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高铁之后,中国又1张“国家名片”亮相,华龙一号有多重要?

图为建设中的华龙一号机组
作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核反应堆机组,继高铁之后,中国又一张国家名片亮相,华龙一号到底有多重要,毫不夸张地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标志着中国核工业技术的最高结晶,是短期内解决中国能源结构问题的最优方案。华龙一号在能动安全的基础上采取了有效的非能动安全措施,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作为一种大有可为的清洁能源,核能相比化石能源的优势,无疑是非常明显的,核电站不需要调动宝贵的运力运输大量燃料,也不需要处理大量的废气排放,只要能够妥善地处理核废料,核能可以说是一种无污染的能源,而华龙一号最大的优势,恰恰就是核废料的处理,抵御核事故的能力也远远超过了老式的核电站,即使发生类似于福岛的严重事故,华龙一号机组也能够将其限制在安全的范围内,不会发生核泄漏。
在设计之初,华龙一号就融入了大量的非能动事故处理措施,哪怕在全机组彻底停电的情况下,也有能力实现自主停堆,遏制住放射性物质的扩散,通过温差,重力和密度等自然驱动力实现流体的传热,将堆芯内部的温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华龙一号安全壳的容积,比起福岛核电站要大了一个数量级,能够更好的包容事故条件下的气体释放,将氢气爆炸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经过了前苏联和日本发生的核事故的教训,中国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核电安全规程,只要能够按照守则上规定的流程进行严格的操作,基本可以杜绝人祸的发生,而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起因,是技术人员的误操作,在中国的体制之下完全可以避免,而相比日本处在断裂带上,多火山地震的恶劣地质条件,中国的国土广袤,建设核电站时自然就有了更加充分的选择,可以主动避开地质灾害风险大的地区,自然不会重演福岛核事故的场面。
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除了特别增加了一些非能动的防护措施,通过自然驱动力为堆芯降温之外,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还专门加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百万年一遇的标准设计了针对海啸与洪水的防范标准,甚至远远高于了三峡大坝的设计要求,即使得不到外界的任何支援,反应堆彻底停电,发生最严重的核事故,华龙一号机组也能坚持72小时,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支援,就能防止核泄漏的发生。

由于中国国内的化石燃料储量有限,油气资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根本不可能得到有效改观,大力发展核能,将会成为中国摆脱能源危机,结束对外依赖的能源格局的胜负手,而华龙一号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另一张名片,在国际上的声誉不亚于中国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