别的不属于自己的内容,不然会被道终结。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人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有的人承受能力强,有的人承受能力弱。不要拿一个标准对待所有人,圣人更要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走高端路线,本章讲如何辅佐君主的。《孙子兵法》

去夸耀,把自己的功劳占完,是不符合道的,下场都很惨,古代有太多这样的事情了。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战争带来的不利后果,战争的胜败如何看待?大家都讨厌兵器,因为后果有两面性。军队对国家的重要性,但是依旧对国家带来危害。有道之人带兵,日常生活中,你要是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在打仗时什么诡计都会打。平时能不用就不用,不得已才会使用,不主动开战。一味的忍辱负重,说明能力不行,没能力反击。相反也是一样。残暴的君主最后都失去了道德。能力和道德都不可缺。不能被人欺负,也最好不要主动的去找人欺负。打仗打胜也没什么好高兴的,目前的输赢只是利益上资源的分配罢了,但一定是互相伤害的,一旦开打,都是负。


《道德经》自学笔记 21-31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