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体质:油腻的皮肤和臭烘烘的脚
前些时候网络上有个热门词,叫“油腻腻的中年男”从体质的角度来说,油腻腻的不仅仅是中年男性的专利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也可见于女性。 油腻腻反映的是身体的一种素质。这种体质,除了皮肤油以外,还常常伴有脚气。上大学住集体宿舍时,总有同学抱怨室友的鞋子太臭,那脚臭的同学只能把咸鱼味的鞋子放到门口去 为什么油腻腻的皮肤与臭哄哄的脚同时出现,并且要叫湿热体质呢? 今天我要来谈谈这种看似不太受欢迎的体质。
我不知道您是否去过像云南、广西这样的南方地方或者更远的地方如亚马逊雨林。那里真是一个各类生物的王国,珍禽异兽、奇花异木,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云南,其植物种类约占我国的一半,有近二万种,要知道北京才二千多种。 我作为一个中医师,对天然植物尤其是草药比较关注。多次去观察那里的植物。在赞美那儿的植物的同时,你必须忍受那里的又热又潮的天气。如果在潮热的天气,走进深山密林,那你得小心那里的各种虫类。 还有一走进那里,你就会闻到一股特有的“瘴气”,实际上因为大量的植物或者动物的腐败发酵,产生的特有的气体,弥漫在空气中,这种发酵的主角便是各类微生物。 要知道微生物的种类60万种以上,远远多于种子植物。所以说,又热又湿的环境,最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我们看到黄梅季节,很多食物容易霉变变质就是这个道理。又湿又热的地方最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植,我今天说的湿热体质就是的内环境就是一片身体的“热带雨林”。 人身就是个小天地
因此,湿热体质的特点是皮肤、粘膜等地方致病微生物细菌、霉菌、病毒等容易生长,引发这些地方的炎症或化脓。 实际上,湿热体质的人臭脚是因为在脚汗和分泌物的作用下,细菌和霉菌的作用下产生的一些代谢废物如尿素、乳酸等。 在皮肤上,湿热体质的人容易长化脓的小疗子,像头皮、胸背部、面部等地方,面部油腻而红光,在青春期容易有严重的座疮,并且多以化脓性的疗子居多。 有时候在门诊上,我遇到些中老年人的患者,虽然其面部的控疮早已消失,但其面部的留下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见,对医师诊断其湿热体质的底子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皮肤容易有化脓性的炎症外,这类体质的人胃肠道、生殖道、泌尿道等也较容易发炎。如慢性胃炎或糜烂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阴道炎、尿路炎症。病人往往有口气、大便粘滞不畅快,女性白带较多,而且气味较重,阴道炎症往往易反复发作。 这种体质人排出的并便和尿液的气味较常人更难闻。这类人通常出汗较一般人多一些,特别的腋下出汗较多,严重的人有狐臭,有些人穿件白衬过不了几天往往在腋下处都会发黄。 那么,有人要问,为什么这些人会有湿热呢?
为什么这种体质的人更容易有细菌性炎症,或者说微生物为什么会偏爱他们呢? 实际上,这类体质是热体和湿浊体的混合体质。热体就是阳气太盛,湿就是津液的积聚。中医把体内的体液称为津液,这个我们在前面也讲过。可是为什么不说湿而是说湿浊呢? 实际上人体的体液中不单单是水份,还有容解于水份中的各类化学成份,比方糖、脂肪、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各类物质。 如果一个血液中的糖、脂肪、还有像尿酸等偏高,像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那么这些物质便要从皮肤、粘膜、粪便等处排出来,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这个时候这些原先的营养物质便不再是营养物质,便成为细菌等微生物的粮食了,就成为浊了。所以湿中有浊物。 有的人可能说,我化验各项指标都正常。是的,体质本身不是病,是一种整体的状态,但如果你的血糖、血脂、尿酸各项指标都在接近上限的临界点,你的整体的血液实际上是处于一个浊的状态。 我们看,一方面湿热体质的人,阳气过盛,产热多,血液中热毒素较多,同时小血管处于扩张充血状态,另一方面湿气重,血液中的营养物过多,代谢废物较高,从各粘膜处排泄,这样的环境与热带雨林很相似,既有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大量营养,又是个又热又湿的环境。 从我上面的介绍中,也可以了解到,就是湿热体质的人往往同时有代谢异常类的疾病,像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或痛风之类的疾病。 湿热体质的人舌苔多为黄腻苔,舌头偏红。
同为湿热体质,但现实的人群中,有的人热重于湿,有的人湿重于热,有的人湿热并重。这个时候调理的时候有些差别。这种差别有时候蛮考验一个中医师的用药水平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湿热体质的调养方法。
如果你是一个湿热体质的人,那么我劝你不要生活在又热又湿的环境,像两广、云南南部等这些地方不适合湿热体质的人生活。这会加重你体重的偏差。这类人似乎适合偏寒而干燥的西北。尤其是黄梅季节你可出去躲一下。湿热体质的宜干适当运动以利排泄湿热。 湿热体质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肥甘厚味,这一点也痰湿体质有点相近。更重要的是湿热体质的饮食以淡为主。像冬瓜、丝瓜、豆腐等。我有时跟这类湿热体质的人开玩笑说,你最好出家当和尚吃素。
关于湿热体质的治疗,非常能体现中医的治疗智慧。
我们看,如果有地方积了一潭水,有好几种办法可以解决。一是挖一条沟引流,这相当于中医的利水;另一种办法是加温蒸发,这相当于中医的温阳;也可以刮风,用风带走。 但是如果是一潭混浊稠厚的泥浆就不好办了引流不行,太粘走不了,且沾或堵在管内;加温蒸发掉水分,泥还在;刮风也一样。 当然更不可能用把铲子直接弄走,因为身体的湿热是渗透在粘膜或组组织间隙内,不是可以直接做手术那么简单。因此,湿热体质,古代称为“如油入面”,像油倒在面粉里,很难把它弄出来。 中医治疗湿有多种办法:
一是苦味燥湿; 二是芳香化湿,三是淡渗利湿。这种苦味的药,像黄连等,含有生物碱,中和酸性的环境,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粘膜或皮肤的炎症。 第二类芳香的药物,像整香、草果、白蔑仁等,可以醒脾胃,疏通气血津液的流通,芳香的植物可以抑制肠胃的渗出,同时也有杀灭微生物的作用。自然界有其特独的平衡法则。 这种又热又湿的热带或亚热带地方,往往生长有这种芳香化湿的白仁、砂仁、草果、郁金等姜科化湿理气和胃的植物。 另外这种芳香的植物有很强的穿透力,有利于其它药物穿透粘滞部位。 第三种药物便是淡的食物或药物。
像蒿米、竹叶、获苓通草、车前草或车前子等。学过化学的都知道,淡的东西由于渗透压的关系,可以将体内的浊物带走,我们的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的化学知识,以非常精炼的语言称为“淡渗利湿”。 更重要的一条是,用不粘的东西可以来治疗粘滞的疾病。煮过意米的人知道,单煮意米,它是既无味,又不粘,吃起来寡而无味口感不太好。你如果在大米粥里加太多的意米,本来是稠的粥就会变成不稠的。 这个绿豆也有类似的作用。所以这类食物可以用来治疗湿浊粘滞的病症,像大便粘、分泌物粘滞等。另外我们看这个竹子非常洁净,古代文人常以竹来表示品行的高洁。 事实上,竹子的很多部位中医都用来治湿浊或痰浊等粘滞的病症,如竹茹、竹沥等。 古代先人并不需要知道其化学成份或药理机制,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其实际疗效,每当想到这些,我内心真是对我中华民族的智慧无比倾佩。当然淡竹叶不是来自于竹子,但其性能相近。 中药治湿热的方子中往往有上述多种治法的综合应用一方面抑制炎症治标,另一方面疏利带走湿气和湿浊调理湿热体质的常用方是三仁汤,这个方有
白蔻仁5(打碎), 杏仁15(打碎),薏米仁30,厚朴10,半夏15,滑石30,竹叶15,通草15。
国际上报道,滑石有致癌的作用。可以用车前子来代替。 如果大便粘滞或者舌苔黄腻舌质红,可以加用清热爆湿的黄连。 俗话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黄连是湿热体的苦口良药。使用标准有三,大便粘或稀,舌质红舌苔黄腻,皮肤油腻不干净。 也可以用市售的复方黄连素片。一般空腹或饭前服。
如果大家有脾胃问题,想要咨询或者线上线下挂号看诊的,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