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日本概况(7) 少子老龄化社会与福利政策

作者:大森和夫 大森弘子
日本国际交流研究所发行
译者:青海水师提督
第三节 少子老龄化社会与福利政策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由“国民退休金制度”「国民皆年金」和“国民养老保险制度”「国民皆保険」支撑的。然而,相比于少子老龄化社会与国家人口减少,社会福利制度的财政来源是个更大的课题,劳动人口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尚不明朗。日本政府于2014年提出了“50年后保持一亿人口”的人口政策目标。
日本社会的青年一代正在减少,尤其是总人口中未满十五岁的青少年人口持续减少。另外一方面,国民平均寿命的延长,导致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出生数低于死亡数的自然减少已不可避免。

少子化社会的现状
勺子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出生率低下。日本女性的合计特殊出生率(即一位女性一生之中平均产子数),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30年代至40年代为4,但从二战后这个数目开始下降,至2013年合计特殊出生率为1.43,预计2020年上半年下降到1.33左右。合计特殊出生率大于2,则人口自然增长;合计特殊出生率小于2,则人口自然减少。日本总人口截至2014年1亿2643万人,预计2060年将跌落到这个数目的三分之二,即8674万人。
晚婚与不婚现象
出生率之所以不断下降,也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个是结婚年龄每年增长的晚婚化现象不断增加,另一是个不结婚的非婚化现象的与日俱增。1980年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7.8岁,女性的初婚年龄为25.5岁,然而到2012年,男性年龄上升至30.8岁,女性上升至29.2岁。此外终生未婚率「生涯未婚率」(截止50岁时的未婚率)也在逐年增高,2010年男性为20.1%,女性为10.6%。
儿童比重:12.8%
未满十五岁的儿童数目(青少年人口)在2014年为1633万人,占总人口的12.8%。33年间这个数目不断减少。根据总务省统计,日本儿童比重是人口4千万以上的三十国中最少的。(美国为19.5%,中国为16,4%,韩国为15.1%)
儿童数量在第一次婴儿潮(1940年代末)后的1955年达到峰值。尽管在第二次婴儿潮(1970年初)有过一时增长,但自1982年开始不断减少。


急速老龄化
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截止2013年10月现在,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多的数目,共3195万人。占日本总人口(1亿2729万人)的25.1%,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即每四人中就有一位这样的老年人。老年人超半数为75岁以上的老人,老龄化社会进一步加深。日本的老龄化比率(老年人口中总人口的比重)为世界第一。
日本的老龄化比率已于1970年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老龄化社会的基准线,即7%,24年后的1994年达到了14%,这意味着日本这时进入了老龄社会。此后日本老龄化一路高歌猛进,与2005年达到20.1%,超过意大利、瑞典、西班牙成为世界第一。日本总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中,老龄化也进一步加深,预计2035年老龄化比率为33.7%,即三人中有一位是老人,至2060年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四成。
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是战后食物营养的改善,以及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与医疗技术的进步。日本的死亡率(人口中每千人的死亡数),1947年(昭和22年)的14.6人在十五年内减少了一半。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在1970年男性为50.05岁,女性为53.96岁,至2013年增长到男性80.2岁,女性86.61岁,进入了他们的耄耋之年。日本女性平均寿命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而日本男性则紧随中国香港、冰岛、瑞士之后,排名世界第四。、
100岁以上人口:5万4千人
截至2013年9月现在,百岁以上的老人高达5万4397人。在此之中女性占绝大多数。1981年约千人的百岁以上老人在1998年突破1万人,在此之后这个数目快速增长。
不断增加的“独居”老人
由于老龄化,65岁以上老人组成的老龄家庭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平成22年)共有1933万老龄家庭,占全家庭数目的37.3%。在此之中,有479万家庭为独居老人,439万家庭为夫妻独居家庭。老龄家庭中有超过半数独居或夫妻独居,而且这个数目有继续增加的倾向。


生产年龄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减少
人们担心少子老龄化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严重影响。
受到人口减少与少子老龄化的影响,可以从事生产活动的生产年龄人口(指15岁以上65岁以下)在不断减少,从1996年约8700万人减少到2013年8018万人。预计2020年将减少到7400万人。
同时,支持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指15岁以上,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人群)也将从2005年减少到峰值6770万人,2013年为6577万人。预计2060年将减少约四成,即3795万人。
这意味着必须活用女性、老人与外籍人口的劳力。


养老金、医疗保障与护理制度
飞速的少子老龄化现象使得养老金、医保与看护制度的建制与财源问题愈发凸显。
公共养老金
日本确立了国民养老金制度,其规定在日本国内居住的20岁以上60岁以下的所有人都有参加国民养老金的义务。这也被称为“全民养老金”。
公共养老金包含三类:上述提到的国民养老金、公司职员养老金「厚生年金」,以及公务员与私立学校教职工的互助养老金「共済年金」。养老金从65岁开始支付,所有人都会被国家支付国民养老金(也被称为基础养老金),公司职员或公务员会在国民养老金(基础年金)的基础上增加公司职员养老金或互助养老金。
参加公共养老金的人数为6736万人(截止2013年3月),在此之中有58%的人(3912万人)还参加了公司职员养老金。此外,领取公共养老金的人数攀升至3942万人。
每4.1人中就有1为老年人的社会被称为超老龄化社会,这增加了年轻一代的经济负担。
厚生劳动省于2014年6月公示了养老金财政调查(每五年一次)的结果,决定逐步下调公共养老金的支付水准,30年后公共养老金将会比如今降低两成。为了确保养老金财源,养老金配给减额与配给年龄提高将不可避免
医疗保障
全民医保制度是指任何日本国国民患病或受伤时,可以获得医疗支付。2008年启动了针对75岁以上老人的高龄老人医保制度「後期高齢者医療制度」。医疗费用的五成将由公费(税金)承担,四成将由高龄老人医保金(或非高龄老人的保险金)支付,剩余一成将由本人承担。伴随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医疗费用也不断增加,因此维持“全民保险”医疗制度的财源保障时当务之急。
护理制度
在老龄化社会,护理问题是永远的课题。尤其是老年认知症患者的增加,据2014年厚生劳动省调查,老年认知症患者已经高达全体老年人口的15%(462万人)。
核家族化(指只有夫妻,或三口之家,抑或是单亲家庭)不断推进,然而只有老年人的家庭形态也在不断增加。为了避免给正值壮年的子女带来养老困扰,65岁以上的高龄夫妇互相护理的“老老护理”现象与认知症轻症者护理认知症配偶的“认认护理”现象屡见不鲜。
在家庭内进行护理的“”居家护理“的现象也在增加,全国有高达291万人一边照顾父母,一边工作。此外,由于难以兼顾工作和护理而导致的护理辞职「介護離職」也成为了企业的难题。
认知症:指的是病理性的慢性智力低下症状。由于”痴呆症“会”引发不适感,有侮辱意味“而被厚生劳动省于2004年12月改称”认知症“

40岁以上人群强制参保
日本于平成12年(2000年)4月开启社会性养老的护理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强制40岁以上人群参保。护理保险的参保对象分为1号参保人群和2号参保人群。
1号参保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群。当需要“洗脸、刷牙、换衣、就餐、排泄、洗浴、步行”任一护理时,即可申请护理保险。保险金原则上从公共养老金中预先扣除。
2号参保人群:40岁以上65岁以下人群。在患有老年认知症、脑科病等老年病或因残疾而行动不便的情况下,即可申请护理保险。该项保险金会追加医疗保险的险金。
护理保险的申请流程:一、申请人希望申请护理保险服务时,应当向市区町村相关部门提交扶助、护理认定的申请。
二、市区町村的调查人员将会进行家庭访问,对申请人本人以及其家人进行闻讯,并对护理的必要性进行调查。
三、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护理认定审察会会根据医师、护理员和福利工作人员的意见裁定是否应当提供护理服务,并裁定应当提供何种程度的护理服务。
四、护理扶助专员会为有扶助需求或护理需求的老年申请人制定每月的护理服务使用计划。
七阶护理扶助
护理保险从重预防的角度根据护理需求程度分为“扶助1~2阶”和“护理1~5阶”七阶。被认定为“护理1~5阶”的人群会被送入特殊养老中心等设施(略称“特养”)、或是接受家庭护理员上门服务以及特养当日养老服务(当日往返护理)。
护理费用的一成由护理保险的受保人承担,剩余九成费用由护理保险金和公费对半承担,其中公费由国家、都道府县市区町村财政承担。
截至2012年,全日本7369万护理保险受保人中,有高达561万护理需求人员(其中包括545万7千65岁以上护理需求人员)。65岁以上护理需求人员中有六成以上在自家接受居家型护理服务,在养老设施接受护理的占约两成,此外还有一些护理需求人员接受地区集中护理等服务(如私人护理中心等)。
护理保险金每三年调整一次。2012年至2014年度全国65岁以上人群月平均支付保险金为4972日元,2号保险金金额因人而异。
紧接二战后出生的“团块一代”于2025年年龄将超过75岁,日本进入老龄化的高峰。人口锐减于社会老龄化同时进行。医疗与护理制度将会面临老人人口激增、支柱人群减少、财政来源困难这三重难题。针对于此,日本于2014年6月设立“地方医疗与护理推进法案”「地域医療・介護推進法」。今后日本将要直面险金负担增加与养老服务供给减少的严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