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兰的残阳---“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

对于历史的学习从来都是积累的过程,相信这篇文章能让你更加了解德国海军战列巡洋舰“吕佐夫”号的发展设计以及作战生涯。
有朋友私信说希望了解一下“吕佐夫”号,虽然个人认为同级的“德弗林格尔”号更具代表性,不过短命的“吕佐夫”号同样在日德兰海战中有着不可忽略的功劳。(本专栏中的绝大部分数据来源自《传奇海战日德兰》、《德国战列巡洋舰的作战运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
“德弗林格尔”级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建造完成的最后一级战列巡洋舰,性能上相较于“塞德利茨”号有了重大的提升。“德弗林格尔”级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主炮上,该级安装了4座沿舰体中心线布置的305毫米双联装主炮塔,这一主炮布局方式也同时被“国王”级战列舰所采用。“德弗林格尔”级增加的排水量使该舰在性能上,尤其是防护、推进系统和续航能力方面有了重大提升。在该级计划建造的3艘战列巡洋舰中,只有1911财年建造计划内的“德弗林格尔”号被认为是德国海军的“加强力量”之一,另外两艘“吕佐夫”号和“兴登堡”号则根据帝国海军法被规划为“替代舰”,用于替换两艘退役的旧式装甲巡洋舰“奥古斯塔皇后”号和“赫塔”号。

“吕佐夫”号的建造设计
1911年6月24日,K部的“方案5d”设计得到德皇批准,“德弗林格尔”号的建造合同被授予汉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并于1912年3月20日开工建造。
1911年3月初,K部提议以未来的“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的最终设计来建造“奥古斯塔皇后”号的替代舰,该舰在下水时被命名为“吕佐夫”号,取自普鲁士王国将军阿道夫·路德维希·威廉·冯·吕佐夫男爵。造船厂方面,“吕佐夫”号的建造合同被授予了但泽的希肖船厂,从而结束了之前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在军舰建造上的垄断。由于海军部对“吕佐夫”号套用“德弗林格尔”号的设计予以了认同,于是“吕佐夫”号在“德弗林格尔”号开始建造仅仅6周之后便开始动工。
“吕佐夫”号的设计排水量为26741吨,略高于“德弗林格尔”号,武备方面采用了8门305毫米50倍径主炮,双联装主炮塔,14门150毫米45倍径单装炮廊炮,相较于“德弗林格尔”号多了两门副炮,原因是设计上放弃了弗拉姆减摇压水仓从而节省了部分空间。在鱼雷装配上也略有不同,“吕佐夫”号配备的是4具600毫米鱼雷发射管,而“德弗林格尔”号是500毫米。海试数据中,“吕佐夫”号的主轴转速290转/分时80899轴马力,最高航速到达26.4节。“德弗林格尔”级每艘的预算在4560---4710万帝国马克,实际上每艘的造价都大大超过了预算,“吕佐夫”号的造价为5800万帝国马克。


“吕佐夫”号的主要技术特点
“吕佐夫”号全长210.4米,舷宽29米,由于尺寸的增大,设计排水量也达到了26741吨,比“塞德利茨”号高出1700吨,不过凭借推进系统的优异性能,“吕佐夫”号的主机设计功率还是达到了63000轴马力,其最高航速与“塞德利茨”号也相差无几,这也反映出了“德弗林格尔”级在舰形设计上更为出色。
“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增大钢制舰体纵向分为17个水密隔舱,相较于“德弗林格尔”号多出一个,水平方向设置有长度占到舰体全长65%的双层舰底结构加6层甲板,“德弗林格尔”级也是第一级为提高耐波性而采用平甲板型舰体和大型艏楼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舰艏干舷高7.7米,舰艉干舷高4.7米。
在建造技术上,“吕佐夫”号采用了间距为64厘米的纵向内框架,这一技术的重要创新只需军舰的轻载排水量略有增加,就能让舰体结构得到加强,“德弗林格尔”级的另一个特点急速只安装了单独一道纵向的中线防水舱壁,这种结构所带来的的纵向抗弯与抗扭强度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被增高的干舷所补偿。“吕佐夫”号的舰艏和舰艉各有两座背负式主炮塔,全部主炮均沿着甲板中心线布置,所以它的前主炮组射界为300°,后主炮组射界达到了308°,这种布局方式使该舰在向正前方射击时可以集中到4门主炮的火力,而更宽阔的射界使得目标即使向左舷或者右舷移动,也可以进行连续射击。
“吕佐夫”号具有极佳的耐波性,航行时舰体平稳,但是舵效却并不高,转舵反应较为迟钝,满舵转向时航速将损失65%,舰体内倾斜达11°。该舰的稳心高度为2.6米,最大稳定角为34°,失稳角为74°。

“吕佐夫”号短暂却足够壮烈的一生
简述:“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虽然号称在1915年8月8日就达到了验收试航的状态,但在当年的10月进行的航速测试中,舰上的右侧低压涡轮机出现故障,导致该舰直至1916年才投入德国海军,紧接着爆发的日德兰海战使得“吕佐夫”号严重受创,1916年6月1日,德国海军G-38驱逐舰在救走了该舰船员后,用两枚鱼雷将“吕佐夫”号永远的沉入了海底。
更加具体的过程:1916年4月24日,德国海军第一侦查分舰队在弗里德里希·伯迪克海军少将的指挥下袭击英国海岸,本次的袭击计划是以“塞德利茨”号、“吕佐夫”号、“德弗林格尔”号、“毛奇”号和“冯·德·坦恩”号5艘战列巡洋舰在第二分舰队的护航下袭击英国水雷战舰使用的港口洛斯托夫特以及潜艇基地雅茅斯,但24日15时38分意外发生了,伯迪克舰队在通过距威廉港不远的德国海滨城镇诺德奈海域时,“塞德利茨”号触发了一枚水雷,导致舰体外壳炸开一个15平方米的大洞,舰体进水1400吨,速度骤降至15节,已经无法随队前进,伯迪克少将只得换乘“吕佐夫”号并由该舰暂时担任旗舰。

不过本次行动由于英国海军截获了德军电报,立即派出了蒂里特准将麾下的哈里奇舰队拦截德国舰队,而从北海完成人物归来的皇家海军大舰队也在24日19时05分离开了斯帕卡湾向南驶去,德军方面的袭击并为取得实质的效果,对于此次失败的行动舍尔中将十分失望,而“塞德利茨”号的重伤更让他愤怒不已,于是很快的谋划了5月17日对桑德兰市的袭击行动,不过恶劣的天气、部分战列舰的锅炉故障以及“塞德利茨”号的修复工作延误,只能取消了这次袭击行动,但是一个月后的5月31日,英国便和德国爆发了人类历史空前规模的主力舰对决海战----日德兰海战。
在此次海战中,德舰凭借着更好的能见度和更强的测距能力,很快就对英舰实现了跨射并取得命中。“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对位目标为英军的“狮”号和“皇家公主”号。15时51分,“吕佐夫”号两度命中“狮”号,并在4时05分通过主炮发射305毫米摧毁了“狮”号舰体中部的“Q”炮塔装甲,炮弹炸飞了“Q”炮塔的前部装甲板和部分顶部装甲板,击杀了大部分炮组成员,“Q”炮塔指挥官弗朗西斯·J·W·哈维意识到了弹药库有殉爆的风险,临死前下令关闭了“Q”炮塔弹药库并紧急灌水,不过爆炸产生的热量依旧引燃了发射药包,导致舰体下部舱室全部人员遇难。
可能是特殊的缘分,大难不死的“狮”号曾向右转舵,以拉开和“吕佐夫”号的距离,不过后续的指挥中贝蒂命令“狮”号转回东南航向以重新实施接敌运动,并在16时12分再次于“吕佐夫”号展开齐射并又被多次命中。

随着日德兰海战第一阶段的结束,英德双方的舰队航向整体调整为了向北航行,在第二阶段的战役中,“吕佐夫”号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无线电室中弹受损,使得该舰与希佩尔舰队中的其他舰只的通信被切断,在这轮战斗里,希佩尔的各艘战列巡洋舰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加之能见度差,火力也就变得不再精准和猛烈。西斜的太阳快落到西面海平线上,这也使得迎着阳光的德舰上的测距仪失去了作用,此外战场上的滚滚浓烟也令距离测算和弹着点观测变得非常困难,无法进行火力校正。
早在16时05分,由霍勒斯·胡德海军少将率领的第三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就已经出发前去支援贝蒂,此支分舰队中的“无敌”号、“不屈”号和“不挠”号3艘战列巡洋舰的航速均可达到25节以上,于17时30分左右即到达了希佩尔舰队的东北方向并在半小时后正式与德军舰队交火。
18时21分,胡德为了避免挡住友军的射击炮线,将自己的编队转向180°,将3艘战列巡洋舰布置在贝蒂的前方,这也促成了7艘英国战列巡洋舰和5艘德国战列巡洋舰的航线平行。胡德即刻指挥了“无敌”号、“不屈”号和“不挠”号集中火力向“吕佐夫”号和“德弗林格尔”号射击,胡德少将的舰队刚刚在斯卡帕湾结束了炮术训练,状态正佳,“无敌”号仅用了短短几分钟就向“吕佐夫”号倾泻了50发炮弹,并取得了8发的命中。不过德军的反击同样猛烈,18时29分,“德弗林格尔”号实现跨射命中,一枚炮弹击穿了“无敌”号中部的“Q”炮塔并导致两座主炮塔弹药库殉爆,巨大的爆炸使得“无敌”号断为两截,全舰官兵包括胡德海军少将随舰同沉。
不过此时希佩尔所率领的4艘战列巡洋舰经过长时间的鏖战都遭受了重创,于是在18时36分,也就是“无敌”号沉没后的几分钟后,舍尔上将命令所有德国舰船掉头并使战列巡洋舰编队取东南偏南航线,以远离双方的射击火线。此时作为希佩尔旗舰的“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几乎已经处于半沉没状态,前舱涌入了大量的海水,舰艏也已没入水中,极大的影响了航速,此外无线电室的被毁也让希佩尔无法有效的对舰队进行指挥,19时德军G-38号驱逐舰靠上了“吕佐夫”号接走了希佩尔,只留“吕佐夫”号缓缓向南行驶,继续试图撤离战场。
18时45分,“吕佐夫”号与舰队中的其他战列巡洋舰分道扬镳,像东南驶去,最初它以15节的速度前行,不过由于越来越多的海水涌入受损的舰艏,航速降至7节。6月1日0时30分,海浪已经打上了主炮塔,一小时过后,前锅炉舱开始进水,在全舰进水量高达7500吨的情况下,“吕佐夫”号的舰艏不断下沉,连舰艉和螺旋桨都露出了水面,考虑到舰船即将倾覆,随行驱逐舰转移了“吕佐夫”号上剩余的船员。
2时45分,G-38号驱逐舰向“吕佐夫”号发射了2枚鱼雷,船身彻底倾覆,永远的沉入了合恩礁西北方约37英里处的海底。
至此,“吕佐夫”号结束了它短暂的一生,日德兰战役中“吕佐夫”号共计受到来自敌方舰队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26次大口径炮弹命中并沉没,是双方战列巡洋舰中遭受攻击最多的船只。随着夕阳西下,“吕佐夫”号没入了海底,但它也为德国取得战术性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