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传MFA考研考点:简述艺术家要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2018-11-02 10:14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简述艺术家要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什么是“穷而后工”?试举例分析痛苦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海句便工”。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艺术史举例说明。)

解析:

艺术生产是一种神圣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把它看作是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愿为之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穷而后工”指那些处于痛苦状态的艺术家更容易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痛苦更易强化艺术家的创作内驱力;更易激发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更易升华艺术家的人格。

“发愤著书”是我国文艺的一个重要传统。李白谓“哀怨起骚人”,杜甫言“文章憎命达”,韩愈说“不平而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季羡林说过“苦难是艺术的养料”。外国也是如此,如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愤怒出诗人”,尼采把诗人的歌唱比同母鸡下蛋的啼叫,是“痛苦使然”(《悲剧的诞生》)。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是司马迁在遭受酷刑之后发愤而著的。陶渊明因厌恶官场污浊,归隐田园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曹雪芹家境败落,晚年在“举家食粥酒常赊”,“卖画钱来付酒家”的贫困生活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红楼梦》。

正如自己所讲:“字字看来皆心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外国的艺术家穷愁潦倒、生活困苦者也很多。傲骨峥嵘的贝多芬从26岁开始耳聋,疾病是他变得易于发怒,晚年竟穷得鞋子都满是窟窿而无法出门上街。莫扎特一生都在饥寒线上挣扎,死时年仅35岁,身后只留下了价值38美元的遗物。巴尔扎克一生都为债务所迫,当他陷入绝境,饿得没法时只好“画饼充饥”。左拉还没成名时,在巴黎经常饿得晕倒过去,以致冬天设法去抓麻雀吃。梵高经常没有足够的食物。由于常常只靠土豆和盐充饥,导致胃疼、牙齿脱落以及严重营养不良。

艺术瑰宝大都是艺术家用自己的血泪甚至生命铸成的。“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那些诚笃于崇高的美学理想与人生追求的艺术家们,必将在痛苦的砥砺中赢得生命和艺术的辉煌。需要指出的是痛苦仅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非充分条件,因此,穷而后工不能概况一切的艺术创作现象,但确能概括大量的艺术创作现象。


 


中传MFA考研考点:简述艺术家要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