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杂谈|谈谈自恋

2023-08-01 14:54 作者:安知鱼之乐-  | 我要投稿

自恋者的本质:把自我确立为唯一主体,其他人视为实用性的客体。

自恋者把自我确立为唯一的“主体”,而忘记了人与人之间都是两个主体。他们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主体—客体”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主体—主体”的主体间性的关系。

对于自恋者而言,外界对他来说也只是自我的一种投射,他们是一群眼球向内的“盲人”。

他们的自我是虚弱的,需要不断的通过与客体化的外界事物作对比从而确认我是“特殊的”,只有我是唯一的“主体”,才能保证自身存在的有效性。

因此他们始终无法超出自身,去寻找到一个和其他个体共同构成的扩大的自我。

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显现的便是

人与人之间对自身主体性的争夺。

他认为,我们无法理解别人看见的世界,而对于外在于我的他者只存在客体化的“凝视”,我们无法既承认别人的自由,又承认我们自己的自由。因此人和人只有永恒的斗争。

(在萨特描写的地狱中,既无刑具也无刽子手,唯一的刽子手就是时刻在场的“他者”的目光。

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

可以看出,萨特对于人与人的关系持完全的悲观态度。我对他的观点部分赞同,但相反我认为,他还不够悲观。我们就是被放置在这样一种“地狱”的场景里,每个人都是拥有主体性的个体,我们又都只能在关系中设法确证自身的主体性。主体间性的存在,让我们从本质上无法相互认识,或者相互看见。我们所认识的他者永远是我们自我对他者的投射出的幻象。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就是自以为是的,狭隘的,自恋的。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认识他者。

但也正是当意识到我们与他人之间永恒的“隔阂”,我们都被困在自我这一单一视角里,我们才得以获得某种认识他人、理解他人的前提。

只有承认我们是自恋的,我们才得以超越自恋,遇见他者。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其实不是to understand,而是willing to understand。这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意愿。

我知道我没法真正理解你,但我愿意代入你的处境,倾听你的声音,尽可能放下自以为是的想法,我愿意相信你的心意。我知道一定我们之间会存在误解,但我依然愿意努力修正对你的理解。

不以自己为重,是人与人之间达成某种程度的理解的关键。

但不难发现,现代社会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已然过剩,几乎所有的心理科普视频都在不断强调,亲密关系的自我保护,先爱自己……亲密关系也由此成为某种功利性的,只服务于自我的东西,刘擎老师的一个精妙比喻:现代人总在尝试“驯服爱欲”。 自恋,是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群体性孤独的根源?

我们感到孤独却在彼此躲避,感到不安却以防御性的自恋取代亲密关系。

或许“爱自己”本身就是个悖论,正如我们无法从椅子上举起自己一样。

人本身无法脱离关系而存在。真正热爱自己一定会导向他者,一个自爱的人不会表现为依恋自己、封闭和自我中心,而是善于共情和理解他人,并且积极参与和主导由个人中介的共同体生活。 或者说,每个人自由独特的个体性正是主体间性的衍生物。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当边界之间的互相融合,我们的个体性也得以丰富发展。

人的主体性本就无需借助客体化他者而证明。我所期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与权力争夺相关,而是平等与合作,我们自身的主体性也在参与共同体生活中自然而然显现。 保持谦逊。

杂谈|谈谈自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